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9
编号:8251
《笑的奥秘》.杨明新.扫描版.pdf
http://www.100md.com 2015年4月22日
《笑的奥秘-品笑、学笑、说笑》(杨明新)文字版[PDF]
第1页
第9页
第17页
第21页
第48页
第233页

    参见附件(6791KB,324页)。

     中文名: 笑的奥秘-品笑、学笑、说笑

    作者: 杨明新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文字版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书号: 978-7219049129

    发行时间: 2004年01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笑的奥秘-品笑、学笑、说笑 简介:

    笑的奥秘-品笑、学笑、说笑 内容简介:

    《笑的奥秘-品笑、学笑、说笑》幽默家兼钢琴家波尔,有一次来到美国福林特市演奏,发现不到一半的座位坐着观众,稀稀疏疏,气氛冷落。他当然很失望。

    《笑的奥秘-品笑、学笑、说笑》但想了想,他干脆踌躇满志地走向台前,笑容可掬地说:“福林特这座城市一定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两三个座位的票。”

    笑的奥秘-品笑、学笑、说笑 作者简介:

    杨明新,笔名笃青梅。广东作家,广东喜剧美学院研究会理事。祖籍四会,“八处离乱”初,生于广州。“十年浩劫”前毕业于中山大学。毕业前,师从王季思等教授钻研戏剧史及戏剧理论。毕业后,梦想当“喜剧家”,也着实当过地方文工团的编导,创作过喜剧既至,梦想成泡影。曾在中学、大学任教,最后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在“为他人作嫁”之余,竟下揣浅陋,着迷于笑史、笑理、笑艺的研究,此足以贻笑大方。国内发表或出版的著作有:美术、音乐作品若干,诗歌、散文、学术论文一批,个人专著二种,与人合著三种。国外出版的个人独著二种。

    笑的奥秘-品笑、学笑、说笑 内容截图:

    笑的奥秘-品笑、学笑、说笑 目录:

    引言

    笑的生理剖析

    一、关于笑的生理研究的历史回顾

    二、笑的生理反应过程

    三、笑的生理功效

    笑的心理透视

    一、关于笑的心理问题的研究成果

    二、笑的心理成分和反应机制

    三、笑的心理反应过程和特性

    开心致笑律

    一、致笑容体的特性

    二、发笑主体的特性

    三、调笑主体的特性

    四、酿笑氛围的特性

    五、笑的本质和诱因

    六、致笑三一律

    经典笑品辨析

    一、讽刺

    二、幽默

    三、机智

    四、滑稽

    五、荒诞

    实用调笑技艺

    一、奇巧地思维

    二、奇巧地夸张

    三、奇巧的摹仿

    四、奇巧地刻画喜剧性格

    五、奇巧地结构喜剧情节

    六、奇巧地营造喜剧情境

    七、奇巧地驾御趣味语言

    八、奇巧地调处人际关系

    结语

    黄天骥《/跋》

    笑的奥秘-品笑、学笑、说笑

    笑的奥秘: 品笑、 学笑、 说笑杨明新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2 0 0 4 . 1

    0 4 9 1 2 - 9

    Ⅲ. 喜一研 Ⅱ. 杨… 究

    C I P 数据核( 字 2 0 0 3 ) 第0 9 4 1 9 3 号

    韦向克

    农向东

    笑的奥秘

    品笑、 学笑、 说笑

    杨明新 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广 西 新 华 书 店 发 行

    ( 邮政编码: 5 3 0 0 2 8 广 西 地 质 印 刷 厂 印 刷

    南宁市桂春路6 号) 2 0 0 4 年 1 月 第 1 版

    8 9 0毫 米×1 2 4 0毫 米 1 3 2 2 0 0 4年 1月 第 1次 印 刷

    1 1 0印 - 张 2 1 5千 7 0 0 0 字 印 数 册

    图书在版编目 ( C I P ) 数据

    —南 . 宁:

    7 - I S B N 2 1 9 -

    Ⅰ Ⅳ. B 8 4 2 . 6 . 笑…

    中国版本图书馆

    责任编辑

    责任校对

    I S B N 定 7 :2 2 . 0 0 - 2 1 9 - 0 4 9 1 2 -9 B ·1 2 1 价 元目

    录

    引言

    笑的生理剖析

    一、关于笑的生理研究的厉史 顾 回

    二、笑的生理反应过程

    三、笑的生理功效

    笑的心理透视

    一、关于笑的心理问赶的研究成果

    二、笑的心理成分和反应机制

    三、笑的心理反应过程和特性

    开心致笑律

    一、致笑容体的特性

    1 . 奇丑滑稽性

    2 . 奇美纯真性

    3 . 奇妙启智性

    4 . 奇趣直感性

    2 4

    2 3

    1 3

    3 3

    7 0

    7 3

    8 6

    9 7

    8 6

    1 0 1

    1 0 2 目

    录

    二、发笑主体的特性

    1 .具有足够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2 .具有足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

    三、调笑主体的特性

    1 .乐天开朗,豁达大度

    2 .见多识广,善解人意

    3 .善于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直接与

    受众沟通

    4 .熟谙各种调笑技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四、酿笑氛围的特性

    五、笑的本质和诱因

    六、致笑三一律

    1 .纯生理的笑

    2 . 爆发性的笑(大笑)

    3 .缓发性的笑(微笑)

    1 0 4

    1 0 5

    1 0 6

    1 0 0

    1 1 0

    1 1 3

    1 1 4

    1 1 6

    1 2 0

    1 2 1

    1 2 4

    1 2 6

    1 2 6

    1 2 8 目

    录

    经典笑品辨析

    一、讥剌

    二、幽默

    三、机智

    四、滑稽

    五、荒诞

    实用调笑技艺

    一、奇巧地思维

    1 . 调笑主体自身所需的奇巧思维

    2 . 替致笑客体所作的奇诡思维

    二、奇巧地夸张

    1 . 合乎事物本质特征的夸张

    2 . 合乎人物性格发展逻辑的夸张

    3 . 合乎假定情境中事物发展规律的夸张

    1 4 2

    1 4 8

    1 5 4

    1 6 0

    1 6 7

    1 8 0

    1 8 0

    1 9 1

    2 0 3

    2 0 3

    2 0 4

    25 0 目

    录

    三、奇巧地摹仿

    1 . 机械呆板的摹仿

    2 . 造作走样的摹仿

    3 . 惟妙惟肖的摹仿

    四、奇巧地刻画喜剧性格

    l .一点着迷,迷而不悟

    2 .弄巧反拙,意志受辱

    3 .虚幻当真,一本正经

    4 .笑对挫折,自我解嘲

    5 .心不在焉,僵化呆板

    6 .自相矛盾,逻辑不通

    7 .故作大言,虚张声势

    8 .幼稚单纯,直白天真

    五、奇巧地结构喜剧情节

    1 .巧合误会,阴差阳错

    2 1 2

    2 0 7

    2 0 8

    2 0 9

    2 1 0

    2 1 5

    2 1 7

    2 2 2

    2 2 0

    2 1 9

    2 2 8

    2 2 7

    2 2 4

    2 2 3 目

    录

    2 .反复折腾,好事多磨

    3 .结解包袱,彩线连珠

    4 .乔装打扮,弄假成真

    5 .悬念丛生,顺导逆转

    6 .峰回路转,豁然开朗

    7 .雪球滚大,大极化无

    8 .怪圈困扰,走回原地

    9 .荒诞离奇,虚幻显真

    六、奇巧地苦营喜剧情境

    1 .矛盾顿揭,强烈反差促顿悟

    2 .强烈对比,不协调中见协调

    3 .预期逆应,出乎意外见合理

    4 .有惊无险,紧张过后顿松弛

    七、奇巧地驾御趣味语言

    1 . 语形造趣

    2 3 6

    2 3 4

    2 3 3

    2 3 0

    2 4 0

    2 4 4

    2 4 2

    2 5 6

    2 5 5

    2 5 3

    2 5 2

    2 5 0

    2 4 9

    2 4 8

    2 4 6

    目

    录

    2 . 语音造趣

    3 . 语义造趣

    4 . 语用造趣

    八、奇巧地调处人际关系

    1 .和合关系的促进发展

    黄天骥

    2 .矛盾关系的因势利导

    结语

    《跋》

    2 7 2

    2 6 4

    2 8 0

    2 9 3

    3 0 0

    2 9 3

    3 1 0

    3 1 2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

    引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

    “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话虽未免夸

    张,却活现了 “ 笑”与 “ 愁”的悬殊效应。

    您一定喜欢笑口常开,并逗人笑乐吧?但请不要奢望看

    了本书就能马上成为调笑大师,踌躇满志地对人说: “ 我来说

    段笑话,保证大家笑破肚皮!”果真如此,您说的笑话未必

    使人发笑,倒是您自己可能成了笑柄。因为,笑是不能打保

    票、不可以承包的。

    古今中外的笑料堆积如山,专题研究笑的论著也可谓汗

    牛充栋,但是,致笑的奥秘至今还没有完全探究清楚,结论

    往往莫衷一是。

    不关注和研究笑的本质及其规律的人们,往往走入了认

    识和行为的种种误区。时下流行 “ 幽默”,追星一族或某些

    白领男女,以善于 “ 幽默”做秀 ( s h o w )为时髦,小姐们甚

    至以 “ 马 幽默”为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心骛自己理想的白

    王子是很能 “ 幽默”的,遇上坦诚憨厚的小伙,她们便嗤之

    以鼻: “ 真叫我烦死了,毫无幽默感!”但她们最后相中的,竟是嬉皮笑脸之徒,仅能装腔作势哗众取宠,或耍点故意挤

    眉弄眼、捏胳肢窝之类的触笑伎俩,或搞点乘人不备贴个乌

    龟于其背之类的恶作剧,以逗得姑娘的哈哈傻笑为满足。这

    何来幽默可言?顶多是带点滑稽、荒诞而已。

    前苏联曾经泛滥 “ 滑稽”,有些学者把不论什么品类的

    笑都称之为 “ 滑稽”;西欧和美国则曾经泛滥 “ 幽默”,不少

    学者把无论哪类的搞笑都装进 “ 幽默”的大布袋里。当代中

    国也冒出一大批趋时者,例如出版界就炮制了洋洋大观的

    “ 幽默”读物,什么 “ 幽默小报” “ 幽默期刊” “ 幽默杂志”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

    “ 幽默大全” “ 幽默博览” “ 幽默生意经” “ 幽默社交术”等

    等,铺天盖地而来。其实这当中大多只能称做 “ 笑话”,真

    正 “ 幽默”的东西是不多的。况且,这类读物,大多只是从

    古今中外的集子中搬字过纸,毫无背景资料和提示点拨,结

    果是读者看了,如坠五里雾中,懵然不知何以致笑,大叹上

    当。

    然而,这 “ 幽默风” “ 幽默潮”之所以能兴,起码反映

    了普罗大众对 “ 幽默”是向往和钟爱的。但我想向诸君提出

    忠告:不论是 “ 泛幽默论”还是 “ 泛滑稽论”,都是对笑的

    品质和用途的绝大误解。其实,笑的种类不同,其功效也就

    不同,调笑的手法和技艺因而各异,不可糊里糊涂,瞎弄滥

    施,否则是会贻笑大方的。

    “ 幽默”无疑是最具意蕴、最受青睐的笑品之一。但想

    真正掌握幽默的要领,非全面研究笑的本质和规律不可。有

    鉴于此,我虽不才,却长期留意并钻研古今中外的笑史和笑

    论,因而写成本书,试图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致笑客体、调

    笑主体和受众发笑的诸般特征,考察笑的生理反射过程,透

    视笑的心理反应机制,然后找出致笑的诸种因素,及其相互

    作用的规律。为了探索幽默的奥秘,还对讽刺、机智、滑

    稽、荒诞等主要的笑品进行了比较辨析。又为了实用,考虑

    到授之以 “ 鱼”,不如授之以 “ 渔”。所以竭尽所能,搜罗古

    今中外的经典笑料和调笑大师们的调笑技艺,加以总结归

    纳,条分缕析,提供给读者学习借鉴,以祈共同提高艺术素

    养和文化品位。本书汇集的是古今中外人们图开心、寻快乐

    的研究成果,其间也融入了我个人的心得体会,可以戏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

    “ 开心果” 。

    当然,本书不可能向您提供包医沉闷的、一调即笑的独

    味单方。因为笑是主客观诸因素的综合反应,只要其中一种

    因素不具备或不起作用,笑都无由发生。但诸因素是什么、如何起作用等问题是可以认识的,即致笑是有规律可寻的。

    “ 笑”这只蓝精灵,虽然乖巧,比较难以捉摸,但它着实可

    爱,永远伴随着人类,并没有故意躲避或远走高飞,只要我

    们始终对它付出真诚与挚爱,它也定会回报给我们 “ h a p p y ”

    的。

    如果您不是执迷不悟、一意孤行去寻找独味单方,而是

    想弄明笑的规律和奥秘,那么本书是不会使您失望的。至

    少,它可以向您袒露笔者终生思恋那只蓝精灵的真心和赤

    诚,让您分享其中的甜蜜。

    要探究笑的奥秘和规律,应先行游观漫长的、多姿多彩

    的笑史画廊,特别是要留神中外喜剧大师们所留下的经典喜

    剧精品。因为,喜剧是调笑艺术最生动的样本,最确凿的载

    体。

    看了古希腊阿里斯托芬的喜剧,我们可以领略到文明战

    胜野蛮的机敏之笑。看了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喜剧,我

    们可以感受到人文主义者赞美友谊和爱情的率真之笑。看了

    1 7 世纪莫里哀的喜剧,我们可以理会古典主义者对扭曲人

    性的辛辣嘲笑。看了1 8 世纪博马舍和哥尔多尼的喜剧,我

    们可以顿悟启蒙主义者褒奖聪明、捉弄愚蠢的睿智之笑。看

    了1 9 世纪果戈理的喜剧,我们可以应和批判现实主义者对

    黑暗世道的污损灵魂作含泪之笑。看了2 0 世纪卓别林的喜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6

    剧和获奥斯卡金像奖的喜剧电影,我们可以理解现代派诸公

    对荒诞世界的戏谑之笑和幽默之笑。举个例子吧!

