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8期
编号:10403036
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瘀血证血液流变学的检测与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8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8-2730-02

    急性肺源性心脏病(ACP)是我国比较常见的一种心脏病。临床观测到,血瘀证在ACP发作期的患者具有普遍性 [1] ,为此,我们对84例ACP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进行了检测,并与健康人作对比分析,以期探讨ACP瘀血证的病理实质。

    1 临床资料

    急性肺源性心脏病84例,男50例,女34例;年龄42~84岁,平均66.5岁。病程10年以内26例,10~20年42例,20年以上16例。病情属轻度14例,中度32例,重度38例。健康人组(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0~73岁,平均61.8岁。与ACP组比较,性别和年龄构成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病情分级标准参照1977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2] ,病情分级判断标准 [2] 。健康人从体格普查健康、中医辨证无异常的人群中抽取。
, 百拇医药
    2 方法

    2.1 红细胞聚集性及变形性指标测定 血沉(ESR)测定采用魏式法 [3,4] 。并根据上述有关指标,分别测算红细胞指数(AI)、红细胞刚性指数(IR)、红细胞变形指数(DI)、血沉方程K值(K)。

    2.2 血小板聚集率测定 以比浊法,取二磷酸腺苷(ADP)为聚集诱导剂,分别测得1min血小板聚集率(PAG (1) )、5min血小板聚集率(PAG (5) )、最大血小板聚集率(PAG (m) )。

    2.3 血液粘度测定 全血高切变粘度(ηb.h)、全血纤切变粘度(ηb.I)、血浆粘度(ηb)、红细胞比积(HCT)测定采用常量法 [3] 。根据ηb、I、HCT,测算全血还原粘度(ηr)。

    2.4 统计学处理 各计量资料均采用两样本均数之间比较的t检验。
, 百拇医药
    3 结果

    3.1 红细胞聚集性及变形性改变 见表1。

    3.2 血小板聚集性改变 见表2。

    3.3 血液粘度变化 见表3。

    表1 两组红细胞聚集性及变形性各指标比较

    表2 两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表3 两组血液粘度各指标比较

    4 讨论

    祖国医学对瘀血的认识由来已久,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曰:“胸满者唇萎舌青……为有瘀血”。实际上这是指有形之瘀。

    由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中医领域的广泛应用,现已证实了无形之瘀的客观存在。现代瘀血的概念应包括有形之瘀与无形之瘀两层含义。有形之瘀是指皮肤、舌体瘀点、瘀斑、病理性肿块。无形之瘀则是指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动力学障碍等 [4] 。此概念进一步扩充了瘀血的内涵,且无形之瘀本身更能客观地揭示出瘀血的本质。
, 百拇医药
    本研究表明,ACP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主要改变为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而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可见,ACP患者的血流变性处于粘、浓、聚的状态。因为血粘度增高,则血流相对缓慢;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率增高,反映红细 胞、血小板聚集性增加,则易造成血液的高粘滞状态,从而可导致微循环障碍。红细胞可变形性是反映红细胞在一定的机械作用下改变形状的特性,它是决定红细胞寿命、血液的流动性以及微循环有效灌注的重要因素之一 [6] 。红细胞变形指数愈低,红细胞刚性指数愈高,表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愈差,则可影响血液的流动性,以致造成微循环障碍,此乃无形之瘀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上述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揭示了ACP发作期患者无形之瘀的客观存在,为ACP发作期的瘀血病理实质存在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在临床上治疗ACP发作期应用活血化瘀法提供了佐证。ACP属中医“喘证”范畴。中医认为:肺为娇脏,主一身之气,又朝百脉。肺胀咳逆,日久不愈,肺气虚弱,运血无力,气血瘀滞,瘀血乘肺,百脉不通,气道壅塞,则可出现唇暗色紫、手足青黑、胸膺痹闷、心悸气短、脉沉细涩等瘀血表现。血瘀在ACP发作期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瘀血不仅是其病理产物,而且也是加剧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 [7] 。临床研究表明,ACP发作期患者既存在有形之瘀,也存在无形之瘀,故对于ACP发作期患者,除常规处理外,从瘀血论治不容忽视,这对提高临床疗效是十分重要的。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熊正明.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8):458.

    2 1977年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山西医药杂志,1982,11(1):35-39.

    3 张玉,胡皓.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并心力衰竭60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3,3(10):122.

    4 赵昌峻.实验检查的临床分析与诊断.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16.

    5 乔连厚.江苏中医,1992,13(3):30.

    6 翁维良.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4):242.

    7 李冬生,高晟.刺五加注射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3,5(10):176.

    作者单位:310051武警浙江总队杭州医院

    (编辑李年令), 百拇医药(马雪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