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192507
谈中医学课程体系改革
http://www.100md.com 2003年7月2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84期
     倡导和推动课程体系改革,设计和开设多学科有机组合的综合课程体系,减少膨胀的学时,确定核心课程、强化主干课程、减少课程间的重复,努力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最终目标,也是中医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现实性

    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服务模式正处在深刻的变革过程中,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人口数量增长和老龄化的趋势,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的出现,都将对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

    1.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生也只有结合临床实践才能真正学到医学知识和技能。加强实验、实习教学环节,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医学思考能力、创新思维和临床操作能力的必须要求。培养“应变型”、“智力型”、“开放型”和“复合型”人才,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公认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
, 百拇医药
    2.文、理、医渗透的医学教学模式

    医学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社会科学的属性。医学服务与研究的对象是人和社会,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注重医德的培养和医学伦理学教育,注重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并使之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得到体现。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趋势,导致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与融合,对高校人才培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重视人文陶冶,提高人文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广泛的文化底蕴,已逐渐形成共识。

    3.“三个中心”教育思想的转移

    尽管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影响根深蒂固,对其进行改革的阻力和困难很大,但要达到培养基础宽厚、理论扎实、业务操作技能熟练、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医学人才的目标,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建立起合理的课程结构。转变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讨论为中心的教学观。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 百拇医药
    4.“打通基础,拓宽口径”的教学内容

    无论从中医毕业生从事专业工作的社会适应性,还是高质量医学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应该在医学本科教育阶段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通科医学教育。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以“打通基础、拓宽口径”为主的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中医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是当前各个学科改革的方向。

    5.多媒体式的教学手段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出现,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引入到教学领域,为中医教育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中医教育质量,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将对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组织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引起相应的变革。改革教学手段,使用电化教学、CAI课件、多媒体技术,可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学习,增强学习的兴趣,创造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减少科目,删减重复,以及知识的纵向连贯,是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前提。
, 百拇医药
    6. 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的要求

    学分制是以学分计算学习量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学年制比较起来,具有注重个体发展和通才培养,结构、模式多样化和开放的特点,其教学计划具有可弹性和灵活性,学生实行自由式选课,实行导师制和学分加绩点制,注重目标管理,但要求课程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医学院校的课程,搭桥和过渡性课程多,层次感强,实行学分制选课的余地小,因此要将西医学课程重新整合,编写纵向知识系统的教材,有利于学分制的实施。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1.理论与实践脱节

    当前临床课的教材编写和课堂讲授,与临床实践明显脱节,首先表现在教材中的辨证分型,与实践中疾病的表现不能对照呼应,往往课堂讲授是一套,而实践中见到的又是一套,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是教材中的中医病名大多不规范,不为病人所熟悉,更不能为医生辨病与辨证提供方便,不能有效地进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因此需要有一套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治疗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 百拇医药
    2. 课程设置无序

    经典课程《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的开设,多是以一本著作为一门课程,其内容单一,作为一个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其研究内容早已超出该书的范围而与其他学科重复,混淆了学科的界限。而且教材和讲授尚没有把原著中的理论体系归纳出来,以讲授原文为主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毕业后实践中应用的影响甚小,应将其进行重新定位,并经过重组和提炼后,作为一门系统的课程开设,改革现行的以经文为主的授课模式。

    3.课程内容重复

    医学院校课程内容的重复,表现在主动重复和被动重复两个方面。主动重复一则是知识的横向分段所导致。如西医课程,由于知识的横向分段和不衔接,在讲授临床课时,往往将前面基础课程内容再重复一遍,从而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再者是教学内容牵连所致,如中医课程基础课阶段,为使学生理解,拿临床的病案作例证;而在临床课程中,又要对其生理和病理,甚至对其理论源流进行分析,其重复的内容就更多。
, 百拇医药
    被动重复即因教材的编写重复而导致教师授课时的重复。如临床课教材的编排,首先是同一科教材内容编写的重复,如《中医内科学》中对于同一证候出现在多种疾病中的情况,多次重复编写。其次是各科之间的相互重复,如气血亏虚证可出现在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的教材中,其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又全都一样,故而教师在讲授时不得不重复。