    互为堂姐妹的两位小姐,从沉寂的乡间来到五光十色、灯红酒绿的巴黎,好不动心。为了跻身于上流社会,她们

    极力附庸风雅,不说 “ 镜子”而雅称 “ 美的顾问”,不说

    “ 面颊”而雅称 “ 羞耻的宝座”,好把自己装扮成超凡脱俗

    的 “ 女才子”,妄图逮住高贵的白马王子。

    她们同住在伯父家中。好心的伯父为她们介绍了两位

    殷实人家的求婚者。可是她们一见了便嫌人家 “ 土气”、“ 俗气”。求婚者坦诚地诉说自己未有功名爵位,她们却听

    得很不耐烦,不断地揉眼睛、打呵欠,用冷落来把客人打

    发走了。

    伯父问,怎样的对象、怎么个谈法才迎合她们的胃口。

    她们便大谈从书上学来的风流恋爱 “ 三部曲”,什么先散步

    后拔草、先害羞后搂抱、先妒忌后跳楼那一套。伯父被气

    得撒手顿足,愤然离家。

    不一会,有两位英俊男士先后登门求见,一位自称

    “ 侯爵” , 一位自称 “ 子爵” 。 他们的举止风度翩翩, 谈笑滔

    滔不绝,还能慷慨激昂地诵诗咏歌,款款介绍他们社交层

    面之广泛和高贵;继而更互相吹捧起来,炫耀他们沙场杀

    敌、为国负伤的光荣历史;说着还有证有据地袒露他们大

    腿上、脑瓜后的伤疤,请两位小姐亲手触摸。这一来,两

    位小姐对他们的高贵深信不疑了,于是如醉如痴地投入了

    他们的怀抱,并随即双双起舞,天旋地转,飘飘欲仙。

    突然,两位先前的求婚者折回闯入,高声喝骂两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7

    “ 爵爷” , 斥责他们是 “ 下流东西” , 竟敢到高贵小姐的家里

    “ 胡闹”,并狠狠地揍了他们一顿。原来,那两位所谓 “ 爵

    爷”,只不过是先前两位求婚者的随从仆人。刚才的那番表

    演,其实是主仆串扮的恶作剧。

    两位小姐如梦初醒,追悔莫及,羞愧难堪。

    这是莫里哀著名喜剧 《 可笑的女才子》的故事情节。读

    着这样的喜剧精品,相信您一定忍俊不禁吧?

    同样的喜剧精品,咱们中国也多的是。法国学者让· 诺

    安在其 《 笑的历史》一书中,根据我国文坛和民间喜剧之丰

    富,认定中华民族虽经几千年的专制禁锢,但并不奴性十

    足,而在喜于笑乐和善于笑乐方面与世界各民族相比,达到

    了 “ 四星级”的水平。多么了不起的殊荣!我国学者王季思

    先生,把元代王实甫的 《 西厢记》、关汉卿的 《 救风尘》、《 望江亭》、 郑廷玉的 看钱奴》、 白朴的 《 墙头马上 《 》、康进

    之的 《 李逵负荆》、施惠的 《 幽闺记》,明代高濂的 《 玉簪

    记》、康海的 《 中山狼》、吴炳的 《 绿牡丹》,清代李渔的

    《 风筝误》等十部杂剧或传奇巨著,推崇为 “ 中国十大古典

    喜剧”。除了这些巨著之外,其实还有明代李开先的 《 打哑

    禅》、徐渭的 《 歌代啸》,以及清代民间戏曲 《 打面缸》、 《 唐

    知县审诰命》等一大批优秀短剧,也堪称喜剧精品。聊举一

    例,以资为证:

    某佛寺的长老,有意超度众生,特令徒弟小和尚贴出

    一张关于招人打哑禅的启事。市井某屠夫见自己的肉档子

    生意萧条,无人光顾,便到处闲逛。路过寺门,见了启事

    帖子,便揭将下来,声称自己会打哑禅。长老信以为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8

    招屠夫来对坐,大模大样地赛起哑禅来。

    长老伸手划指,舒拳扭腰,招式分明。屠夫也应和着

    节拍,胡乱动作,瞎打一通,只是不作声。对完一场,长

    老甚为满意,即令小和尚取来十两金子,打赏屠夫。

    小和尚愤愤不平,说师傅自称 “ 再世活佛”,竟被射利

    之徒、杀猪之辈骗了。长老训斥说,当今之世,多有贤者

    隐姓埋名,藏于市廛, “ 须具正法眼的方才认识,你凡夫肉

    眼,这样人对面撞一个斤斗,你也不知!”小和尚问刚才所

    打哑禅的动作含义,长老一一作了解释,比如, “ 舒出一

    指 ” , 意 即 “ 一 佛 出 世 ” “ ;舒 出 三 指 ” , 即 是 “ 佛、 法、 僧

    为三宝”; “ 空中指两指”,意谓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等等。

    小和尚听完师傅的解说,又去向屠夫讨教。这屠夫竟

    也滔滔不绝地瞎编出一套来!比如, “ 舒出一指”,即是

    “ 寺中有一个猪要卖“ ” ;往腰两边摸两摸” , 即是 “ 把两个

    猪腰子送与山僧解馋“ ” ;舒出三个指头, 拳回一个” , 就是

    “ 你师傅平日认得三个妇人, 只有一个好的“ ” ;向城墙上指

    一指,回身向地下坐”,就是 “ 你师傅吃了猪肠和腰子,饱

    暖生闲事,把这妇人从城墙上引过来,地下同坐,任意所

    为”,等等。所有这些,竟与长老的所想、所说牛头不对马

    嘴!

    一气之下,小和尚不再跟师傅学禅了,索性逃出佛寺

    山门,还俗去了。真乃 “ 聪明长老走了徒弟,懵懂屠儿打

    了哑禅;世事颠倒每如此,眼前琐碎不堪观!”

    这是李开先 《 打哑禅》杂剧的情节梗概。看了这样的喜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9

    剧,你能不捧腹喷饭吗?能不为 “ 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

    也,乐天的也 而感到自豪吗?况且,我国不单有大量的 ”

    古典舞台喜剧,还有近现代产生的大量国货 “ 相声”、喜剧

    电影和喜剧小品,真是琳琅满目。

    中外的经典喜剧精品实在太多了,篇幅所限,不便详

    引,只能靠读者诸君自行去鉴赏玩味了。

    不过,光陶醉于喜剧作品的玩味仍不能完全济事,还得

    深入钻研相对抽象枯燥的致笑理论。否则, “ 笑”这只蓝精

    灵还是会与我们继续捉迷藏的。它一会儿说: “ 你们真可笑!

    光从文艺书中去找我的隐私。其实你们找到的,只不过是我

    飞过时留下的艳羽和香气。我是生理现象,想爱我呀,去求

    生理学家做媒吧!”一会儿又说: “ 我不单是生理现象,还是

    心理反应,想博得我的青睐呀,去向心理学家讨教吧!想要

    摆布我呀,您得先有芳心,有慧眼,有豁达的襟怀,否则,休想获得我的柔情蜜意,休想我给您k i s s ……”

    ① 《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1

    笑 的生理剖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3

    一、关于笑的生理研究的历史回顾

    笑,是人所独有的生理现象,这是中外学者一致肯定了

    的。人之外的一些高级动物会有情绪上的兴奋,这种兴奋会

    在体表上有所反映,例如狗会摇尾巴,猿猴会龇牙咧嘴,但

    其本质都不是笑。笑是人的专利品。

    最早从生理上关注到笑的,要数古希腊的学者,他们有

    一种 “ 体液病理论”,认为人的性格气质是与其体液的构成

    成分密切相关的,根据体液构成的类型不同,人的性格气质

    可以分为四个类型,即 “ 多血型” “ 胆汁型” “ 黑胆型”和

    “ 黏液型”。其中多血型的人, “ 血液含量特别多,天性活泼,举动敏捷,处事乐观”。 也就是说,这种人特别易笑,特别

    爱笑,也特别善笑,无须什么特别的诱因或刺激,只要他

    ( 她)想笑,便随时可以笑逐颜开,甚至可以笑得很甜蜜,很灿烂,令你油然而生爱意,或竟蠢蠢欲动k i s s 之念。但要

    当心,这种人往往流于轻佻,其笑的意蕴不深,是比较廉价

    的。与 “ 多血型”相反的是 “ 黏液型”,这种人的体内 “ 黏

    液含量特别多,头脑恬静,举止安闲,不易为感情所激动”。

    也就是说,他 ( 她)们善于冷静地思维,却不苟言笑,非有

    较强的新奇感、意外感,难得使之破颜解颐,其极端例子恐

    怕就像周幽王的妃子褒姒那样,千金难买一笑。古希腊人的

    这种理论,只是对笑的生理原因的初步涉及,并不是专门的

    阮镜清: 《 性格类型学概观》第二章第一节,上海中华书局1 9 4 6 年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4

    探究。况且,与笑关系密切的生理要素也显然不单是体液。

    实际上人的性格气质是千差万别的,其中很多恐怕是过渡

    型、混合型的。所以除了有特殊的生理缺陷者外,一般人都

    能笑,不必害怕自己是什么型的,从而担心不讨人喜欢,只

    要你心情O K ,大体都可享受k i s s 之福。

    古希腊的柏拉图 ( 前4 2 7 ~前3 4 7 ) 是最早对笑进行研

    究的哲学家,他首先发现了一个生理现象:抓痒有时能引起

    笑。他认为,抓到痒处的体验与对滑稽的欣赏有相似之处。

    抓痒,能使我们有一种 “ 身体的混合感”,即由疥疮引起的

    痛苦与由治疗引起的愉悦的混合。欣赏滑稽,则使我们产生

    一种 “ 心灵的混合感”,也是愉悦与痛苦的混合。因此,柏

    拉图得出结论:笑同时包含着快感与痛感。

    古罗马的普林尼是第一个注意到笑与横膈膜的关系的学

    者。他在公元1 世纪中叶完成的巨著 《 自然史》中,写有

    “ 笑的自然史”一章,此章的第七十七节这样记述: “ 人们认

    为,横膈膜具有极敏锐的理解力:这就是为什么横膈膜虽然

    没有附着肌肉,但却纤薄而敏感的原因。同时,它也是产生

    愉快的情感的主要器官,正如我们观察到的,每当在胳肢窝

    下搔痒,横膈膜就会收缩,而人的皮肤 ( 更不用说其他器

    官)却没有这么敏感,尽管皮肤是直接感受到搔痒的部位;

