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文化研究
编号:11289985
“齐”与“均”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1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33期
     符号学家卡西尔曾经引用乌西诺的话:只有当语文学和神话学揭示出那些不自觉地和无意识的概念过程时,我们的认识论才能说是具有了真正的基础。命名不是偶然的,很多事物原始的命名以及其命名背后的精神源泉,往往能够揭示这种事物的本质。

    方剂的“剂”字,其本字是“齐”,如《周礼·天官》中有:“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注药、刮杀之齐。”《韩非子·定法》中:医者齐药也。这里的“齐”,就是“剂”的本字,后来加了立刀旁,也是用刀修剪整齐的意思。也就是说,“剂”字来源于“齐”。方剂就是把药物“齐”在一起的药物组成结构。

    而“藥”字和“樂”字在字源上是相通的,在古代典籍里,这两个字经常是通用的。研究表明,巫歌和咒语是乐的起源,祝由来源于早期的祝咒文化。《五十二病方》中药物治疗和祝由治疗是胶合在一起的。早期的调乐,称为“成均”,如《周礼·大司乐》中说:“掌成均之法……”《五行大义》中也有:“圣王法承天以立五均,五均者,六律调五声之均也。”“均”在古代与“韵”字是相通的,后来发展为“韵”字。这并不是偶然的,调和音律称为“成均”,而调和药物成为“齐(剂)”,都是把不同的(音律、药物)调和成“齐”与“均”的整体。而“齐”与“均”在古代意思有相同之处,而且我们确实可以找到“齐”与“均”同用的例子,在《说文解字》中有如:“娩,生子齐均也。”《孔子家语·执辔》有:“正其百官,以均齐民力。”等,即为证明。

    以上表明,上古礼乐文化和中医药的构成是“异质同构”的,这对我们理解早期方剂的组方思想以及整个中医药的思想都很有帮助。先民认为乐是人和自然的纽带,在先民那里,医药、音律、历法等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淮南子·主术训》中:“乐生于音,因生于律,律生于风。”乐律也是反映自然节律的。农业社会重视“时节”或“气候”,以为乐舞能够感应乃至制御自然界,达到“同声相求,同气相求”的境界,这和中医的文化观念有着相同的文化心理背景,因为中医也认为天人是同构的,脏腑应五方四时,气血运行遵循日月运行规律,养生必按自然规律调节人体,“从八风之理”。自《汉书》起,音乐与历法就合立为《律历志》,而中医认为在人体和节气的对应上,也相当密切。《内经》中就包含了大量医学天文学的内容。我们研究早期的中医药思想,可以参考上古的礼乐文化,通过互视,可以考究中医药原始精神动源。, 百拇医药(李崇超 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