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202689
警惕药源性发热
http://www.100md.com 2002年8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812期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几乎所有的药物均可引起药物热,只不过是发生的几率不同而已。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被一般人视作感染克星的抗生素,恰恰是引起药物热的头号元凶,像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氯霉素等所致的药物热临床均不少见。

    药物热顾名思义是由药物引起的发热,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变恋反应有关,即药物本身作为半抗原,进入人体后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全抗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通过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直接或在补体作用下激活吞噬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

    典型的药物热一般在用药后7天~10天发生,若以前曾接触过这次所用的药物(即已致敏),则常在数小时内出现发热;热型可以多种多样,以弛张热或间歇热最为多见;多数患者继发热之后可出现药物性皮疹以及关节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个别甚至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伴随症状,也有的只表现为单纯发热而无其它症状;停药后体温很快恢复正常,继续用药则再度发热。

    药物热的诊断常较困难,一般认为接受药物治疗后体温升高,或原发症状得到控制,体温持续不退或下降后又复升高,不存在感染的症状和体征,病原体培养阴性,停药后体温迅速降至正常,可诊断为药物热。大家知道,感染的主要症状之一是发热,抗生素主要是用来控制感染,而且,临床上常常将退热视作抗感染治疗有效的一个评价指标。但由于一些抗生素本身可引起发热,而临床医生对此认识不足,因而常出现将药物热误认为是感染加重的征象,继续或加大剂量使用抗生素,从而导致严重的药物反应,如持续高热、重度脱水、剥脱性皮炎、抽搐惊厥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本病,首先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药物,不提倡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其次在用药过程中,要提高警惕,特别是对感染病人应用抗生素时,若用药后病情明显好转,但体温反而上升或退热后又再度发热,无法用感染加重或继发感染来解释时,应想到“药物热”。第三,当病人确有用药指征而同时又出现药物热时,应改换其他不易引起药物热的抗生素。一般而言,确诊药物热后,只要停用有关药物即可,勿需特殊治疗,对有明显伴随症状(如重症药疹)的药物热,可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物治疗。, 百拇医药(滕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