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3期
编号:10400175
双辨疗法治疗乙型肝炎低蛋白血症66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3期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3-2014-02

    乙型肝炎是一个严重的公众卫生问题,笔者采用“双辨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运用中医辨证分型,辨证施治之理论,以改善患者血清蛋白指标,使ALB升高,GLB降低,纠正A/G比例倒置,使低蛋白血症逐步恢复至正常,达到中医固本,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目的。

    1996~2003年笔者采用双辨疗法,治疗66例乙型肝炎低蛋白血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6例患者,男39例,女27例;年龄26~73岁,平均年龄54.5岁;发病时间最短为6个月,最长为18年;首次发病12例,肝炎后为48例,酒精性6例;中医分型:肝经湿热型18例,肝脾湿热型16例,气血双亏型(肝邪耗正型)17例,肝阴亏虚型10例,肝络瘀阻型5例。
, 百拇医药
    1.2 低蛋白血症的诊断标准 总蛋白低于66g/L,白蛋白低于35g/L,A/G比值<1。

    1.3 治疗方法 66例乙肝低蛋白血症,分别采用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三组对比治疗。西医采用保肝,间断补充蛋白质等对症治疗。中西医结合采用适当运用西医疗法,以中医疗法为主,肝经湿热型用龙胆泻肝汤或栀子柏皮汤加减;肝郁脾湿型采用六君子汤加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加减;气血双亏型以八珍汤和逍遥散加减;肝阴亏损型以一贯煎或三甲复脉汤加减,或二至丸加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肝络瘀阻型以复元活血汤或三甲散加减。中医采用双辨疗法,一疗程为1个月,维持3~6个月为全程。治疗后测定TP、ALB、GLB、A/G比值,每组分别为22例对照观察。

    表1 三组治疗前后效果比较 (ˉx±s)注:本组组治疗前后比较, ˇ P<0.01;与西医组比较, △ P<0.01;中西医和中医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从经费因素考虑,西医费用高,疗效差,病人难以维持治疗,中西医疗效好,费用低廉,病人能承受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1)显效:症状(腹水,下肢或全身浮肿)消失,饮食增加,肝脾肿大回缩,无叩击痛,血清蛋白指标(TP、ALB、GLB、A/G比值)恢复正常。(2)有效: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肝大稳定不变,无明显叩击痛及压痛,血清蛋白指标恢复50%以上,饮食有所好转。(3)无效:未达到有效指标,或恶化者。

    2.2 疗效比较 西医组22例中显效6例,有效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54.5%。中西医组22例中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5%。中医组22例中,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9%。中西医结合、中医与西医组对比,均有明显差异,中西医与中医组对比疗效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乙肝低蛋白血症是肝功能障碍,肝脏对蛋白质的吸收及合成功能下降,加之机体不断消耗,这就是形成肝硬化腹水、肝昏迷的主要因素,如果纠正了低蛋白血症,就能有效的阻止肝硬化腹水及肝昏迷等重症并发症的形成。应当指出,乙肝低蛋白血症同样是乙肝并发症,是乙型肝炎的“标”,而肝功能及其他脏腑功能异常即是形成低蛋白血症的“本”,所以治疗“乙肝低蛋白血症”必须在双辨疗法的理论指导下,调整各脏腑功能,才能使乙肝低蛋白血症得到根本纠正,不能妄自动用滋补之剂,输入大量的白蛋白予以维持,甚至堆砌苦寒之剂,结果可想而知,双辨疗法重在“辨”字上下功夫,调整阴阳平衡,辨证是辨病的前提,辨病是辨证的目的,只有在双辨的基础上才能对症施药,事半功倍。
, 百拇医药
    乙肝低蛋白质血症,A/G倒置、湿热、气滞、血瘀等病理因素,互为因果,其中以湿热为最,治以固护脾胃或化湿健脾,或疏肝健脾,或调养肝脾。

