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出路
编号:10536179
中医药发展的核心所在:一手抓学术 一手抓人才
http://www.100md.com 2005年2月2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95期
     发展中医药事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个重大问题,但如何发展却众说纷纭,本人认为其核心就在于中医学术和中医人才。

    一、关于中医学术

    中医学术是中医的生命,几千年来,中医的生存、传承、发展、创新,无不是以其为根本的。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几乎都形成过自己独有的医学体系,为各自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贡献。历史发展的长河是波浪翻滚的,有不少民族医学经不起大浪淘沙式的洗礼,已悄悄泯灭了。中医学以其底子厚、根子正、人气旺、胆气壮的底蕴经受了洗礼,显示出其特有的生命力,证明了其科学性的本质。它在立论上的“天人相应”和多向思维、在理论上的整体观念和藏象学说、在治疗上的辨证论治思想、在养生上的“治未病”观念,既显露了其学术的长处,又构成了它学术的精髓。正是这些科学的理念代代相传,代有发展,最终才构筑了中医学术坚如磐石的大厦。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从《千金要方》到《本草纲目》、从金元四大家到近代医家,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数以万计的名医名家创造和记录了这一历史进程、支撑着中医学术的无际穹窿。
, http://www.100md.com
    长期的实践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医学术的发展离不开读书、临证、师承这三大要素。读书,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家学和自学,是认识中医、接受中医学术的重要途径;临证,是中医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是体验中医、运用中医学知识实现医学最终目的的基本方式;师承,是按照中医自身规律总结出的经验,是传承中医、发展中医学术特色。如果从中医学术发展的高度上去认识这三大要素,它们既是带有战略性的,也是具有战术性的,重之又重,不可偏废。或许有人认为,这里说的主要是中医学术的继承,实际上他只说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客观地说,这里强调的是继承,是包括创新在内的广义的继承。之所以把继承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去认识,是因为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继承不好就发展不好,从继承到发展、从发展到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也有突变,但它仍是渐进的结果。应当看到的是,这种循序渐进的继承是滚动式向前的,其中不仅孕育、包含着发展和创新,而且也不时发生、进行着发展和创新。自古至今,中医学术不正是按照这条路子走过来的吗?学校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临证手段从四诊合参到多种现代手段的介入、从传统给药方法到新型制剂的普及,师承方法从私塾家传到门路四开、从学徒靠悟性揣度到老师敞开性教学,不都是这种继承公式产生的必然结果吗?
, http://www.100md.com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涌现出了一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名老中医,他们承袭了中医学术的精华,成为新中国中医学发展的柱石,对祖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功不可没。为了继承他们的学术经验,近年来,我们先后为数批名老中医整理出版了临床经验、配备了高徒,以使名医的学术代有传人、名医的队伍不断壮大。实践证明,这对中医学术的传承是行之有效的。今后,我们还应当坚持开展以学习中医基本理论和技能、学习名老中医药专家的诊疗经验为中心的继续教育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新一代的名医队伍,为中医事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中医学术不可动摇的根基在于它的科学性。我们为有这样的国宝而感到自豪、感到责任重大。“中医人”的称谓不只是名字上的,而且要有中医学术的实际内涵。每个中医人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中医学术、保护中医学术、传承中医学术、光大中医学术,而不应是怀疑、动摇、指责,乃至诋毁,这是决不能允许和容忍的!当前,中医学术在发展的进程中确实遇到了一些困惑、面临着挑战,仅此就认为中医学术“萎缩”了、“危机”了、“危险”了,似乎是缺乏科学根据和不实事求是的。我们既要正视问题的存在,积极、稳妥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要看到光明,树立发展中医学术的信心。一种学术的生存和发展,关键因素不在外部,而在学术本身。我们衡量中医发展的标准,就是看它的学术质量是否在不断提高、学术存量是否在逐渐增值、学术纯量是否在明显升华。大量实践证明,中医学术的进步是不可置否的。
, http://www.100md.com
    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中医学术的相应进步,现代手段运用带来的中医学术结构的一些变化,是客观的、积极的和不可避免的。西医的发展、中西医结合队伍的出现、中西医治疗手段的并用,符合我国的国情、民情,对中医药走向世界和多种医学形式的对口互接是有益的,我们应该持积极的态度,任何有利于中医学术发展的因素我们都不会拒绝。“海不让水潦,以成其大;山不让土石,以成其高。”(汉·刘安《淮南子》),中医学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具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与时俱进的胸怀和精神。不能把中医接受新生事物看成是“离经叛道”,相反地,它表现出的正是中医学术的可延伸性、可包容性和持续发展性,是中医学术生生不息的源泉和不断焕发勃勃生机、不断创新前进的机遇,符合国家制定的“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的基本方针。中医已经或正在走向世界,世界已经或正在接纳中医,这是世界医学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医发展的方向所在。至于走得速度快慢、效果好坏,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中医本身,保持特色,发挥优势,学术水平愈高,对话能力越强,这是中医立身和与人对话的基本前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忘记这一点。
, http://www.100md.com
    二、关于中医人才