    4.课程内容相互交叉

    《中国医学史》的讲授,以往主要着重于沿着医学发展的脉搏,简单铺叙历代著名医家的成长和成名史,时代背景和地理环境对医学发展的影响被忽略了,尤其是各代医家之间的师承传授、亲炙私淑的脉络、学术理论的钵传嬗变,更未过多的涉及。《各家学说》过多地强调门派之内的医术纵向钵传,忽略了同一时代医家之间学术的横向渗透。前者从横的历史中求异,后者从纵的门派中求同,两者内容互相交叉。因此应该编写《中医发展史》,从纵、横两个方面,探讨中医学发展的轨迹,并从中发现其枉、正,找出发展方向,为今后的中医学的发展提供借鉴,达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5. 学科知识横向分段

    中医院校开设有大量的西医学课程,面面俱到,走马观花,占用时间,导致了中医院校学生“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目前无论是中医院抑或是综合医院,其临床分科越来越细,多以西医学内容中的系统病、脏器、疾病命名,这说明临床实际是以与学校的横向思维模式授课完全不同的纵向思维模式来应用知识的,这就需要毕业生将学到的横向知识加以分割,重新组合成纵向知识,这也是学生毕业后很长时间不能适应临床的根本原因。

    6. 知识衔接不紧

    中药学中所讲述的有关中药的各种功能,主要是该药在不同方剂中,通过不同的配伍而体现出来的,而且一些药物的功能也正是从其所入方剂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所以单味中药的讲解,必定借助于与其他药物所组成的方剂,一离开具体方剂,其药理功能就无从解释。方剂讲授时,往往要从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讲起,甚至还要涉及到药物的产地、基原、鉴定和炮制。讲中药要涉及方剂,讲方剂要重复中药的弊端,使得内容大量重复,既浪费时间,又不容易使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而其关键则是知识的衔接不紧密,所以需要将中药和方剂二者合并,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 百拇医药
    三、 课程体系改革的可行性

    1.部分学科已经合并

    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将《中医基础》和《内经》合并为《中医基础理论》;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者合并为《中医临床基础》;将《中国医学史》、《各家学说》、《医古文》三门课程合并为《医史文献学》,而《中药学》则涵盖了中药专业的几乎所有专业课。这种合并不是随意的合并,而是在充分研究现有中医课程之后而进行的,其合并后的学科能够反映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

    2. 新课程的成功取代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入门课程,脱胎于《内经》。现有《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基本上已将《内经》中的精华概括出来,在白话文的基础上更易理解和学习。同时适当加入《内经》原文中的精辟论述,也从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印象。所以在同一层次的学习者中同时开设《中医基础理论》和《内经》,是一种内容的重复和时间的浪费。
, 百拇医药
    3.师资满足教学需要

    新的课程体系付诸实施之后,存在着现有教师队伍的不适应情况,其解决办法是一方面尽快通过进修等方式培养适合新教材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可利用现有的教师,对一个系统进行横向分段授课,这样既可保持新教材的纵向特色,又可根据教师的情况安排先后开设的课程。尤其是西医课程,在各中医院校的附属医院都有大批优秀的西医教师,在临床中对于知识的纵向利用相当娴熟,所以改革后的新的纵向知识分段的西医课程体系,正好是这一部分临床教师的强项,例如消化科的临床教师或大夫讲授《消化病学》,心血管科的临床教师或大夫讲授《循环病学》等等。他们不需要进行培训,即可胜任新课程体系的教学工作。而现有的西医基础教师,虽然由于长期从事某一基础课的授课,其他方面的知识有些生疏,但经简短的培训或适应期以后,即可圆满完成新课程体系的授课工作。

    四、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和内容

    1. 减少科目,删除重复
, http://www.100md.com
    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医、中药以及中西医结合等专业从36

    门到40门不等,每周以30学时计,授课时间要占据28节以上,选修课的开设、综合素质的培养就成为空谈。要使高等中医院校的教育符合现代教育观念和模式,进行文、理、医的渗透,就必须削减课程的门数,腾出时间,开设大量的人文、理工和现代科技知识。科目的减少是中医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第一要务,以此为原则对中医院校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1) 编写《中医学发展史》

    删除重复部分,加入中药、针灸、骨伤等的发展史,摒弃原《各家学说》对具体医家的学术及成名历史的繁琐描绘,删繁就简,重新厘定篇目和内容。以历史时期为纲,以著名医家为目,阐述同一时代背景下不同医家对医学认识和贡献、不同时期中医药理论嬗变的原因及结果及有师承渊源的医家的理论体系,揭示其内在联系和外在因素。