    对脾胃虚弱,呕恶纳差者用藕粉同药共煎服,或用奶粉、姜汁先服,中药浓缩后少服、频服,使胃气逐步恢复,而克服胃气弱服中药反胃的缺点,同时在汤剂中加入麦芽、内金、砂仁、陈皮、生姜等健脾开胃之品,使其生化有源,自然恢复。SB升高者,加姜黄、茵陈、金钱草、郁金、大黄;球蛋白异常者,用甲壳类和虫类,如牡蛎、龟版、土元、僵蚕、炮甲;A/G倒置者,用人参、黄芪、紫河车、大枣;并脂肪肝者,用生山楂、荷叶、何首乌、郁金等,肝脾肿大,加柴胡、香附子、八月札、三棱、莪术,土元、大黄、牡蛎、鳖甲;伴轻度腹水加商陆、椒目,重用茯苓、赤小豆,中度腹水,伴下肢水肿者,加五皮饮或疏凿饮子,水肿是标,肝脾肾亏是本,重度腹水按肝硬化腹水处理。HBsAg阳性加苦参、白花蛇舌草、艾叶、明矾、山豆根等;伴胆囊炎,加蒲公英、大黄;转氨酶升高加大黄、瓜蒌、明矾、五味子、芫花、人工牛黄等;病久血瘀重者,加僵蚕、蜈蚣、桃仁、红花等活血通络之品。
, 百拇医药
    根据双辨疗法,乙肝低蛋白血症,用大剂参术,黄芪、黄精、紫河车、大枣取得满意疗效,选用此类药时,必须在湿热清除大半,血瘀得到祛除,气滞得到疏理,脾胃功能好的情况下,方可放胆用之。黄芪一味,用有四忌,一是气滞壅结,二是胸脘满闷;三是血瘀痰阻;四是阴虚阳亢,及表邪未解者忌服,否则可促满,引起气血逆乱。人参有大补元气,补血生津,补脾益肺之功能,力宏药专,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人参有促进蛋白质合成和吸收,升高A/G比值,防止转变为慢性肝炎的理论意义,但诸痛忌用参芪,临床应辨证使用,热证用白参、西洋参,寒证用红参,当蛋白质指标基本恢复可用太子参、党参。白术对于纠正乙肝低蛋白血症有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前人的理论是经得起验证的,白术具有利尿消肿,增加白蛋白作用,并具有持久的利尿作用,又有促进钠的排泄作用,对舌苔粘腻,湿热,白术宜炙用;舌红无苔少者,属阴虚型,白术宜生用;舌苔薄,边有齿痕者属脾虚型,白术宜炒用。白芍有柔肝、疏肝养阴、滋肝润燥作用,有无药可代之说。清热解毒药同样是治疗本病的关键,邪热壅滞,气血逆乱,清解湿热是治疗本症不可缺少的一环,栀子、大黄、黄芩、苡米、白花蛇舌草、人工牛黄、虎杖、板兰根等是 有效的清肝胆药,加用龙胆草、丹皮清肝胆湿热,但要中病即减量,对症使用,防止伤阳,耗血。
, http://www.100md.com
    乙肝低蛋白血症,A/G倒置是标,多属虚证,应从肝脾胃着手论治,脾虚为气虚,症见恶呕,胸闷,倦怠,消瘦,或神倦,或浮肿,面色萎黄,少气懒言,舌质淡苔少,脉虚无力,六君子汤加木香、佛手、砂仁、山药、黄芪等。肝虚属血虚,症见,胁肋隐痛,面色萎黄无华,头昏眩晕,视物不清,疲乏无力,或手足发麻,唇、爪、甲色淡,无华,脉细紧,用补肝汤加黄精、鸡血藤、牛膝、生熟地等。伴阴虚者,肝肾“乙癸同源”故同肾阴虚同见,症见:胁肋隐痛,头昏目眩,咽干口燥,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细无力,一贯煎合二至丸加黄精、黑豆等。肾虚者用六味地黄汤加枸杞子、龟版,若肝血虚者用归芍地黄汤,肾阴虚常见肝阴虚并有肾阴虚,若肾阳虚加肉苁蓉、菟丝子、鹿角胶,或右归饮,或金匮肾气丸加巴戟天、仙灵脾等,阴虚加生地、沙参等。在健脾补肾之法中,健脾尤其重要,古人云:“调补肝脾肾,脾胃是关键”。调整好脾肾,补中寓通,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通过调补脾肾的培精血之本,常使乙型肝炎低蛋白血症得到纠正,久病属虚,治疗上以养肝阴为根本,佐以健脾、祛痰,补养肝肾,是治疗基础。要坚持用药,缓缓调理,特别要巩固疗效,以防复发,尤须固本,用药不可过于苦寒,过于辛燥,辨证施治,切中病机,灵活用药。总之,乙肝低蛋白血症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病症,应按病情不同,数法并施,然数法中一法为主,兼用他法,随症立法,立法组方,要细致辨析病人邪正状况,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根据病情,灵活运用处理,反对堆砌滋补药或抗病毒药。归结一点,双辨疗法是治疗本症的总纲,用平常之药,缓缓调整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作者单位:1232052安徽省淮南市益寿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2安徽淮南中建四局六公司医院

    3安徽省凤阳县宫集医院

    (编辑小川), http://www.100md.com(胡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