    因此,在战斗中,以及在角斗士表演的时候,人们观察到,当横膈膜被刺穿的时候,人就会在笑中死去。”笑引起横膈

    ①[ 新西兰] 拉尔夫· 皮丁顿著,潘智彪译: 《 笑的心理学》第9 2 页,中山大

    学出版社1 9 8 8 年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5

    膜的抽搐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但横膈膜显然不是指挥人的

    生理活动的神经中枢,说它是 “ 产生愉快的情感的主要器

    官”,那就未免显得幼稚可笑了。

    1 6 世纪末的英国剧作家本· 琼生对笑的生理机制其实并

    不内行,但他根据古希腊和中世纪的体液理论,作了大胆的

    猜想,并第一个把 “ h u m o u r ”一词,由 “ 体液”的原义引申

    到 “ 性格”上来,认定 “ 所谓幽默 ( h u m o u r )的人,指的是

    他的基本性格受到一种特殊体液或各种体液的不同混合方式

    的影响。 ” 这种所谓 “ 特殊体液”是由哪些化学成分混合而

    成的?各种成分的搭配比例又如何?这些问题至今也未有人

    弄清楚。不过,本· 琼生却根据自己假设的理论去观察人生,创作出 《 个性互异》 《 人各有癖》等喜剧,颇有影响。这倒

    真有点幽默。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大作家拉伯雷曾在里昂行医,他发

    现了笑对人的疾病有疗效,因此常向自己的病人说笑话,或

    朗读小说中喜剧性的篇章。据说他的杰作 《 巨人传》就是为

    医疗的目的而创作的。

    法国医生泰· 勒诺多 ( 1 5 8 6 ~1 6 5 3 ) 认为,笑与打喷嚏

    相似,实际上是一种 “ 呼吸现象”。后来的法国医生罗克尔

    同意这种看法,并进一步指出:笑是 “ 呼吸与排气的现象”,“ 人不能一边吸气一边笑!笑既是呼气也是减压。它产生的

    生理状态是痉挛式的,断断续续和富于爆炸性的。总之是一

    种呼吸现象”。他在 《 精神与身体的观察》一文中还补充说:

    ①法国 《 拉罗斯大百科全书》第1 0 卷,第6 0 5 5 页,1 9 7 4 年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6

    “ 在笑声中,还存在着某种惬意的膨胀作用,如果从生理学

    和心理学的角度综合分析,笑是一种嬉戏,一种呼吸运动,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喜形于色’。” “ 希腊人使用一个绝妙

    的词儿称谓笑:g e k a o ,这个词的本意是‘照耀’。笑照亮了

    面容,使人目光炯炯,使眼角皱起,使红润的双唇舒展在雪

    白的牙齿上。笑声带来了光明与色彩:它神采奕奕,红光满

    面。它还会扩展到全身。当人们捧腹大笑,‘前仰后合’的时

    候,浑身上下各个部位都充分动员起来,于是人便雀跃,舞

    蹈,嬉戏……”有学者认为,罗克尔医生的这段话是对生理

    的笑作出的 “ 最佳” “ 最机智”的阐述。

    其实,所谓 “ 最佳” “ 最机智”,也未免有点溢美。另一

    位法国哲学家、生理学家笛卡儿 ( 1 5 9 6 ~1 6 5 0 ) 对笑的生理

    描述,就比罗克尔来得具体、精辟。笛卡儿在所著 《 论情

    感》第二章第一二四节中说: “ 笑是这样发生的:血液从右心

    室经动脉血管流出,造成肺部突然膨胀,反复多次地迫使血

    液中的空气猛烈地从肺部呼出,由此产生一种响亮而含糊不

    清的嗓音;同时,膨胀的肺部一边排出空气,一边运动了横

    膈膜、胸部和喉部的全体肌肉,并由此再使与之相联的脸部

    肌肉发生运动。就是这种脸部动作,再加上前述的响亮而含

    混的嗓音,便构成了人们所谓的笑。”笛卡儿这样的描述也

    有缺点,他说的只是笑发生以后,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的活

    动状况,并未涉及主要之点:中枢神经系统怎样接受刺激和

    ①[ 法] 让· 诺安著,果永毅、许崇山译: 《 笑的历史》第5 1 页,北京三联书

    店1 9 8 6 年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7

    作出反应。

    1 9 世纪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 ( 1 8 0 9 ~1 8 8 2 )从

    生理的角度,对笑做了较多的考察。在所著 《 人类与动物的

    情绪表达》中,他深入细致地研究了猴子的笑、儿童的笑、白痴的笑、成人的笑、搔痒引起的笑、印度人及马来人的

    笑、用以掩饰感情的笑;同时,对喜悦、快乐、爱情、柔

    情、尊敬之情等作了分析,还对人在笑的时候的容貌、面部

    表情、伴随着狂笑而分泌的眼泪,以及从微笑到狂笑的各种

    程度不同的笑,作了一一的论述。猴子的所谓 “ 笑”,其实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笑,它与人类的笑是有本质的不同的 , 但

    它的外部表现与人类十分相似。达尔文注意到,如果你在猴

    子的颈项或腋下呵痒,它即时会发出低沉的叫声,酷似笑

    声;同时,它的双唇紧绷,眼神也变得炯炯发亮。关于孩子

    的笑,达尔文做过实验:当用一片树叶搔一下刚生下来4 5

    天的婴儿的脚底板心时,就会看到孩子缩回脚掌,并发出某

    种声音,同时做出一种可以称之为微笑的表情。关于白痴的

    笑,达尔文指出,白痴的嘴角经常挂着恬静的微笑,他们是

    最乐观的人。然而,白痴的眼神中,缺乏正常人微笑时带有

    的炯炯目光。一般来说,白痴的目光是无神的。关于未开化

    的野蛮人的笑,达尔文指出,当他们喜悦的时候,往往做出

    各种毫无目的的举动。澳洲土人表达激情的常用方式是:他

    们原地蹦跳,击掌以表示喜悦,同时,笑着发出地道的咆哮

    声,最简单的事情也能让他们笑得淌出眼泪。关于 “ 呵痒”,达尔文解释说:似乎,滑稽的思想可以产生类似呵痒的精神

    作用,并且引起想象。他认为, “ 这种精神上的呵痒与肉体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8

    上的呵痒极为相似”。但是, “ 要想产生肉体呵痒的感觉,必

    须使呵痒的身体部位完全出人意外;同样,在精神上,一件

    完全出人意外的事物、一种突如其来或者神秘的思想,而且

    这种思想又刚好与一连串普通思想相衔接,似乎就可以构成

    一件可观的滑稽事件”。这就是说, “ 意外事件”的出现是引

    起笑的必要条件。达尔文对笑引起的生理反应作了这样的描

    述: “ 精神上意外的呵痒作用引起胸部肌肉与横隔膜的短促收

    缩与痉挛性颤动:人们笑得直不起腰。同时伴有下颌的抖

    动,发出一种特殊的,不断重复的声音。在大笑的时候,两

    眼闪光,充满了泪水。” “ 妇女在狂笑的时候尤其容易流泪。”

    关于嘴形在笑之中的作用,达尔文指出,由于嘴不能在上下

    方向张得足够大,为了有一个大的通气口,所以嘴角的收缩

    ( 按,这样就使嘴巴横向伸展)就成了需要,这样可使适量

    的声音放出来。从极度的大笑,到中等的笑,再到明显的微

    笑,最后到最微弱的微笑,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所有这些

    反应都是愉悦的表达。达尔文认为,有理由肯定: “ 某种大

    而重复的声音是愉悦的最早表现。发出这些声音就需要嘴角

    的收缩,当这样还不足以引起更强烈的大笑时,后一种反应

    ( 微笑)就成为对愉悦的条件性表现了。”达尔文征引了很多

    例子来证明,笑的反应作为一种满足的表达是举世皆然的。

    不过,也存在着表现这种情感的其他方式,例如某些原始人

    用吃的动作或食欲得到满足的动作来暗示愉悦。他还注意

    到,虽然笑本来是愉悦的表示,但它也可以在不自然的情况

    下用来掩饰其他感情,例如愤怒、羞涩、胆怯等。同时,当

    被嘲笑时,所反应的微笑或大笑混杂有轻视的表现。这种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9

    的功能就是 “ 向冒犯者表明他不过是引起了高兴”。关于引

    起成年人笑的原因,达尔文认为多少有点不同于小孩笑的原

    因: “ 看起来,某些不协调或不可理解的东西是最普遍的原

    因。它们在发笑者身上引起惊奇和某种优越感。当然,发笑

    者必须处于快乐的心境中。”达尔文还在笑因方面支持 “ 精

    力过剩说”,他列举了士兵的例子, “ 在经历危险产生强烈的

    激动后,这些士兵即使是对最小的笑话也爆发出大声的笑”

    同样,当小孩准备哭的时候,可能由于意想不到的事件出现

    而大笑起来。这后一种反应,有着消耗过剩精力的功能。达

    尔文对笑的研究,以生理方面为主,可惜亦未对中枢神经系

    统的反应予以足够的关注。

    ~ 1 9 世纪英国学者荷伯特· 斯宾塞 ( 1 8 2 0 1 9 0 2 )的笑论,也主要是属于生理学方面的。 他著有 《 笑的生理学 。 》 一书

    书中说,神经系统中任何一部分精神力量的活动都必须通过

    下列几种途径跑出来:①通向与运动器官没有直接联系的其

    他神经的通道;②通向肌肉活动的运动神经;③通向内脏的

    传出神经。在第一个途径中,精神力量产生意识状态;在后

    两种途径中,精神力量则在活动的产生过程中消耗殆尽。精

    神力量可以从所有或其中的一个途径中逃溢出来;如果这三

    种逃溢的通道都被阻塞,则更大量的精力就必须通过其他开

    启着的通道逃溢出来;相反,如果其中任一种通道是适宜于

    为精神力量的逃溢提供方便的,则其他的通道就不会被采

    用。斯宾塞以这样的神经学说为基础,建立起他的笑论。他

    提出,笑可被各种情感引起,并非都是愉悦的,例如歇斯底

    里的笑和讽刺挖苦的笑。这些情感状态中所包含的过剩精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0

    就在笑之中 “ 超溢出来”。这一超溢不受任何动机指引,因

    此都顺着习惯所用的通道 通向语言器官的通道实现超

    溢。嘴首先活动起来,因为这里的肌肉小,易于活动,然后

    再到呼吸机制。如果这一逃溢通道不合适,精力就进一步溢

    进其他运动神经,整个身体都颤动起来。这一解释,斯宾塞

    认为适用于由简单的情感引起的笑。至于由滑稽引起的笑,他提出了一个稍有不同的见解:滑稽在本质上意味着不协

    调,这时神经系统中一定数量的精神力量被剥夺了进入其他

    神经路线的正常出口 ( 可能是那些与 “ 适合的”精神通道相

    联系的路线),于是通过引起笑的运动反应而逃溢出来。斯

    宾塞认为,滑稽必须表现出一种状态,尽管其中也有某种大

    的东西被激发,但我们在其中却发现了某些小的东西。另一

    位学者亚历山大· 贝恩曾提出 “ 不协调”中有一种叫 “ 非滑

    稽的不协调”,例如5 月下雪等等。斯宾塞认为这种非滑稽

    的不协调并不能引起笑。斯宾塞注意到了神经系统在笑中所

    起的作用,这是他的学说的长处,但他在论述中混合使用

    “ 精神力量“ ” 、精力” “ ,神经通道“ ” 、神经路线” “ ,逃溢” 、“ 超溢”、 “ 跑出来”等几组近似的概念,把笑的生理机制说

    得玄乎其玄,这是令人遗憾的。

    近代英国学者麦独孤 ( 1 8 7 1 ~1 9 3 8 ) 虽是个心理学家,强调人类行为是由非理性的、本能的冲动来控制的,但他也

    通过实验,对笑的生理现象有所发现。他说:笑 “ 在生物学

    上的直接效果是刺激了呼吸和血液循环,升高血压,输送大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1

    量的血流到大脑,正如我们在会心的笑之中所见到的红

    他又指出,因搔痒引起的笑, 面” 。 是笑的最粗糙最早期的

    形式,它由被搔痒者微小的不幸运而引起,被搔痒者笑的是

    他自己。

    1 9 近代俄罗斯生理学家伊·彼·巴甫洛夫 ( 1 8 4 9 ~ 3 6 )创

    立的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理论为我们揭开笑的生理奥秘提供了

    钥匙。他认为大脑皮质下的无条件反射中枢起着 “ 情绪的

    ( 本能的)蕴蓄”作用,笑之类的情绪激动 “ 乃是在皮质的

    控制力减弱的条件下极其复杂的无条件反射的优势和暴

    乱” 。

    现代的许多学者,对笑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作

    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丹麦生理学家卡尔·朗格认为情绪是

    一种内脏反应,是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和血管系统的活动产

    生变化的结果;笑是由于感到愉快,而愉快则是由于植物性

    神经系统的支配作用得到加强,血管活动扩张。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学者奥尔兹和英国谢菲尔德大学

