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3468579
通便退热法
http://www.100md.com 2019年9月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135期
     伤寒和温病邪传中焦,胃中热盛,势必消耗津液,影响及肠,大便秘结。此时非但发热不退,而且热势蒸蒸,有增无减,日晡更剧,严重的出现烦躁不宁,神昏谵语,舌苔黄腻而糙,或生芒刺。治宜下法通便,譬如釜底抽薪,水自不沸,一般均以大承气汤为主方。但大承气证具备燥、实、坚、满现象,病情极为危殆,并且体实者才能使用,体弱者亦难接受。因此,后来对于发热证用通便法,有很大发展。《温病条辨》里引用了大、小承气和调胃承气汤外,特别订立了增液汤,认为阴分大虚不能用承气汤的时候,当寓泻于补。根据病情可以加减应用,如承气合小陷胸汤、增液承气汤、护胃承气汤、牛黄承气汤、新加黄龙汤等。以大黄、枳实、芒硝、厚朴、生地、玄参、麦冬为基本药,结合黄连、半夏、瓜蒌、丹皮、知母、当归、牛黄丸,随机应变,给予后人很大启发。

    通便是退热重要治法之一,在临床上常用“凉膈散”,因其具有清热和通便双重作用,对比较严重的发热兼便秘患者,有相当疗效。前人有“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之说,这是从寒邪和温邪的性质及伤寒易于伤阳,温病易于伤阴而言,事实上邪入中焦以后,都能化热促使便秘,因便秘而热势更盛,即都以通便为主要治法,正不必焦头烂额,延为上宾也。

    成药可以适当选用。如脾约麻仁丸本治伤寒便秘。但发热证用通便法,目的在使通便后退热,所以兼有清热、解毒、护阴、生津等作用,与一般通便不同。(清·秦伯未),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