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
编号:11452254
浅谈“骨错缝、筋出槽”的历史渊源
http://www.100md.com 2007年5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37期
骨错缝、筋出槽
     “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伤科的特有名词。它既属于病名,又属于骨与筋在受伤后的病机变化。中医认为,外伤劳损、湿之邪,使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而不能约束骨骼和稳定关节,产生骨错缝、筋出槽。理上筋附行于骨,或筋伴脉而行,各自都有其起止点,也有其正常顺序和位置。一旦遭受外力的破坏,筋的运行位置、解剖结构就会发生变化。临床上的肌腱、韧带、筋膜的撕裂、撕脱、粘连与痉挛等等亦都属于“筋出槽”。

    早在两千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中,对痹证就做过如下描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传统中医骨伤科中也早有文献记载,《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有:“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脊膂始直。”以及“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41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