    的学者米尔纳都通过实验证实:处于大脑两半球底部与丘脑

    交接部位的 “ 边缘系统”,是 “ 产生情绪体验的中心”。又认

    定: “ 下丘脑、边缘系统及其临近部位”存在着一个 “ 快乐

    中枢”,当刺激这个部位时,被刺者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

    另一些学者则称这个笑的主管机构叫 “ 欣慰中枢”。我

    ①皮丁顿: 《 笑的心理学》第1 3 9 页。

    潘智彪著: 《 喜剧心理学》第6 7 页,三环出版社1 9 8 9 年版。

    ③克雷奇等著,周先庚等译: 《 心理学纲要》下卷,第5 2 7 ~5 3 1 页,文化

    育出版社1 9 8 1 年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2

    国有学者甚至直呼这个中枢为 “ 笑域”。

    不过,笔者走访了中山大学的医学生理学教授陈培熹、黄铎香、宗永生等多位专家,他们都不同意 “ 笑域”的称

    谓,认为仍叫 “ 快乐中枢”为好,因为笑固然大多数情况下

    是快乐情绪的反应,但快乐并不全都引起笑,有些快乐是不

    形之于笑的。动物更是如此,曾有外国专家做过这样的实

    验:把电极插入小白鼠的快乐中枢,间断地按电键,接通微

    弱的电流,小白鼠不会笑,但会不断地踩动事先安放在其脚

    下的踏板,表明这个中枢接受刺激能产生快感;电极插到别

    的部位,则没有这种反应。

    现代生理学的研究成果还表明,有一种纯生理性质的

    笑,可以由药物的刺激直接引发。例如,有一种化学名称叫

    “ 一氧化二氮”的气体,人若嗅了它,必笑无疑。学者认为,这种纯生理的笑 ( 包括刺激腋窝、在脚底板心搔痒等引起的

    笑)是生命力发泄的一种方式,并起到消除疲劳、维系身体

    免疫机制正常运转的作用。

    无独有偶,我国明代笑史家冯梦龙也发现了一种致笑药

    物,它蕴藏在一种叫 “ 笑矣乎”的野生蕈类植物中,人们吃

    了,往往傻笑不止, 用现代科学理论作出推想,恐怕是这

    种蕈类植物中含有仿如一氧化二氮那样的物质。不过,纯生

    理的笑,是毫无审美价值的;有审美价值的笑,都必须由外

    界的有意蕴的致笑客体所引起。这又是现代科学公认的结

    论。

    ①冯梦龙 《 古今谭概· 自叙》。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3

    二、笑的生理反应过程

    综合关于笑的生理研究的现有成果,笑的生理反应过程

    可以大致描述如下:外界的致笑客体突然显现,被人的感觉

    器官 ( 视觉、听觉、触觉等)接纳为刺激信号,信号通过感

    觉神经传到脑干 ( 视觉、嗅觉神经则不通脑干,直通丘脑),再由脑干通到丘脑进行初步的过滤、分析等处理。如果是简

    单的粗糙的信号 ( 如搔腋窝、脚底板心等得来的纯生理性刺

    激信号),则丘脑的 “ 快乐中枢”马上作出反应指令,这指

    令性信号通过运动神经,传至表情肌等部位,于是人作出笑

    的表情反应;如果是复杂的信号,则丘脑还不能马上作出反

    应指令,信号必须再通过边缘系统,进入大脑皮层,大脑的

    多个部位联合起作用对信号进行处理,然后再把信号送到大

    脑皮层的前额页。如果大脑判定这信号是好笑的,于是最终

    作出笑的反应指令。这指令信号通过多条运动神经,分别通

    到嘴唇、眼角等处的表情肌和呼吸器、声带、横膈膜等部

    位,指挥这些器官或部位动作起来,笑于是产生了。

    至于笑的具体表现如何,达尔文在 《 人类和动物的情绪

    表达》一书中有精确的描写: “ 在发笑的时候,嘴多少被宽阔

    地张开;嘴角向后牵伸得很厉害,同时也略微向上牵伸; 上

    唇也略向上升”;嘴角的牵伸是 “ 由于大颧肌收缩”; “ 双颊

    也就被向上提起“ ” ,在双眼的下面形成皱纹“ ” 。因为在发声

    的笑和满脸微笑的时候,两颊和上唇被强烈提升起来,所以

    鼻子就显得缩短起来,鼻梁上的皮肤起有细小的横皱纹,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4

    在它的两旁则出现斜纵皱纹。”笑的时候, “ 通常露出上门齿

    来,形成了显著的鼻唇沟;每条鼻唇沟从鼻翼连通到嘴角

    处”; “ 明亮而且闪闪发光的眼睛,也像嘴角和上唇后缩而因

    此连带出现皱纹的情形一样,是愉快或者喜悦的精神状态的

    特征”。在发生极度大声地笑的时候, “ 眼睛由于眼泪分泌过

    多而难以发光;可是,泪腺在适度的发声之笑或微笑时渗出

    的湿润的水分,反而可以帮助眼睛获得光辉”, “ 眼睛的明亮

    程度大概主要是依赖它们的紧张程度来决定的。而这种紧张

    程度则是由于眼轮肌的收缩和上提的双颊的压力而发生”。

    “ 愉快的兴奋引起血液循环加速”,因此,眼球的血管里 “ 充

    满血液和其他液体”。

    现代美国学者托夫勒在其著作 《 未来的震荡》中对引起

    笑的 “ 刺激变位反应”的描述,可以认为是对达尔文上述描

    述的补充。他认为接受这种刺激引起的反应 “ 是一种复杂

    的,甚至大规模的全身运动。瞳孔扩大,视网膜发生光化学

    反应。听觉暂时变得更为敏锐。我们会不自觉地通过肌肉运

    动把感觉对准新来的刺激因素,例如,把身子倾向声源,或

    为了看得更清楚而眯缝着眼睛。我们的肌肉总的伸缩能力提

    高了。我们的脑电波的模式有了变化。手指脚趾会因血管收

    缩而发凉,手掌会出汗,血液冲向大脑,呼吸和心律也有变

    化” 。

    三、笑的生理功效

    笑,对人来说并不是绝对有益的。我国古代小说 《 说岳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5

    全传》中就曾写到,宋将牛皋在战斗中生擒金兀术时,大笑

    而殁。

    笔者也曾见到有一位同事的女儿真的笑死了。原来她在

    吃饭时受到致笑客体的刺激大笑起来,咽喉部位的动作错

    乱,把食物吞进气管里,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

    患高血压症的病人,也有因狂笑而导致血管爆裂的,据

    2 0 0 0 年8 月2 5 日的 《 羊城晚报》头版报道:广州三元里一

    位3 0 多岁的张女士,患有高血压症。8 月1 8 日晚7 时许,她在家看电视连续剧 《 狄仁杰断案传奇》。因剧中出现逗笑

    情节,张女士发出一阵大笑,然后昏倒,经抢救无效而亡。

    真可谓乐极生悲了。不过,这是极少数的个案,而且细想起

    来,这也不能怪罪于笑,只怪当事人没有恰当控制和利用好

    笑的时机和强度。

    一般来说,笑大多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这是毫无疑义

    的。中国俗语所说 “ 笑一笑,十年少”,正是这种信念的夸

    张表述,前述的生理学诸般科研成果已证实了这一夸张并不

    虚妄。笑既然引起横膈膜的节律性抽搐,挤压肺部和心脏,引起呼吸运动的加速,那就增大了肺活量;提升血压、扩张

    血管的结果是加速了血的流动,促进了血液循环,这对人体

    新陈代谢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笑,实际上是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体育运动。一些生理

    学家通过仪器测定,笑引起全身许多部位的运动,神经、肌

    肉、骨骼和关节都得以放松。每大笑一次,横膈膜约蠕动1 8

    次,而横膈膜的运动,其实不单只加速了心、肺的运动,还

    能使胆、肝、胃、十二指肠以至大小肠都得到锻炼。更重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6

    的是,笑可以使脉搏与神经系统趋向正常,这是因为笑排除

    了外界对人的种种干扰,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的自动调节机

    制得以恢复和健全,加强了对身体各器官活动的支配能力。

    人往往因外界诸种不利因素的干扰而造成精神紧张、烦恼,甚至病痛,这些不利因素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而这种失调又会导致身体状况愈来愈糟,这是一种恶性循

    环。笑,是快刀斩乱麻般中断这种恶性循环的强有力的手

    段。因此,笑可以增强人的抗病能力,使人精神振奋,提高

    健康水平。俄罗斯学者巴甫洛夫指出,笑可以活跃脑细胞,促进思维能力的改善,治疗健忘证。我国学者傅连暲在所著

    《 养生之道》一书中说到,笑 “ 可以增进食欲,不至于愁肠

    满腹,难以下咽;可以使睡眠安稳,不至于辗转反侧夜长梦

    多”。由于意识到笑对健康的好处,德国曾经出现 “ 笑的协

    会”这样的组织,其宗旨是组织笑的活动,借此增强会员的

    体质,陶冶会员的心灵,实际是一个笑的体育俱乐部。他们

    活动的理由,不单因为笑可以由一定的客观条件诱发,而且

    笑是可以传染的,只要有轻松的氛围,一些人的笑,会使另

    一些在场的人也受感染而笑,这样就可以达到共同促进身心

    健康的目的。

    笑,有时还可以是一种神奇药物,医治某些疾病。法国

    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某王子吃鱼时不小心,不幸让鱼骨卡

    在喉咙里,请来众多医生,也对此束手无策。在百般无奈的

    情况下,有位农民却一股劲地扮鬼脸、说笑话,逗得王子不

    禁失声大笑起来,这一笑,竟有意外的功效,鱼骨当即一吐

    而出。又据西方有关史料记载,1 8 世纪时,某红衣主教患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7

    了重病,行将呜呼哀哉。这时,他平时养的猴子穿起了主教

    的衣服,戴起了主教的帽子,学起他走路的模样来,逗得主

    教哈哈大笑人们发现他的病情有所好转,大概再配以其他

    的药物医治和调理,主教的垂危生命竟得以挽救。科学家的

    研究表明,欢乐和笑能刺激脑部产生一种使人兴奋的荷尔

    蒙它一方面能促进身体抵御疾病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还

    能刺激人体分泌一种名叫 “ 因多芬”的物质,这是一种镇痛

    剂,可减轻关节炎、创伤等所引起的痛苦。现代医学进一步

    证明,笑可以配合医治,使很多疾病得以康复或转危为安。

    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学家威廉·弗赖恩等的研究成果表明:

    生活中如果没有笑声,人就会生病,而且会日趋严重;而幽

    默却能激起内分泌系统的积极活动,从而有效地解除由沉闷

    引起的病痛。因为笑能解除情绪的紧张,改善中枢神经系统

    的调节作用,从而影响内分泌和全身各种机能得以健全。所

    以,笑对于由生活和精神紧张引起的各种疾病,诸如高血

    压、心脏病、溃疡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及其他一些疑难杂

    症,都有明显的疗效

    当代美国人致力于创立 “ 笑学”,用科学实验的方法,专门研究笑对人体产生的各种作用和影响。例如,洛杉矶的

    1 一家医院规定病人每天笑 5 分钟。加州几间老人院里,患

    慢性病的老人,都有计划地接受 “ 幽默药物”的治疗。具体

    方法是:定时阅读笑话书、喜剧作品,看漫画、喜剧电影或

    录像等,结果发现有良好的疗效。美国 《 星期六评论》的编

    辑卡钦斯,早年患有脊髓性感觉缺失症,难以入睡,十分痛

    苦。医生给予打针、吃药,总不见效,于是说,他的生存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8

    会只有五百分之一。在无奈之际,他每天阅读幽默书刊,看

    舞台喜剧或电影喜剧。经过一段时间的 “ 笑剂”治疗,他自

    觉很好,似乎有麻醉剂在起作用,竟可以安静地、毫无痛苦

    地睡上两个小时。再经过几年的 “ 笑疗”,他竟神奇地恢复

    了健康。

    中国也有类似的笑疗显奇效的典型例子,而且其发生比

    上述西方各例为早。据说,清代扬州地区有一位位居 “ 巡

    按”的官人,患了忧郁症,顽固性失眠,每天总不能入睡片

    刻,四出求医,终不见效。有位扬州名医诊脉后,对他幽上

    一默: “ 大人没有别的病,只是有些月经不调而已。”巡按听

    了,不禁哈哈大笑。以后每当想到此事,都大笑不止。大概

    还配以其他调理,经过一些时日,他的失眠症终得治愈。他

    后来又碰见那位扬州名医,问起缘故,名医对他说: “ 心病

    只有心药医,笑为心药,使人心情愉快,就能使心病不治而

    愈。 ”

