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1682094
六、流 痰
http://www.100md.com 《痰症论》
     流痰是骨与关节慢性破坏性疾病。在破坏过程中少有新骨形成,可在病变附近或较远的空隙处形成脓肿,脓肿形成时可以流窜到身体各部,破溃后可形成痿管,脓液稀薄如痰,故名流痰。本病好发于儿童及少年,发病部位以脊椎最多,其次为下肢、上肢。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骨与关节结核或伴有寒性脓肿。

    本病特点是,好发于骨与关节,起病很慢,化脓亦迟,溃后不易收口,病久可出现虚劳现象,故又有骨痨之称。因病在骨与关节,故多损伤筋骨,轻则形成残废,重则危及生命。

    在古代文献中,因本病的发病部位不同,其名亦异。如发生在脊背的叫龟背痰,生在腰椎两旁的叫肾俞虚痰,生在环跳部位的叫附骨痰,生在膝部的叫“鹤膝痰”,生在足踝的叫“穿拐痰”等。

    (一)病因病机

    本病无论生于何处,均与肾脏的亏虚有密切关系。因为“肾主骨”肾强则骨易合而骨质坚强,外邪不易侵犯,反之则生长障碍而骨质疏松,给外邪以可乘之机。因此,若先天不足,骨酪柔嫩或劳倦过度,肾脏虚衰,骨骼空虚,或因跌仆损伤,致使气血失和,风寒乘虚侵袭痰浊凝聚,留于骨骼,发为本病。
, 百拇医药
    总之,本病乃本虚标实之证。本虚者,乃先天不足,肾亏骼空,标实者,乃气血失和,痰浊凝聚。由此使得此发病较缓,病程漫长,后期病情复杂,预后较差。

    (二)辨证施治

    1.主证

    (1)初期:患处隐痛,局部无异常(不红不热不肿胀),或微有寒热,渐至形体消瘦。继而关节活动障碍,动则疼痛加剧。

    (2)中期(酿脓期):患处(原发或继发部位)皮肤渐浙肿起,皮色不变或稍有改变,若脓已成,则见患处透一红点,按之软而应指,全身发热,朝轻暮重。

    (3)后期(溃脓期):患处溃破,时流稀脓浊水,或夹有败絮样物质,久则疮口凹陷,周围皮色紫暗,形成漏管,不易收口。如病变在四肢者,则肌肉日渐萎缩,病变在颈椎、胸椎、腰椎者,则四肢强直不遂,或瘫痪不用,甚至二便失禁。若病久元气不支,则身体日瘦,精神萎靡不振,面色萎黄或?白,畏寒,心悸,失眠,自汗,舌质稍淡,苔薄白或薄腻,脉细滑无力或虚大,此属气血两亏。如午后潮热,夜间盗汗,口燥咽干,食欲不振,或咳痰带血,舌红少苔,脉细数,乃属阴虚火旺。到此阶段,则渐成骨痨,预后较差。若脾胃功能尚可,亦有治愈之可能。
, 百拇医药
    总之,从整个病变过程来看,其始为寒痰凝滞,进而郁久化热,痰热酿脓破溃,日久而致气血两亏,阴阳俱虚(以阴虚火旺为多见)。

    2.治法

    (1)内治:本证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自始至终当以扶正祛邪为治。早期治以益气温肾经,散寒化痰,方用阳和汤(《外科全生集》:熟地黄、白芥子、鹿角胶、姜炭、麻黄、肉桂、生甘草)加味。中期当宜扶正托毒,用透脓散(《外科正宗》:生黄芪、穿山甲、川芎、当归、皂角刺)加味。后期属气血两虚者,当气血双补,方用人参养荣汤(《和剂局方》:党参、白术、炙黄芪、炙甘草、陈皮、肉桂、当归、熟地黄、五味子、茯苓、远志、白芍、大枣、生姜),酌加补肾之品,如川断、桑寄生、狗脊、怀牛膝、川杜仲、鹿角粉等;属阴虚火旺者,当宜滋补肝肾,退热除蒸,方用清骨散(《证治准绳》: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加减。自汗者,酌加黄芪、浮小麦、牡蛎、龙骨等;盗汗者可合用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黄芪);咳痰带血者,选加沙参、百合、麦冬、川贝、丹皮、仙鹤草、三七参等。
, 百拇医药
    历代医家在治疗流痰中,常用蜈蚣、僵蚕、全蝎以解毒消坚,化痰通络,搜透经络中之痰浊。现代药理学实验,业已证实了上述虫类药物的解毒作用。蜈蚣由于内含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并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僵虫、全蝎既长于熄风定痉,而且有化痰散瘀解毒、医治顽疽、恶疮之功。三味昆虫药物合用,使消痰通络作用更为显著,故在辨证处方中每使其间,屡起沉疴。

    此外,在各期无明显虚象时,可选用鹿角粉、小金片(成药),同时可酌情配合使用西药抗结核药。由于病程较长,除了积极治疗外,并应注意休息和加强营养。

    (2)外治:初期可用阳和解凝膏外敷。中期脓成者可穿刺抽脓。后期溃后先用五五丹(煅石膏、升丹,药用比例5:5)药线提脓祛腐、外敷红油膏,如形成窦道,创口过小,脓出不畅,可用生肌散收口。还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病灶清除术或关节融合术等。

    (三)病案举例(摘自《奇难·杂症》)
, 百拇医药
    黄x x,女,58岁,1982年6月21日初诊。患者素体羸弱,腰脊酸痛已10年。3年前在某医院摄片,确诊为第1~3腰椎结核及腰椎骨质增生。1980年秋,右腰部出现一个瘘管口,渗液、微痛,长期服用各种抗痨药及中药,未见效。近两月来感腰酸痛无力,夜间尤剧。腰及下肢畏寒,入夜如冰,小便频数而来诊。检查:身体消瘦,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第2腰椎微突,右腰部肌肉板硬,第2腰椎右侧旁开4厘米处有一黄豆大瘘管口,渗液清稀,四周肌肉微凹陷,皮色苍白,按之不痛。X线摄片:腰椎1~3椎体骨质破坏,椎体边缘不整,间隙消失,3~5腰椎骨呈唇形状改变。化验:血液白细胞总数6000/立方毫米(6x109/升),中性72%(0.72),淋巴28%(0.28),红细胞390万/立方毫米(3.9x1012/升),血红蛋白8.5克%(85克/升)。血沉48毫米/小时。小便常规无异常。诊断为流痰(肾腧虚痰)。辨证为命门火衰,痰毒凝结,骨骼损伤。

    内治:补肾壮阳,温通经脉,消痰散结。处方以附桂温消汤加减:熟附子18克、肉桂3克(焗服),鹿茸趸60克(先煎1小时)、熟地黄24克、守宫3条、白芥子9克、姜炭9克、黄芪24克、补骨脂12克、菟丝子9克、蜈蚣3条。水煎服,复渣再服,每日1剂。

    外治:丹火透热疗法,用五虎丹座。选右肾俞,三焦俞、志室穴。透热至局部温热感为度,时间3~5分钟,后用消毒纱布敷盖,胶布固定3~4小时取下,每日1次。用以上丹火透热法及服中药治疗10天后,腰脊酸痛、溃口渗液消失,腰及下肢畏寒亦渐减轻。再按原方加紫河车18克,治疗1个月后溃口生肌,凝寒消失,腰渐有力,体重增加。共服药100剂后,诸症消失,复查血沉18毫米/小时。X线摄片复查:第1~3腰椎上方骨桥形成,且有骨质融合,骨桥形成,病灶稳定。,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