    (2) 编写新的《中医理论基础》
, 百拇医药
    该课程既要包含《内经》、《难经》中的中医基础理论,又要包括后世医家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和补充,同时还要加入现代科学知识对中医理论的阐释。

    (3)编写《中医方药学》

    药物是组方基础,而方剂又是临床治疗的基础,所以学好中药和方剂是中医院校学生的基本任务。因为药物和方剂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必须将过去的《中药学》和《方剂学》揉合起来,重新分类,采用以方剂为纲、以药物为目的编写体例,使二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同一门课程中互相促进,使学生学习药物时直接联系到方剂,而学习方剂知识就在学习药物的过程中。达到内容无重复、讲授时间少、学生记忆深、临床应用活的目的。

    (4)编写《中医临床基础》

    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的内容揉合提炼,编写为《中医临床基础》教材,作为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有基础学科的特征,又有临床学科的性质。是在综合了基础理论后提出认证方法,又为确定病症提供思路。
, http://www.100md.com
    (5) 编写《中医证候治疗学》

    中医学的最大特点是辨证论治,以证候为基础进行立法、遣方、用药,因此证候是临床辨证的纲领。中医临床课教材,应综合各科内容,以证候为纲,以疾病或症状为目,进行论述和讲授,这样既直接且简练,避免内容的重复。现行中医临床课,存在着与临床实践脱节,病、证、症的混淆,内容的庞杂与重复,病名的混乱,证候重复出现等等。以一种规范的、统一证候作为辨证的依据,是中医临床课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6)对针推专业课和骨伤专业课进行整合,编写出《针灸学基础》、《针灸临床治疗学》以及《推拿学》;骨伤专业课整合为《骨伤基础》、《骨伤杂病学》以及《骨伤手术学》,作为针推和骨伤专业或方向的专业课。

    2. 改横为纵,调整结构

    知识纵向联系,减少以往教材中的横向交叉,增加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系统性,同时更适应实践应用,知识由横改纵主要涉及中药专业课程和西医课程,中医院校的西医课程,应该定位在实际应用的基础上,而中药也同样存在与实际应用脱节的现象。改横为纵后,学生所学知识能够与实践快速而紧密地联系,并且便于教学计划的安排。
, 百拇医药
    (1)中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中药专业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天然药物课程的设置,采用了横向的思维模式,将一种药物的系统知识,分为几个阶段在几年中来讲授,其结果造成了前学后忘、知识不连贯、内容重复等弊端。目前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的人才,虽然适合于当前模式下的教学需要,而能够从事中药高等教育的毕竟是凤毛鳞角,绝大多数是应用型人才。因此中药专业以横的学科为纲的课程体系,应该改革为以药味为纲的纵的课程体系,符合以问题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中药学的专业课通过整合,分为《植物中药学》、《动物中药学》、《矿物中药学》以及《中药制药学》、《药事管理学》等。

    (2)西医课程的改革

    在西医院校,学生所修的中医课程只有《中医学概论》,而中医院校几乎开设了所有的西医课程,虽然在课时比例上只占40%,但学习量、信息量以及学生所花在西医课上的精力和时间则要占据总时间的60%以上。因此西医课程要在结构和内容上进行改革,整合出一套适用于中医院校的教材。首先应将解剖、组织胚胎、生理、病理、诊断、药理、治疗和预防等横向的知识模块,按照系统或疾病重新组合,编写出临床实用的以系统或疾病为主线的教材,即将现有的教材改编成为《消化病学》、《呼吸病学》、《循环病学》、《肿瘤病学》、《感染病学》等,与临床科室设置及习惯接轨;其次要精简内容,遴选临床常见、在本系统中有极具代表性的主要病种或证候进行示范性的讲解,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机会。

    (3) 课程优化,打通基础

    课程体系改革以后,删除了重复内容,减少了课程门数,优化了教材内容,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时间空间,结合医学教育要文、理、医渗透的要求,可以开设文理课程和大量的选修课程。为了适应社会对全科医生、社区医生的需求,构建“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模式,实行“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教学计划是医学教育的必由之路。同时相近专业在基础阶段使用同种的教材,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 http://www.100md.com(梁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