    要想通过笑来增进身心健康,其效果往往不是一蹴而

    就、立竿见影的。中山大学医学教授黄铎香先生在接受笔者

    咨询时说,人脑的 “ 快乐中枢”的发育健全,对于笑来说至

    关重要。如果使婴儿经常处于快乐、宽松的环境中,大人用

    多种嬉戏项目去逗婴儿发笑,婴儿的快乐中枢就会发育得比

    较健全,反应比较敏感,将来就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气

    质;如果管束过严,诸多训斥、限制,孩子的快乐中枢就会

    以上关于笑疗的诸例,见段宝林著: 《 笑话:人间的喜剧艺术》第7- 1 3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9

    发育欠佳,反应迟钝,将来就会形成沉默寡欢的性格气质,严重者甚至会产生抑郁病。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士认识到,开心致笑的活动要经常

    开展笑既然是有益于健康的体育运动,就应该进行持之以

    恒的锻炼。有人甚至提议把它列入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据

    2 0 0 1 年2 月9 日 《 羊城晚报》转载 《 人民日报》的消息称:

    印度许多地方设有大笑俱乐部,孟买甚至设有 “ 国际大笑俱

    乐部”,该俱乐部主席卡塔里说: “ 我们建议,在奥运会开幕

    礼中,以两分钟的惹笑节目作开端,同时把大笑列为奥运项

    目。”据悉,国际奥委会正 “ 认真考虑”这项建议。但笔者

    估计,产生笑的条件比较复杂,进行比赛的规则也难以具体

    细致地制定,所以该俱乐部的申请恐怕一时难获批准。不

    过,经常寻开心,致使自己笑口常开,坚持进行笑的体育锻

    炼,肯定能做到,这也是想通过笑促进健康和延年益寿的最

    根本、最有效的办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1

    笑 的心理透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3

    相信聪明的读者一定不会看见 “ 透视”而产生误解,问

    笑的心理是黑的还是红的?有多大?好看不?所谓 “ 透视”

    其实是比喻的说法,因为笑的心理活动虽然像电和磁一样,是可以验证的客观实际,但它是无形的,只好用比喻的说法

    才可能使它较为形象化。在说及这个话题之前,还必须声明

    一句:笑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其实是几乎同步的,密切不

    可分的,严格纯粹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是绝无仅有的。我

    们上面说到生理问题时就提到对致笑对象的感觉和认知,这

    上 “ 感觉” “ 认知”已经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只是为了叙 上 述

    的方便,我们才较为集中地先说了笑的生理问题,现在转而

    着重讨论笑的心理问题,也难免偶尔说及生理。

    一、关于笑的心理问题的研究成果

    对于什么东西才能引起笑的心理反应、笑的心理反应机

    制是什么、笑的心理反应过程如何、笑的心理反应有什么功

    效等问题,历来令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 单 都十分关注,就当代新西兰学者皮丁顿在其 《 笑的心理学》一书中所提到

    的、对笑的心理研究独有建树的西方学者就有六十多位,如

    果把他没有提到的西方学者以及我国在这方 者 面有贡献的学

    也加在一起,数字就更大了。真可谓 “ 热门话题,众说纷

    纭”。有趣的是,这些学者大都各持所见,各有所据,既互

    相吸纳又互相排斥,每人都以为自己的学说是可 一 以解释 切

    笑的现象的,但事实上又莫衷一是,至今还没有公认一致的

    结论。为不再陷入同样的可笑局面,笔者就不打算像他们那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4

    么自负了。先浏览一下他们的主要成果,采取 “ 拿来主义”

    的态度,使之为我所用吧!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早对笑的心理问题予以关注。他

    的有关论述可以名为 “ 否定论”或 “ 幸灾乐祸说”。他在所

    著 《 理想国》中反对人们 “ 动不动就笑”,因为在他看来,“ 暴烈的笑总不免就有同样暴烈的心理跟着来”。他声称,“ 我们不准诗人把一个好人写成轻易就发笑,尤其不能把神

    们写成这样”。可见,他对大笑 ( 即暴烈的笑)是持否定态

    度的。为什么否定?这可从他对大诗人荷马的批评中看出。

    荷马的两大史诗中出现了不少滑稽、丑陋的人物,甚至取笑

    神,史诗 《 伊利亚特》写到火神被宙斯从天上扔了下来,跌

    断了腿,成为一个 “ 跛子”,在宴会大厅里跛来跛去,引起

    众神大笑不止。在柏拉图看来,可笑的就是丑陋的、滑稽

    的,这种对丑和滑稽的笑反映笑者的幸灾乐祸心态,而庆幸

    于别人的灾祸是违背道德的,是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所以他持反对态度。柏拉图的意见既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又使他自己显得有点可笑。柏拉图其实没有否定一切的笑,微笑他大概是不反对的,并且承认笑能产生快感。这我们已

    在谈及笑的生理问题时提到过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确

    不应对伙伴们的生理缺陷和不幸遭遇采取幸灾乐祸的态度。

    对种类繁多的笑,我们也确实应该提倡高雅的,反对粗俗

    的。但不能以偏概全,不能认为一切幸灾乐祸的笑都是有害

    的,不道德的。阴险奸恶的敌人,如果堕入困境,或碰上倒

    霉厄运,这时候人们难道不应拍手称快么?况且,招致 “ 暴

    烈的笑”的客观对象也不一定都是丑的和滑稽的。柏拉图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5

    可笑之处就在于他误认为喜剧的描写对象都是丑和滑稽。这

    一失误,对后来的学者亚里士多德有负面影响。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 前3 8 4 ~前3 2 2 )的笑论可以

    称为 “ 丑的摹仿论”,又可称为 “ 快感说”。他把研究的重点

    放在致笑客体喜剧上,他认为,喜剧的实质是对丑的摹仿。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 《 诗学》第四章中谈到摹仿致笑的心

    理效应问题: “ 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经验证明了

    这样一点: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

    像 ( 按 引者)看上去却能引起 :即指对事物实体的摹仿

    我们的快感。”亚氏对笑的心理效应的认识比他的前辈柏拉

    图进了一步,他不再像柏拉图那样强调笑在心灵上产生快感

    与痛感的 “ 混合感”,而强调笑所引起的是快感。这种笑的

    “ 快感说”,几乎得到后世所有学者的承认,只有1 9 世纪英

    国学者麦独孤等极少数人略有不同意见,绝大多数学者都把

    它补充、修正得更完善、更具体,或改称 “ 愉悦说” “ 优越

    说”等等。 上的快 看来,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引起的是生理

    感、心理上的愉悦感,这是不容置疑的真理。亚里士多德对

    笑的研究还有一点可贵之处,他指出,可笑的对象必须是

    “ 对旁人无害”的,必须是一种 “ 不至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

    讹”。这等于间接猜到了一个真理:与快感对立的痛感的出

    现,是会对快感起到抑制作用的。亚氏理论的缺陷在于把喜

    剧致笑对象的范围圈得太狭窄,这对西方后世的喜剧创作和

    笑论发展不无负面影响。人们把他的理论奉为经典,所以西

    方笑论多把丑和滑稽作为研究对象,西方喜剧也多是否定性

    的喜剧。公元1 0 世纪时,有人在法国贵族夸斯兰的私人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6

    书馆里发现了一个 《 喜剧论纲》的抄本,有学者认为这就是

    亚里士多德 《 诗学》里散失了的论喜剧的部分,有学者则反

    对这个意见。姑且勿论这个论纲是否出自亚里士多德的手

    笔,但其观点与现存的 《 诗学》一致是无疑的,即都认为引

    起喜剧笑的心理反应的客观条件是对丑的摹仿;也有一些新

    的东西,例如说: “ 喜剧和骂不同,因为骂是公开的谴责 ( 人

    们的)恶劣品质;喜剧只采用E m p h a s i s ( 意即‘反映’或

    ‘揶揄’的手法。 ” ) 又说, 笑的时候 “ 我们浑身松软“ ” ,肌

    体各部位都放松了”。如果这话真的是亚里士多德所说,那

    么亚氏则是在笑的心理、生理反应问题上最早的 “ 松弛论”

    者。

    古罗马的著名作家西塞罗 ( 前1 0 6 ~前4 3 ) 着重对引起

    喜剧性笑的客体特点有所研究,他的笑论可以称为 “ 明镜

    说”或 “ 反映说”,即认为 “ 喜剧应该是人生的镜子”, “ 是

    真理的反映”。他在所著 《 演说家》中说得较为具体,认为

    嘲笑的主要对象是 “ 错误”和 “ 愚蠢”;调笑者有时可以

    “ 假装天真”;调笑的主要手法是 “ 揭露” “ 夸张” “ 对比”

    “ 反语”和 “ 学样” ( 按:即对动作摹仿)。他举了个例子,为了逗笑,可以这样说: “ 先生们,这个人什么都不缺……

    除了财富和美德!”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西塞罗的下面这句

    话最有价值: “ 在所有的笑话中,完全出人意料之外的才是最

    精彩的笑话。”他强调笑话所描绘的客观事物发展过程要出

    现突然的逆转,使受众 ( 听笑话的人)心理上感到意外,笑

    声才会爆发,这是很有道理的。综观西塞罗的笑论,基本上

    是亚里士多德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7

    古罗马演说 ~9 5 ) 把注意 家、教育学家昆提利昂 ( 约3 5

    力投向对笑的效应进行心理分析。他在 《 演说术原理》一书

    中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基本上是属于 “ 松弛说”的。关于语

    言修辞引起的笑,他认为主要的功效是 “ 驱除忧郁印象,使

    心灵从紧张专注中松弛下来,更新心理能力和补充心理力

    量”。关于笑的动机,他认为是多样的,发笑者既笑聪明的

    人,也笑愚蠢的人;既笑热情的人,也笑胆小鬼。关于致笑

    客体,他认为主要是 “ 滑稽”,并指出: “ 所有的滑稽都有某

    些打诨小丑的成分,多少有点低级”, “ 它决不会伴随着尊

    贵” 。 他也 注意到 “ ,惊奇“ ” 、隐 蔽” 和 “ 出 乎意料 ” 对 笑的

    产生是很重要的。可见,他的观点是与亚里士多德、西塞罗

    一脉相承的。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喜剧家瓜里尼 ( 1 5 3 8 ~1 6 1 2 ) 和西

    班牙作家维加 ( 1 5 6 2 ~1 6 3 5 ) ,虽然没有对笑的心理问题投

    入太多的关注,但是他们首创性地发现了 “ 喜”和 “ 悲”这

    两个心理成分是可以相容互补的,他们的意见可以叫做 “ 悲

    喜混合说”。西方的戏剧传统一向是悲剧与喜剧泾渭分明的,瓜里尼因创作了一部悲喜混合剧 《 牧羊人裴多》而遭到保守

    派的批评,他写了一篇反批评的文章 《 悲喜混杂剧体诗的纲

    领》,为自己的做法辩护,在辩护中阐明了上述意见。他注

    意到悲剧所引发的心理情感是 “ 哀怜”,喜剧所引发的心理

    情感是 “ 笑谑”,于是质问:政治上既然可以让贵族与平民

    互相混合组成共和政体的国家,艺术上为什么不可以将两种

    情感反应糅合在一起呢?他认为这样的糅合可以 “ 兼包一切

    剧体诗的优点而抛弃它们的缺点”,从而达到雅俗共赏的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8

    的。

    维加在 《 当代编剧的新艺术》一文中,提出了与瓜里尼

    相似的观点,他指出: “ 悲剧和喜剧混合……使得它一部分严

    肃,一部分滑稽,因为这种多样化能引起大量的愉快。大自

    然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因为通过多样化,它才成为美丽

    的。”说到这里,读者也许会觉得离题了,我们现在不是关

    注着笑的心理问题吗?怎么又来引述关于悲剧、喜剧结合的

    讨论?其实并没有离题,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

    诉我们:大脑皮层各个中枢的精神活动是既互相感应又互相

    抑制的,一个中枢长时间地处于兴奋状态就会产生疲劳,反

    应趋于迟钝;这时如果有另外的中枢突起兴奋,则会对前一

    个中枢的兴奋起着抑制作用,使之得到休息;休息之后再把

    它激活,那么其反应的效果肯定会比长时间的单一兴奋状态

    好的。所以喜乐为主,间隔地杂以不喧宾夺主的悲怜,反而

    会加强喜乐的质量和强度。中国人早就懂得这个 “ 悲喜相

    生” “ 一张一弛”的道理,中国的大量古典喜剧正是根据这

    个道理来创作的,西方莎士比亚的喜剧和塞万提斯的喜剧性

    长篇小说也体现了这种悲喜混合、互相映衬的原则。

    塞万提斯 ( 1 5 4 7 ~1 6 1 6 ) 在其不朽杰作 《 堂· 吉诃德》

    中谈到喜剧笑的心理效应: “ 好的喜剧,幽默使观众好笑,真

    理增加人们的智慧,情节使人们惊奇,议论使人们聪明,表

    演的种种网罗陷阱使人们警惕,树立的榜样使人们谨慎。观

    众走出剧院,心上爱的是美德,恨的是罪恶,这是好喜剧对

    观念的影响。”由此可见,塞万提斯不单继承了西塞罗的

    “ 明镜说”,而且对喜剧笑的心理效果拓展了认识,认为它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9