    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在中医事业的发展中,人才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医需要的人才类型很多,管理型的、研究型的、教学型的、外向型的、复合型的等,都必不可缺,但最要紧的是临床型的,是品行端、功底厚、懂理论、会看病、疗效好、群众公认的优秀临床人才。历史上的中医大家,尽管建树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表现在他们卓有成效的临床上,也因此使他们成为人们世代传颂的中医药学术和临床水平的杰出代表。换句话说,就是临床造就了代代名医。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涌现出的一大批名医国手们的经历,也证明实了这一点。名医促进学术进步,名医带动学术队伍,中医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首先就是围绕人才战略做好文章,培养和造就一代名医。

    如何实现培养和造就名医的目标呢?胡锦涛总书记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我们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他要求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在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重点下功夫。中医的人才,就是以名医为标志的知识群体,他们也必须具备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几项标准:
, 百拇医药
    (1)品德。就是医德修养,就是要树立进步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事业服务的思想,以人为本,为人师表,敬业奉献。

    (2)知识能力。就是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不断积累。名医首先要会读书,要读中医古籍的原著,除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这些基础典籍以外,还要读对中医临床有重大影响、重要指导意义的著作,如《诸病源侯论》、《千金方》、《外台秘要》、《证治准绳》、《医宗金鉴》,以及金元四大家等各个学术流派的代表著作等。导师、带徒老师,要根据自己的心得为学生确定读书任务、开具书目名单、检查读书效果。过去,我们的老中医都有一些自己的“看家”书,一生都在不间断地温习中,对一些经典名句、一些基本知识(如药性赋、方剂歌诀等)都是倒背如流的。现在学生读的书太少了,有不少重要的中医典籍他们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背诵的内容也赶不上老一辈中医。如果连中医学术中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掌握好,就去奢谈什么发展创新,其结果又将如何呢!书到用时方恨少,多读些书、多背诵些基本知识,对从事临床大有好处。建议在临床医生中开展“温课”活动,把中医的重要典籍作为功课经常温习,提倡每个临床医生每年至少读一本有影响的书。
, http://www.100md.com
    (3)实践能力。就是要临证,只有大量的临证实践,才能上升为能力。没有临证,就谈不上能力;临证不多,能力也大不了;临证多了,能力自然就提高了,这是再普通不过的道理。我们要培养的名医,临证能力是首要的目标,要在这方面有所侧重。

    (4)创新能力。就是悟性、前瞻性和创造力,是名医必不可少的条件。不创新中医就无法进步,就赶不上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你不了解医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你形不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学术专长,你的知识结构与普通医生一模一样,平平淡淡,怎么称得起“名医”?

    (5)业绩。就是成绩、成果、成就,是学习能力、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包括对疾病的治疗效果、经验总结、科研创造、论著论述等等,是对一个人的总体评价。以上几条抓出成效了,何愁名医的队伍形不成!俗话说:“星星围着月亮转”。我们在抓好名医战略的同时,也要抓好中医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用名医战略带动各层面的普遍教育,提高不同层次、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职称中医药人员的业务素质,大力扶植和发展中医特色专科,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和积累,逐渐建立起一支过硬的队伍来。
, http://www.100md.com
    人才问题,事关大局,我们要从中医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去认识、去实施。抓中医人才建设,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专家的事、全社会的事。中医事业的兴亡盛衰关键在人才,要在中医界营造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名医、学习名医、争做名医的和谐氛围。

    人才济,队伍成,学术进,事业兴,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人才——学术——事业的辩证关系。学术靠人来推行,最终又要落实到人,只要我们真正把中医学术抓上去了、把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好了,中医事业的发展和兴旺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昭昭若三辰之丽于天,滔滔犹四渎之纪于地,仰之弥高,远达万方,千里斯应,五洲颂扬。似乾坤之运,如江河之长。盛世图强,科学兴邦,与时俱进,开来继往。伟哉中医,与日月同光!”这是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钱超尘先生为矗立在广东省中医院的《中医颂》纪念碑碑文中的话,是对中医学过去的评价和未来的展望,希望它永远矗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百拇医药(温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