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古代名人
编号:10179494
病乃工之本-杨上善的医德思想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1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44期
     生于隋唐之际的杨上善,集医家和哲人于一身。其所撰《黄帝内经太素》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内经》注本。许多观点现在仍有参考和指导作用。杨上善在处理医患关系即医德方面,也有独到见解,对今人亦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杨氏认为,如果某些方药、治法未经使用,尚无把握,不能确保有效无害,医者不可试用于患者,而应“先自行之”、“验于己身”,即在自己身上试用,得到的结果确定无虞后,方可用之于患者。这是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别人,即用自己的危险换取患者的安全,其用心可谓高尚也矣。不难理解,这是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精神的发扬光大。

    杨氏还进而提出,“若本无病,则亦无疗方,故知有病为本,然后设工,是则以病为本,以工为末也”。“风寒暑湿所生之病以为本也,工人所用针石汤药以为末也。故病与工相契者,无大而不愈;若工病不相符者,虽微而不遣,故曰不得,邪不服也”。这里所谓的“工”、“工人”即指医者。从认识论上看,先有病,后有医。医是病的派生物。一切方药、法则均须与病症相符,才能取效。若“不相符”,病虽微而不去。所以说病为本,工为末。其实,这一看法除认识论的意义外,还规定了医者对待患者应有的态度。既然病本工末,医者乃为病人而设置的,就应该全力为之服务,满足其防治疾病的需要。此与杨氏的爱生思想是一致的。他强调人的生命的宝贵,并且把“众庶”即百姓、民众的生命与“人君”的生命相提并论。作为医工,有此思想就必然视患者重于自己,自觉地为之服务。
, 百拇医药
    杨氏还是一个民本主义者。从民本思想出发,也规定医者以病人为本。他说:“百姓之情皆不可逆,是以顺之有吉也。故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也”。这里的“百姓”即是“民”。由于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以“百姓”代“民”。圣人以民心为心,就是以民为国家社稷之本。民心不可违,违之则必败。这是历史一再证明的规律。把这一社会历史规律运用于医患之间,就意味着医以患者之心为心,只能顺应而不可违逆。即尊重其意愿,千方百计满足其要求。如逆之,则引起精神上的不快,有害于康复。

    可贵的是,杨氏所谓“顺”,并非一味迁就,以取悦于患者,而是要对患者的意愿有所分析。凡是有利于防治疾病的要求,无疑要“顺”;有些患者的意愿、习惯不利于养生治病,不但不能“顺”,还应逆。即使是“王公大人”,也不可一味地顺应。杨氏认为,面对这样的患者:“正可逆志以取其所乐,不可顺欲而致其所苦。故以道语之,无理不听也”。

    王公大人之类的患者,平日骄奢淫逸,颐指气使。即使染病,仍要逞威,往往随心所欲,这不利于治病。在这种“顺欲则致其所苦”的情况下,作为医者,不应迁就此类患者,而有责任帮助他们去掉不合理的意愿或恶习。只要“以道语之,无理不听也”,即讲清治病、养生之道,他们定会听从劝告的。大概这是撰注者的经验之谈。此即所谓“逆志以取其所乐”。可见,无论杨氏主张“顺”还是“逆”,都是为患者着想的,而把医者自身置之度外。按照常情,“顺”则招喜,“逆”则招憎,甚至招祸。有些品格低下的医者,一味“顺”而取赏,终致有害于患者。此为杨氏所不耻为。他提倡“顺”,乃出于对患者的尊重;他所说的“逆”,乃为患者的生命负责。该“顺”则顺,当“逆”则逆。或“逆”或“顺”,皆以病人为本。
, http://www.100md.com
    杨氏不仅提出了以病人为本这一医德总原则,而且认为贵在实行。他指出:“古圣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胜有言之教,故下百姓仿行者众,故曰下皆为之”。

    这里所谓“上古圣人”,当然是沿袭《黄帝内经》的托名之说。即假托上古圣人提倡先行、重行思想。精辟的言论固然难得,身体力行更可贵。欲人行之,“身先行之”,更有说服力、号召力。杨氏倡导以病人为本,身体力行。可惜,关于杨氏行医治病的事迹及其一生行为,史籍未载,或载而散佚,使今人一无所知,仅能从《太素》注文中获得少量信息。例如,他曾以施针石为例,指出医者应十分专注:“行针石者须有道也。有道者神不驰越,志不异求,意不忘思,神清内使。虽有邪客,服之汤液醪醲万全也”。

    施针石者如此专心致志,可谓极其认真负责。这与《素问》“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的漫不经心、敷衍塞责行为,形成鲜明对照。能以病人为本,必然认真负责。杨氏以病人为本的思想,永远不会过时, http://www.100md.com(薛公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