    起的情感不单是愉悦,还有爱、憎等;不单是激发情感,还

    可以提高智慧。

    莎士比亚在其名作 《 哈姆莱特》中,借人物之口表达了

    他对笑的心理功效的看法: “ 人类见到自己的丑相,由羞愧而

    知悔改,正说明笑能温和地矫正人们的毛病。”注意这里用

    语的分寸,他说的是 “ 毛病”,而不是已入膏肓、不可药救

    的 “ 恶疾”。仅是有 “ 毛病”的人,当然是会因 “ 羞愧而知

    悔改”的,他们基本还是好人。莎士比亚认为这样的人是喜

    剧笑的恰当对象。可见,同是 “ 反映论”或 “ 摹仿说”的坚

    持者,他比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的认识又有了发展,所以他

    的喜剧里出现了大量正面人物形象。

    文艺复兴时期还有一位西方学者麦奇的意见值得我们注

    意,他于1 5 6 0 年发表一个观点,认为不是任何 “ 丑”都可

    以致笑的, “ 只有当没有痛苦的丑显得新奇而不是为人熟知的

    ① 时候, 这起码可以使我们得到两点启示: 我们才会笑它。”

    其一, “ 痛苦”对人脑的快乐中枢有抑制作用;其二,快乐

    中枢最善于吸纳 “ 新奇”的信息并作出反应。麦奇的观点其

    实是把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和昆提利昂的观点糅合起来,可

    以称之为 “ 奇丑无痛说”。

    ~1 7 1 6 世纪,英国的乔治·威尔顿、菲力普·锡德尼、本·琼生等几位文艺批评家的理论都涉及到笑的心理问题

    乔治·威尔顿认为喜剧中出现 “ 挑动情欲”的情节尽管易于

    引人发笑,但其效果是不好的,它会使 “ 最纯洁的心灵”也

    ① 皮丁 : 《 笑 顿 的心理学》第9 6 页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0

    受到 “ 蒙蔽”。菲力普·锡德尼认为喜剧 “ 是对我们生活中的

    普通错误的一种摹仿”,它以 “ 荒诞的形式”出现,发挥

    罚的功能”,这种 “ 惩 荒诞引起的笑,是对美感的 “ 陪衬”。

    本·琼生的最大功劳是把 “ H u m o u r ”一词从医学中引用

    到艺术中来,使后人开展了 “ 幽默”理论的探讨。他本身的

    理论既属生理学的,又属心理学的,主要论点我们在上一章

    中已经引用过了,此不赘述。值得补充说明的是,他主张把

    喜剧与闹剧区别开来,不能混淆,在他看来,闹剧带有荒诞

    性质,而喜剧必须 “ 真实”,喜剧是 “ 对人类蠢行的批评”,它 “ 嘲笑人类的蠢行,而不是嘲笑犯罪”。喜剧笑的功能是

    促使人们 “ 改正错误”,也可 “ 宣泄”感情,使受了干扰的

    “ 生命机能” 恢复 “ 平衡” 。

    1 7 世纪法国学者笛卡儿对笑的研究,主要功绩是在生

    理学方面,但笛卡儿没有单从生理学的角度去研究笑,在其

    所著 《 论情感》中对笑的心理机制有独到的见解,他强调两

    点:其一,致笑客体往往先在心理上引起我们 “ 足够的紧

    张”,紧张后的 “ 松弛”引起我们的笑,笑产生 “ 快感”;其

    二,致笑客体虽然造成我们的一时紧张,但并不对我们产生

    “ 伤害”,因为伤害会造成 “ 恐惧”,恐惧与笑是不相容的。

    所以,他关于笑的心理论可以叫做 “ 松弛说”和 “ 快感说”。

    1 7 世纪英国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霍布斯 ( 1 5 8 8 ~1 6 7 9 )

    提出了笑的心理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 “ 突然荣耀说”,亦

    可称之为 “ 优越感说”。他认为: “ 习以为常的事不能引人发

    皮丁顿 《 : 笑的 9 6 ~9 8 页。 ① 心理学》第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1

    笑,引起笑的东西必须是新奇的、意想不到的。”这种东西,在发笑者心理上所引起的 “ 通常是快感”, “ 它来源于在与别

    人的弱点或自己的过去相比较时突然意识到自身的优越”

    他注意到,人们普遍有一种心理特点, “ 都不喜欢受人嘲笑,受嘲笑即受轻视。所以,不冒犯人的笑必须是对准荒唐行为

    和人格中的弱点,并且是由大伙一起来笑。因为,笑另外一

    个人,就会使其余的人引起对自身的 霍布斯 提防和省察”。

    的理论,说中了许多讽刺性的笑和滑稽性的笑所引起的心理

    效应,也说中了很多爆发性的笑的特点,因为他强调发笑者

    “ 突然意识到”什么,即指出这类笑具有突发性,这是很深

    刻的见解。但是,霍布斯的笑论,也没有涵盖一切种类的

    笑,例如,会心的微笑,赞美的甜笑,小孩得到某种满足引

    起的笑,生理刺激引起的笑,等等,一般就不需要与别人或

    自己的过去作对比而显出什么 “ 优越”,它们往往由纯粹的

    高兴引起,也不具有什么突发性,往往是油然而生的笑意。

    比霍布斯稍后的英国散文家爱迪生,在 《 旁观者》杂志

    中发文支持霍布斯的笑论,认为 “ 总是可以把笑归因于突然

    的优越感”。不过,他把笑的对象和发笑主体的特点说得更

    为具体: “ 一个愚笨的笑柄仅仅适宜于普通人的谈资,聪明的

    人需要的是能给予他们游戏的嘲笑对象,并从其行为中的荒

    唐来激励自己。”这等于指出了笑的客体不一定是真实存在

    的人和事,也可以是假意儿。这对后来笑论史上的 “ 游戏

    说”不无启发;同时,爱迪生的理论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

    ① 《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 ~ 1 卷,第2 6 4 2 6 5 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2 年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2

    是指出笑的对象是因人而异的,笑发生的原因也是因人而异

    的。支持爱迪生观点的作家和哲学家马· 帕尼奥尔在其 《 论

    笑》一文中说: “ 笑与笑者的身份相称。。笑一向反映人的个

    性,告诉我,你对什么感到好笑,我就能说出你的为人。”

    1 7 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经验论者洛克 ( 1 6 3 2 ~

    1 7 0 4 ) 没有投入多大注意力于笑的研究,但他的理论对笑的

    分析也有启发意义。他在 《 人类理解力论》等著作中,试图

    寻出语言 “ 巧智”和思维 “ 判断”两者之间的不同,认为

    “ 巧智”主要依靠 “ 联想”,把客观事物与 “ 灵感” “ 变化”

    结合起来,从中找到 “ 相似性或和谐性”,并由此 “ 在想象

    中产生愉悦的情景和惬意的幻想”。这个理论很适合于文艺

    欣赏中所引起的笑,文艺作品中的笑料,非靠想象和联想,无以引发使人愉悦的笑。

    1 7 世纪法国伟大喜剧家莫里哀没有对笑的心理学进行

    专门研究,但是他的实践经验是很可贵的,对笑的心理研究

    也很有启发意义。莫里哀通过其剧中人物的口表述了两点重

    要的意见:其一是说, “ 如果喜剧的使用是纠正人的恶习,我

    看不出有什么理由使人有特权而成为例外,这种人 ( 按指有

    恶习的特权人物 引者)比起任何人来,影响都分外危

    险。”这等于宣称喜剧无禁区,它可以讽刺任何有恶习的人,哪怕他是权势者。其二是说: “ 一本正经的教训即使最尖锐,往往不及讽刺的力量:规劝大多数人没有比描绘他们的过失

    更见效的了。恶习变成人人的笑柄,对恶习就是重大的致命

    打击。责备两句,人容易受下去的;可是受不了揶揄。人宁

    可做恶人,也不要做滑稽人。”这等于强调:喜剧的主要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3

    会功能是对恶习的惩罚,如果硬要给莫里哀关于喜剧笑的心

    理效应的论述安个什么名堂,那是典型的 “ 惩罚论”。对于

    讽刺性的笑来说,这个理论道着了真理。正如我们中国的古

    谚所说: “ 千人所指,无病而死。”但它不能囊括其他种类的

    笑,这个真理具有相对性。

    1 8 世纪英国哲学家哈特莱 ( 1 7 0 5 ~1 7 5 7 )对笑的心、理

    研究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心理联想说的创始人,他对婴

    儿的笑和成年人的笑都分别作了较仔细的观察。他指出:婴

    儿 “ 第一次大声发笑的原因也许是一种惊奇,它首先带来瞬

    间的恐惧,然后作为排除恐惧的结果是瞬间的高兴。这与在

    排除痛苦后可观察到的愉快是一致的。”对孩子搔痒引起的

    笑,也是这样的心理反应。 趣 随着孩子长大,他对任何 “ 有

    的故事”都发笑,因为这些故事中 “ 经常出现突如其来的惊

    恐,但接着马上就消除了,就这样,滑稽的笑出现了”。哈

    特莱又指出: “ 在成年人中,笑的最普遍的原因是微小的过

    失或朋友间的小矛盾。但是当我们不高兴或过失严重的时

    候,这种笑就要受到抑制。笑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产生了社会

    的功能,引起微小的社会调整,也引起了个人的愉快。”由

    此可见,哈特莱是支持 “ 愉悦说”的,不过有所发展,认为

    笑是排除小惊恐之后的一种高兴的表示。这意味着,感到安

    全才能产生笑,这为后人的 “ 安全感说”埋下了伏笔。另

    外,哈特莱也继承发展了爱迪生的 “ 因人而异”说,认为

    “ 笑的原因随个人气质的不同而不同”,高雅的人、具有幽默

    气质的人,即使面对严重的恶行,也有可能产生笑,从而使

    这讨厌的恶行在总体上 “ 受到指责”;而一般轻易笑的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4

    则往往被表面的 所谓恶行 “ 受到 浅薄的相似性所 “ 迷惑”。

    指责”,这说明哈特莱的笑论也和 “ 惩罚说”沾上边了。

    1 8 世纪英国学者毕替首先在笑的心理学史上提出了

    “ 唯理论”。所谓 “ 唯理论”即是强调笑的产生要经过理性分

    析的介入毕替认为 “ 滑稽”与 “ 荒诞”是不同的,前者似

    乎着重指客体,后者着重指意图。 “ 滑稽”所引起的是 “ 纯

    粹的笑”,它来源于 “ 荒诞意图”中的 “ 轻蔑因素”。他把

    “ 笑”分为 “ 自然的”和 “ 非自然的”两种,自然的笑又可

    分为由 “ 搔痒”或 “ 高兴”引起的 “ 肉体的笑”和在对滑稽

    的欣赏中产生的 “ 情感的笑”。他反对霍布斯的 “ 优越感

    说”,而提出自己的 “ 不协调说”。他指出: “ 笑源出于对两种

    或更多的不一致、不适宜、不协调的各部分或不协调的环境

    他进一步强调人们 等的了解。 ” 要以 “ 心灵所关注的独特方

    式”去了解事物的 “ 相互联系”。这就等于强调了要能发笑,就必须依赖理智的分析能力。毕替认为,事物诸多关系中

    “ 对立”和 “ 相反”的关系并不引起笑,因为这些对立已经

    “ 习以为常”了,滑稽可笑的东西,必然 “ 在某种程度上是

    新的和惊奇的”,而且,诸如 “ 道德义愤” “ 厌恶” “ 惧怕”

