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热点报道
编号:10124081
治乙肝甭打基因幌子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1月28日 《健康时报》 2002.11.28
治乙肝甭打基因幌子//

     本报记者何佳颐特约记者 黄显斌 唐明山

    最近不少医疗机构发布“基因检测”、“基因治疗”诊治乙型肝炎等信息,说通过定量检测乙肝病毒DNA,可以开展以自制中草药制剂为主的所谓“转阴”治疗,并称这种治疗就是“基因治疗”。不少乙肝患者致电本报询问这些信息是否可靠,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解放军302医院的肝病专家,专家说这是绝对错误的。

    目前只有部分三甲医院经过严格审批后,使用基因检测技术。现今大量诊所、小医院使用的基因技术,并未获得主管部门批准,属于违规行为

    乙肝治疗怎么和基因挂上了钩?解放军302医院刘士敬博士对记者说,乙肝病毒基因检测是通过一种较为先进的检测技术———聚合酶链反应(即PCR检测方法),检测出存在于体内极其微量的乙肝病毒DNA基因的一种较新的检验方法。刘博士指出,PCR检测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强的特点。但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取决于实验结果的高度准确性和统一性。由于目前技术有限,质量控制标准难以统一,乙肝病毒基因的检测数值不能用以说明治疗效果,更不能用以解释病情的轻重。
, 百拇医药
    由于检测乙肝病毒基因存在诸多问题,卫生部早在1998年就下文暂停PCR临床检测,随便开展乙肝病毒基因检测属于违规行为。刘博士告诉记者,PCR技术固然有很大的优势,但是,此项技术受实验环境、试剂质量、实验器材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有些单位不具备实验条件,如环境污染、试剂质量、技术人员素质,这样可能造成不少假阳性,形成“冤假错案”,也可能造成假阴性,形成“漏网之鱼”。由于此项技术尚不能做到普及和大众化,因此要注意由于检验误差带来的负面作用,更要提防有人打着基因幌子谋取经济利益。据刘博士介绍,目前也只有部分三级甲等医院经过严格审批后,可以使用PCR检测技术,但也不作为常规临床检测,数值只供医师参考。毫无疑问,现今大量的诊所、小医院使用PCR方法检测乙肝病毒基因,并未获得卫生主管部门批准,盲目、无节制地开展乙肝病毒基因检测属于违规行为。

    目前乙肝的基因治疗尚处于实验室和临床前期阶段,基因的制备、载体的选择、导入技术等等都需在高技术条件、精密实验室中进行和完成,这是诊所和个体医院根本无法实现的
, 百拇医药
    乙肝病毒DNA转阴的治疗就是所谓的“基因治疗”吗?刘博士说,这是绝对错误的,DNA的转阴治疗属于乙肝的抗病毒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与乙肝的“基因治疗”风马牛不相及。DNA转阴可以提示病毒复制的一个环节受到打击和抑制,并非乙肝病毒被消灭,病毒仍有可能通过其它环节和途径复制。不少病人检查乙肝病毒DNA已转阴,但是病毒复制依然在进行,病情也在加重。可见,仅仅根据乙肝病毒DNA的转阴来判断治疗效果是不可取的。

    什么才是真正的乙肝基因治疗呢?刘博士说,基因治疗是用正常基因校正致病因子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水平的治疗方法,包括基因的置换、修正、修饰、灭活和疫苗等五大策略,基因灭活和基因疫苗是阻断和抑制乙肝病毒基因复制和表达的重要手段。

    目前乙肝的基因治疗尚处于实验室和临床前期阶段,基因的制备、载体的选择、导入技术等等都需在高技术条件、精密实验室中进行和完成,这是诊所和个体医院根本无法实现的。

    刘博士提醒道,虽然对某些肿瘤、遗传病已经有基因治疗应用,但乙肝的基因治疗在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实验和研究阶段,没有正式应用于临床,即便在实验室的研究过程中也往往遇到挫折。
, http://www.100md.com
    目前乙肝的基因治疗不只是我国没有达到投放市场、推广使用的程度,就连西方发达国家也都没有应用于临床。倘若将来这种疗法真的研究成功,首先必须由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和允许方可应用,还要进行Ⅲ期临床试验,才会得以推广。现在各种广告中所谓的“基因治疗”都是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东西。

    时下,乙肝“基因检测”和“基因治疗”为何如此“流行”呢?刘博士的解释是,各种标示乙肝“基因检测”和“基因治疗”的广告,都是想借用这些时髦的科学术语捞取“好处”、获得经济利益。PCR方法由于实验和设备要求高,化验经费要比乙肝“两对半”检测贵得多,一次检验费在200元左右,一些不具备实验条件的单位,降低成本,仓促上马,开展该项技术检测,目的是看中了其较高的经济利益。另外,擎起“基因检测”的大旗,戴上先进科学的高帽,更具有欺骗和诱惑性,“引诱”广大患者纷纷花钱尝试。检测病毒基因的真实目的还是为了卖药,因为,乙肝病毒DNA一旦阳性,患者心中焦急,治疗的愿望更加迫切,这时通过媒体推荐所谓的“基因治疗”,推销药物,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图片:

    本文受访专家:解放军302医院刘士敬博士(左),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