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255950
俯首精研二十载 无闻甘做拾级人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5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810期
俯首精研二十载 无闻甘做拾级人

     作为黄氏医派第六代传人,孙洽熙用了20余年的时间,不但将麻瑞亭的临证经验汇集成书,更将散落的黄元御医书考据出版——

    提起已故的老中医麻瑞亭先生,了解的人多称之为业内翘楚。上世纪30年代起,作为清代御医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麻瑞亭将一碗师承的“下气汤”巧妙化裁,在临床中颇见奇效。麻老也因此蜚声三秦之地,让黄氏一门的医术绝学广为人知。

    如今的黄氏医派,业内的追随者众多。这位被乾隆帝御赐“妙悟岐黄”匾额的传奇御医,因其临证经验精准、有效,而备受从业者推崇。

    众所周知,“读经典”“访名师”一直是中医学传承的两大法宝。现如今,读黄元御不难,市售的标有“黄元御”字眼的医书版本众多、销量也令人啧舌,可是在40年前,想在市面上找到“黄元御”3个字都是艰难的……如同其他中医古籍一样,黄氏医书也曾失传,而如今黄元御医籍得以再现,离不开一个人的付出,他的名字叫做——孙洽熙。

    潜心修书为传承 句读之间见真章

    孙洽熙——名老中医麻瑞亭之徒、黄氏医派第六代传人、陕西省首届名老中医、黄元御系列医籍的主要校勘和执笔人。

    自1978年陕西省启动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抢救工作以来,孙洽熙承担了考校、编撰本门医籍的主要工作。理古籍、著医案、修丛书……孙洽熙用了20余年的时间,俯首精研,不但将麻瑞亭的临证经验汇集成书,更将散落的黄元御医书考据出版,方令黄氏医书得以重见天日。

    “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记载,我们认为黄元御当年至少出版了11部医书,但是,因为战乱和时局动荡,在我们开始校编之前,当世仅传其中8部书的残本,另外3本书则没有音讯。”孙洽熙介绍说。

    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地方图书馆及中医药院校图书馆都曾开展过收集民间古籍的活动。1982年,在麻老的多方斡旋下、在西安市中医医院的支持下,孙洽熙亲赴全国各地,奔波于不同的高校和地方图书馆,查阅、搜集与黄氏医书相关的珍本、善本以做整理之用。

    1983年,经原卫生部批准,黄元御医籍的试校工作正式开始。作为麻瑞亭的得意弟子,孙洽熙首当其冲,扛起了修书大旗。那一年,他已至不惑之年。在此之前,孙洽熙从未接触过句读及训诂学,但是一切困难都挡不住一颗虔诚的心。

    为识句读,他重回课堂;不解训诂,他拜访名师;水平不足,他精研古籍。白天的孙洽熙跟师、出诊、修业务,晚上的孙洽熙读书、学习、校古籍。1988年,经过五年夜以继日的精校细堪,此项研究工作圆满完成。

    1990年,《黄元御医书十一种》(校勘本)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170余万字。1991年,该书获得原卫生部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该书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广大中医药从业者的欢迎,后经数次翻印仍供不应求。

    在之后的日子里,为更好地发扬黄元御医术。孙洽熙多次接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邀请,依次编校出版了《黄元御医学全书》《四圣心源》《黄元御内难解》《黄元御伤寒解》《黄元御药解》等书籍。截至目前,该系列图书已售出不下十万册,真正做到让黄氏医术名满天下。

    除此之外,孙洽熙还多次整理业师麻瑞亭的临证经验,出版了《医林五十年》《麻瑞亭治验集》《麻瑞亭治验续集》等书籍。因孙洽熙著书文笔精炼、书中所载的麻瑞亭诊疗经验记录详实、切合临床,使得越来越多地从业者得益于黄氏医术。

    提起修书那些年的辛苦,孙洽熙一笑而过。过于羞赧的他并不擅长于讲述过往,只是一直重复着一句话:多亏国家政策好,给我们创造了平台和机会,让我们能安心地修复这些古书。

    他说:“整理黄元御医书不但是麻老的夙愿,更是我们每一位黄氏传人的夙愿。书籍是传承中医经验必不可少的媒介,一个医派没有自己的医书,那么他的传承便是无根之草,不得长久。修书虽难,但总要有人去做,不然就可惜了这些好东西。”

    一剂名方下气汤 承前启后能济世

    “下气汤”原方为黄元御于1752年所创,记载于《四圣心源·卷四》,着眼于清降肺胃,主治“气滞在胸膈右胁者”。后由麻瑞亭化裁,使之既能清降肺胃,又能温升肝脾,适用范围扩大到临床中多种心、肾、肝、胆及血液疾病,尤其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有可观的疗效。

    既得承先师黄元御、业师麻瑞亭之学,孙洽熙在整理本门医书之外,也从未放弃一线诊疗。他根据麻瑞亭应用下气汤经验,结合自己的心得,将“麻氏下气汤”化裁为十二首下气汤系列方,以应对临床中层出不穷的各类疾患。

    据其医案记载,孙洽熙曾多次治愈糖尿病肾病、溶血性尿毒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等临床常见疑难病例。由于其出色的临床疗效和优良的医德人品,孙洽熙先后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首届名老中医等。

    俯首甘为拾级人 南臧北黄传后世

    虽业有所成,但孙洽熙却一直保持着谦逊求学的心。作为黄元御的传人,他曾辗转了解到乾隆年间曾有医者“臧枚吉”与先师“黄元御”并称“南臧北黄”,因此拜谒臧氏医学成了孙洽熙的一大愿望。

    许是命运的安排,“臧氏传人”臧平立多年前辗转定居西安,而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匿名求见“北黄”传人孙洽熙。回忆起这段故事,孙洽熙嘴角带笑:“他(臧平立)用化名挂了我的号,说是找我看病,实际上是找我过招。反复找我好多次,直到后来我们成了朋友,他才向我坦白身世。”

    许是多年临床与修书工作的磨砺,使得他对人对事格外有耐心。对于臧平立的“挑衅”,孙洽熙非但无恼意,反而格外欣喜。他说,臧平立的到来给了他很多启发,“南臧”的医术与“北黄”不同,但是仍有很多共通之处。臧平立虽是“师带徒”出来的民间中医,但也正是得益于他的“根正苗红”,所以保留了他对中医最传统的认知,使得他能够更纯熟地运用中草药。

    “我们二人曾一同求学于麻瑞亭先生,他虽(臧平立)小我30岁,但是他的很多临床经验都非常独到。我们总是在一起交流,现在我们两个互为师友,共同进步。”

    “‘南臧北黄’是我们中医历史中的一个闪光点,现在“北黄”的传承仍在继续,而‘南臧’的传承确并不理想。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中医整体的一个缩影,希望大家日后多多关注学派传承,不论是‘南臧’还是‘北黄’或是其他学派,只要是有扶伤济世之能,我们都应该予以支持和鼓励!”

    提起从医一生的感悟,孙洽熙认为,中医的根是传承,而传承最大的意义就是让后辈中医能够站在先辈们的肩膀上,踩着前人的经验越攀越高。在中医领域,我们都是“拾级人”,只有把“台阶修得牢”,我们才能“踏得更高、更稳”,中医药才能发展得更好。(高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