    等一类情感有 “ 完全制止笑的力量”。毕替的学说是真理性

    和片面性相混杂的, “ 不协调”确实是很多致笑客体的特征,但是把道德上的义愤等情感看成是扼杀笑的凶手,这就使他

    自己有点显得可笑了。有时人正因为有道德上的义愤,才觉

    ①皮丁顿: 《 笑的心理学》第1 0 2~1 0 3 页。

    潘智彪: 《 喜剧心理学》第1 2 页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5

    得某些丑恶现象可笑

    1 8 世纪英国大作家菲尔丁也有个特别的笑论,他在小

    说 《 约瑟夫· 安德路斯》的序言中说, “ 真正可笑的事物的唯

    一源泉 ( 在我看来)是造作”, “ 把造作加以揭发,可笑的事

    物便得以显露”。他的说法固然是对的,但把复杂多样的致

    笑客体都归结为 “ 造作”,那就未免过于简单化了。

    1 8 世纪的法国,有一批启蒙主义思想家和学者,对笑

    的心理研究作出了贡献。据德西夫里所著的 《 论笑的精神与

    生理原因》一书记载,德图什、丰丹纳尔、孟德斯鸠等三位

    法兰西学院院士,曾就笑的原因、笑与理智的关系等问题展

    开了一场论争。德图什认为笑是经过推理产生喜悦的结果,笑的原因可用 “ 对立推理法”推知。他说: “ 既然‘笑’是与

    ‘哭’相对立的表情,而悲哀又是哭泣的原因,那么喜悦也

    就必然是笑的原因。”他声明: “ 我指的是经过推理产生的喜

    悦,由此派生出两大类笑。”他认为一类笑是 “ 纯粹的” “ 天

    真的”,即 “ 纯真的”;另一类笑则 “ 涉及恶习”,这类笑

    “ 开心与恶习杂而有之”。他的笑论是 “ 唯理论”的,即认为

    一切笑都要经过推理而得,他用反证法证之: “ 动物恰恰从

    来不笑,因为它们缺乏推理出喜悦感情所需的理智。”

    丰丹纳尔认为笑不一定都来自喜悦,荷马史诗 《 伊利亚

    特》中写到阿斯蒂阿纳看到父亲的头盔而恐惧万状,他的父

    亲却因此感到好笑,这种笑就 “ 显然不是喜悦”。他又反驳

    “ 推理出喜悦”的说法,古希腊诗人认为笑是 “ 短暂地失去

    理智的征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也曾说: “ 笑近似于怪诞”;

    他自己也观察到,疯子也笑,这是失去理智的笑;我们在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6

    常生活中也会 “ 不合时宜”地、 “ 无意识”地笑,甚至为了

    “ 令人苦恼”的事而笑。因此,丰丹纳尔得出结论: “ 笑出于

    疯狂。”这个结论是反理性的,与德图什针锋相对。

    孟德斯鸠认为他们两人都错了,他说,笑来源于 “ 我们

    的一种最深沉、最严肃的情感:傲慢”;又说, “ 笑源于一种

    对理智的滥用,即所谓‘虚荣心’,而且一般说来,还伴有

    一种极为惬意的感觉”;人们在 “ 衡量”了可笑的事情之后,“ 虚荣心多少获得满足” 。

    这三位院士的争论其实是各执一词,各人都走了极端,针对不同的笑而言,他们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疯子的笑

    当然是疯狂的表现,意蕴高深的笑当然要依靠理智,好胜者

    的笑往往与傲慢有关,一般正常人的笑应该是喜悦的表现,当然也有例外。

    1 8 世纪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学者狄德罗提倡 “ 严肃喜

    剧”,喜剧家博马舍也提倡 “ 严肃戏剧”,其实即是悲喜因素

    相混的 “ 悲喜剧”。他们的理论主要有三方面的价值:其一,他们的理论是对瓜里尼和维加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其二,他

    们所主张的悲喜因素的混合,对喜剧调笑的技艺是有指导意

    义的;其三,他们的理论等于突破了西方喜剧的传统观念,即认为喜剧的笑不一定针对人的 “ 缺点” “ 坏”和 “ 丑”,用

    狄德罗的话来说,就是严肃喜剧也可 “ 以人类的美德和本分

    为主题”,这种喜剧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 “ 肯定性喜

    剧” 。

    1 8 世纪德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 ( 1 7 2 4 ~1 8 0 4 )

    提出了一个在笑的心理学史上影响很大的理论,那就是所谓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7

    “ 期待突然落空”说。他在所著 《 判断力批判》一书里指出:

    “ 在一切引起活泼的撼动人的大笑里,必然有某种荒谬背理

    的东西存在着 ( 对于这些东西自身,悟性是不会有何种愉快

    的)。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转化为虚无的感情。”为了说明

    这一观点的正确,康德举了个例子:一个印第安人去到一个

    英国人摆开的筵席旁,看见席上一个瓶子被打开时,啤酒化

    为泡沫喷出,他大声惊呼不已。英国人问他有何可惊之事,他指着瓶子说: “ 我并不惊讶那些泡沫是怎样出来的,而惊讶

    它们是怎么搞进去的。”康德认为,当我们倾听这个故事到

    了这个节骨眼上时 “ 就会大笑”,而且是 “ 使我们真正开心”

    地笑。他隐约批评了霍布斯,认为这里的笑 “ 并不”意味着

    “ 我们自己比这个无知的人更聪明些,也不是因为在这里悟

    性让我们觉察着令人满意的东西,而是由于我们的紧张的期

    待突然消失于虚无。”要注意,康德在这里所研究的笑是

    “ 大笑”,而不是其他任何形式的笑。康德起码在三个方面承

    传了笑论诸先辈的观点,一是认为致笑客体是 “ 荒谬背理”

    的东西,二是认为笑产生愉悦,三是认为大笑具有突发性。

    他创新的东西是在对发笑主体的心理研究方面,认为引起笑

    主要是因为主体在理智上 ( 即所谓 “ 悟性”上)对客体先有

    个判断,认为它将会怎样,于是就期待它如何发展,但事实

    上客体的发展却出乎主体的意料之外,他的期待突然落了

    空,所以他发笑。例子中的那个英国人原来期待着印第安人

    会发出 “ 泡沫怎么会冒出来”的疑问,怎料印第安人的 问 疑

    却正好相反。听故事的人的期待正好与英国人一样,这个期

    待的确落空了。康德的笑论实质是属于 “ 唯理论”的,他认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8

    为笑的时候,人们的理解力 ( 亦即所谓 “ 悟性”)突然中断

    了,不能从客体中寻找到所期待的东西,于是就通过机体组

    织的颤动 ( 笑)来松弛原有的紧张,使身心都恢复平衡状

    态康德的理论是言中了一类笑的心理特征的,但它也不能

    囊括一切种类的笑。有些赞美性的笑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期待

    落空的问题。

    比康德稍后的德国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 ( 1 7 7 0 ~

    1 8 3 1 )也有一番重要的笑论,可以称为 “ 矛盾说”或 “ 自笑

    说”。黑格尔在所著 《 美学》第三卷中主要就喜剧笑的问题

    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 “ 人们往往把可笑性和真正的喜剧

    性混淆起来了。任何一个本质与现象的对比,任何一个目的

    因为与手段对比,如果显出矛盾或不相称,而导致这种现象

    的自否定,或是使对立在实现之中落了空,这样的情况就可

    以成为可笑的。但是对于喜剧性却要提出较深刻的要求,例

    如人的罪恶行为并没有什么喜剧性……笨拙或无意义的言行

    本身也没有多大喜剧性,尽管可以惹人笑。一般说来,没有

    比惯常引人笑的那些事物显出更多的差异对立。人们笑最枯

    燥无聊的事物,往往也笑最重要最有深刻意义的事物,如果

    其中露出与人们的习惯和常识相矛盾的那种毫无意义的方

    面,笑就是一种自矜聪明的表现,标志着笑的人够聪明,能

    认出这种对比或矛盾而且知道自己就比较聪明。此外也还有

    一种笑是表现讥嘲、鄙夷、绝望等等的。喜剧性却不然,主

    体一般非常愉快和自信,超然于自己的矛盾之上,不觉得其

    中有什么辛辣和不幸;他自己有把握,凭他的幸福和愉快的

    心情,就可以使他的目的得到解决和实现。头脑僵硬的人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9

    做不到这一点,在他的行为仪表显得最可笑的地方,他自己

    却一点也笑不起来。”从上面的引述可知,黑格尔先生的注

    意重点是在致笑客体方面,当然客体如果是人,黑格尔也很

    注意这客体的心理特点。他的理论既属于唯理论,也对唯理

    论有所突破。他的研究已经涉及到多种笑,但重点还是瞄准

    否定性的笑,其他的笑只是点到即止。他认为致笑客体如果

    是人的话,其可笑性主要在于这客体的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

    的矛盾,即所谓 “ 目的”与 “ 手段”的 “ 矛盾或不相称”;

    客体如果是事物的话,其可笑性主要在于 “ 现象”与 “ 本

    质”不一致。这两类致笑客体都是指一般现实生活中的致笑

    客体,这种生活中的否定性的笑,它们在发笑主体上引起的

    心理效应是 “ 自矜聪明”,这和霍布斯所谓的 “ 优越感”相

    去不远;而且发笑主体对客体所理解的 “ 对立”在 “ 实现之

    中落了空”,这又有点康德 “ 期待突然落空”说的味道。黑

    格尔最突出的贡献是在对喜剧性的阐析上,他的见解除了上

    面所引者外,还在 《 美学》的其他地方有所反映,他批评莫

    里哀的喜剧是 “ 专逗听众笑”而缺少 “ 真正的喜剧性”的,“ 剧中人物都非常严肃追求他们的目的”, “ 到结局时发现希

    望落了空”, “ 任人加以恶意的嘲笑”,他们却非常 “ 执著”,具有 “ 狭隘卑鄙的情欲”,不能 “ 把自己的心灵解放出来”,“ 像这种性格没有任何真正的喜剧性”。那么,黑格尔所理解

    的 “ 真正的喜剧性”是什么呢?他要求喜剧有所讽刺,但被

    讽刺的剧中人本身要有个心理特征,那就是充满自信,藐视

    一切挫折和失败,超然于现实之上。黑格尔表彰了古希腊的

    阿里斯托芬,认为 “ 阿里斯托芬让我们看到的正是这种精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0

    上的绝对自由,这种随遇而安,逍遥自在的态度”,也就是

    说,喜剧人物性格必须是具有 “ 爽朗心情”的,这样的人物

    自身总是 “ 轻松愉快”的,从而 “ 观众也被感染得轻松愉

    快”喜剧中有没有黑格尔所要求那样的典型人物形象呢?

    当然有,例如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福斯塔夫。因此黑格尔的说

    法是有道理的。但是,喜剧人物性格是丰富多样的,莫里哀

    的喜剧人物性格也是一类,审美效果很好,黑格尔的批评欠

    公允黑格尔似乎把 “ 喜剧性”的内涵和 “ 喜剧人物性格”

    的外延都限制得过窄了,未免有所偏颇。不过,他的理论对

    后来一些笑论家的 “ 游戏说”是颇有影响的。

    与黑格尔同时代的让· 保尔 ( 1 7 6 5 ~1 8 2 5 )是德国幽默

    小说家和喜剧理论家。他在 《 幽默的价值》等文中阐述了与

    笑的心理有关的观点。他批评康德对笑的过于理性的分析,他把喜剧性定义为 “ 被感性地感知到的无限的不合理性”。

    这意味着致笑客体的主要特点是其表现不符合人们的理念;

    发笑主体对客体的感知主要靠心理上的感觉。让· 保尔还认

    为幽默的调笑主体必须对世界、对人类、对生活充满爱心,所以,读者 “ 读过一本幽默的书,放下之后,你既不会恨世

    界,也不会恨自己”。他又指出: “ 短小精悍是机智的灵魂和

    肉体,甚至就是机智本身。”这等于说,机智妙语和幽默笑

    话之类的致笑客体不需要有太复杂的情节发展过程,发笑主

    体也没有太复杂的心理反应过程,主要靠突然的感悟而发

    笑。

    1 9 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司汤达 ( 1 7 8 3 ~1 8 4 2 )虽然没

    有对笑作心理研究,但在其所著 《 拉辛和莎士比亚》中也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1

    及笑的心理问题,可以称之为 “ 直观说”。他认为喜剧性的

    笑料必须直观地 “ 一目了然地展示出来”;观众 “ 必须事先

    没有想到,出乎意料”。他和让·保尔不谋而合,反对笑话

    “ 过于冗长”;又认为笑话的结局,要处理得 “ 既不太显又不

    太隐”,这是讲笑话 “ 引人入胜的诀窍之一”。

    1 9 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叔本华 ( 1 7 8 8 ~1 8 6 0 )的

    笑论是康德、黑格尔学说的糅合和发展,可以称之为 “ 失望

    说”和 “ 不协调说”。他认为笑起因于 “ 期待的消失”,而期

    待的消失则缘于发笑主体的 “ 观念”与这观念所依附的 “ 客

    体”之间的 “ 不协调”。他说: “ 在任何情况下,笑的原因都

    不外是突然知觉到观念与实体之间的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

    又是曾经在某种联系中彻底地思索过的。笑本身就是这种不

    一致的表现。它通常是这样产生的:两个或更多的实体通过

    一个观念来思考,观念的同一性被转移到对象 ( 实体)身

    上。但是,对象在其他方面的不同却显得惊人的明显,这一

    观念仅仅是在某一片面的观点看来才适用于它们。然而,观

    念与实体之间的不一致通常都是突然间才感知到的。”叔本

    华认为 “ 这种不一致越突出,滑稽效果就越强。所有的笑都

    是由这种自相矛盾引起的”。叔本华也承认笑的心理反应效

    果是愉悦,不过,他把愉悦的原因解释为 “ 感性知识对思维

    的胜利”。从理论体系来说,叔本华有关笑的心理特征的意

    见是属于 “ 唯理论”一派的,其局限性也如其他唯理论者的

    意见一样,只适用于对滑稽之类的致笑现象的分析,他说适

    用于 “ 所有笑”,这未免太自负了。倒是他对笑与严肃关系

    的分析颇有独到之处,认为在严肃的情况下,概念总是准确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2

    地对着实体, “ 严肃的人确信,所思如所是,所是如所思。

    这就是从深刻的严肃如此轻易地转变为笑的原因”。他认为,“ 一个人越是有严肃的能力,他就越是能够发笑。” “ 猥亵的

    笑话”之所以往往容易引人发笑,正由于 “ 两性关系”基本

    是 “ 严肃”的。他看到了笑与严肃既对立又转化的辩证关

    系,这是可取之处。

    1 9 世纪英国学者斯宾塞 ( 1 8 2 0 ~1 9 0 3 ) 的笑论主要是

    属于生理学的,但也连带着心理分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

    “ 过剩精力超溢”说,并获得达尔文等人的支持。他的主要

    论点反映在所著 《 笑的生理学》一书中。他认为,笑可以由

    各种感情引起,不一定由愉快的感情引起;致笑客体 ( 即他

    所称的 “ 喜剧性”)本质上意味着 “ 不协调”。 “ 滑稽”的本

    质也在于 “ 不协调”;不论是哪种笑,发笑主体的 “ 过剩精

    力”都从笑中 “ 超溢出来”。他的学说,有一定的合理性,发笑主体一般情况下确实需要具备其他行为所不需要的精力

    ( 即所谓 “ 过剩精力”)才笑得起来。但他的理论难于解释苦

    笑、冷笑等现象,是有局限性的。

    ~1 9 0 3 1 9 世纪英国心理学家贝恩 ( 1 8 1 8 )是斯宾塞的

    同时代人。贝恩的笑论较集中地反映在其所著 《 机能的情

    感》的 “ 审美情感”一章中。他既支持霍布斯的 “ 突然荣

    耀”说,也支持斯宾塞的 “ 过剩精力超溢”说,但又对两个

    学说的不足之处作出修补。他认为霍布斯的理论有漏洞,“ 尽管我们的笑通常是因为认识到自己的优越,但笑也可以

    ①皮丁顿: 《 笑的心理学》第1 1 0 ~1 1 2 页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3

    由对于别人的胜利感到同情的愉悦所引起”;另外,霍布斯

    的理论也不适宜于解释幽默, “ 在幽默中通常都有某种‘友好

    和爱’的东西”。贝恩认为, “ 笑里面有两个因素,那就是优

    越感和从紧张中来的突然松弛感”。斯宾塞曾经指出人的倒

    霉落魄不是滑稽的基本因素之一,贝恩非难斯宾塞的这一观

    点,即认为落魄倒霉可以是滑稽的。贝恩还对 “ 不协调是滑

    稽的本质”这个观点提出批评,认为 “ 很多情景都表现出不

    协调,但不引起笑”。贝恩也不同意亚里士多德关于喜剧摹

    仿 “ 卑贱人物”的观点,认为 “ 从前尊贵”而如今 “ 已经变

    为卑贱”的人,才是喜剧的主人公,他由此推出: “ 真正的喜

    剧本质来源于尊贵、庄重或严肃在本质上的不合适。”这

    “ 不合适”已经不纯粹是客体的特征,而是说到客体与观念

    的关系上来了,可见他的笑论有了新的视点。

    1 9 世纪欧洲唯理论学者中还有一场关于笑的心理问题

    的小小论争。杜蒙德在其所著 《 笑的原因》中支持 “ 矛盾

    说”,认为 “ 当我们被要求同时既肯定又否定一个给定的命

    题时,笑就会产生”。列维克发文批驳了这一观点,他认为,“ 同时的肯定和否定在心理学上是不可能的。有可能存在两

    个矛盾的命题,但只能有一个被发笑者所肯定。因为,当我

    们笑一个矮小的人为了过门而毫无必要地弯下腰来的时候,我们还是认为他是一个矮小的人”。列维克肯定了 “ 笑就是

    一种特别形式的引起愉悦的理性活动”。可见他也是一个唯

    理论者。

    1 9 世纪英国作家梅瑞狄斯 ( 1 8 2 8 ~1 9 0 9 ) 关于喜剧研

    究的著述,谈到笑的心理功能问题,充分肯定了 “ 惩罚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4

    认为喜剧的社会功能是 “ 惩罚”,它是 “ 健康感的源泉”。他

    又说,一个 “ 喜剧知觉能力”强的人,要善于发现你 “ 所爱

    的东西的滑稽性”,还要有眼光 “ 见出你自身多少有点滑稽

    的东西”。他不大提倡讽刺,认为 “ 社会是建立在常识的基

    础之上的”, “ 喜剧精神”实际是 “ 发现”与常识 “ 矛盾”的

    那些滑稽的东西。

    1 9 世纪俄罗斯哲学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 ( 1 8 2 8 ~

    1 8 8 9 ) 在其 《 生活与美学》等论文中提出了一个精彩的 “ 丑

    而自炫为美”说。它主要是针对喜剧性文艺而言的,但也道

    出了审美客体要使主体产生笑的心理反应的重要条件。他认

    为, “ 丑乃是滑稽的根源和本质”,滑稽有 “ 笨拙呆板”的特

    征,所以显出丑。但是一般的丑未必引人发笑, “ 只有当丑

    力求自炫为美的时候,丑才变成了滑稽”。这和黑格尔所谓

    “ 现象”与 “ 本质”不一致的提法相通。车尔尼雪夫斯基又

    分析了某些调笑主体的心态,认为 “ 幽默家的情绪”是 “ 自

    尊和自笑自鄙之混合”,诙谐者的说笑则是 “ 天真的幽默”;

    不论是 “ 幽默” “ 诙谐” “ 妙语” “ 闹剧”等,对于欣赏者来

    说,都能通过审美认知,引起心理上的 “ 愉快”。可见他也

    支持 “ 愉悦说, , 。

    同是 “ 愉悦说”的肯定者,1 9 世纪的欧洲还有一位学

    者豪弗汀,对产生笑的心理原因作了更全面的考察。他认

    为,许多笑固然是在欣赏 “ 滑稽”中产生,但有些笑也 “ 可

    以由某些身体的状态所引起,不一定是任何情感的表现”,剧烈的寒冷也 “ 可能引起笑,就如同引起发抖一样”。他认

    为人在 “ 生存斗争中”,有一种 “ 自我保护本能”,他把这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5

    本能视为 “ 自爱”。他对霍布斯稍有批评,认为笑有时引发

    的不一定是 “ 优越感”,而是作为 “ 解救的表现”,即出于自

    所以,他的笑论可以称之为 我保护本能的 “ 自爱”。 “ 自爱

    说” 。

    1 9 世纪法国心理学家彭约翰正式提出了笑的心理学史

    上著名的 “ 松弛说”。他认为,自由感在本质上是令人愉快

    的,因此, “ 自由”便是 “ 笑的普遍原因”;在生命进程中和

    社会生活中,人们的 “ 天赋自由”经常受到各种各样的 “ 约

    束”, “ 这些约束力的部分放松就在生命中产生自由玩乐的情

    感,但不出现任何目的。这种精神状态在笑之中反映出来,它具有高度的感染性”。他又认为,表现自由感的笑有多种

    多样的形式,在他看来,喜剧的性质似在搞玩耍,表现的是

    一种 “ 游戏的感情”;游戏活动的特点在于无目的, “ 有目的

    的理性活动是不会伴有笑的”。关于笑的发生学,他有特别

    的见解,认为 “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事件的正常进程被打断

    而且不产生紧张感 关于致笑客体的特点, ,则就产生笑”。

    他认为是 “ 新奇” “ 古怪” “ 神秘”等等,其例证是小孩比大

    人容易发笑,因为大人已经习惯于自然法则的运转,很多东

    西不以为新、不以为怪了,小孩则见识少,似乎样样新鲜,所以易笑。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 “ 少见多怪”,很能印

    证这个道理。不难看出,彭约翰的理论是受了卢梭的 “ 天赋

    人权论”影响而产 释 苦 生的,有一定的真理性但它不能解

    ①皮丁顿: 《 笑的心理学》第1 1 9 ~1 2 0 页

    皮丁顿: 《 笑的心理学》第1 2 1 页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6

    笑、冷笑、语言巧智引起的笑等等,因为这些笑的发出者都

    没有明显的自由感和精神的松弛。不过,支持 “ 松弛说”的

    后来人不少,格里高利就是一员得力的干将,他研究了多种

    多样的笑,最后得出结论:所有这些笑的事例, “ 都显现出

    松弛因素” 一个共同的性质 。又认为,最基本的笑是

    “ 纯粹松弛的彻底质朴无华的笑”。他比较特别的说法是:

    “ 虽然笑总是包含有同情心的萌芽,但它本来是残忍的。”

    还认为 “ 笑是本能的”,即不需要经过学习而得的。

    1 9 世纪晚期的欧洲,还有一位学者迈里南德强调了颇

    有价值的 “ 顿悟说”。他认为,在笑的时候,心理活动经历

    两个阶段:首先是 “ 对矛盾的欣赏”;然后 “ 认识到这种矛

    盾不是基本的”,而是微不足道的。他批评以往所有的笑论,而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上述关于笑的心理活动经历两个阶

    段就是其一。其二,他认为致笑客体主要是滑稽的东西,而

    “ 滑稽的基本因素就是这样一种情景,从一种观点看来,它

    是荒谬的,而从另一角度看则完全是自然的”。其三,他认

    为发笑主体的笑是由于 “ 突然察觉” ( 即所谓 “ 顿悟”)荒谬

    归于合理。迈里南德先生所作的分析,对于某一类笑来说,是符合实际的;许多种类的笑,却未必需要经历那么复杂、拐弯的过程。但凡是爆发性的笑,顿悟的过程似乎是必不可

    少的。

    1 9 世纪晚期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斯 ( 1 8 5 1 ~

    1 9 1 4 )也是个 “ 顿悟说”的支持者,他把 “ 顿悟”的情形说

    ①潘智彪: 《 喜剧心理学》第一章,第二、三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7

    得更具体: “ 在喜剧性中,相继地产生了两个要素,先是愕然

    大惊,后是恍然大悟。愕然大惊在于,喜剧对象首先为自己

    要求过分的理解力;恍然大悟在于,它接着显得空空如也,他的意思是,如果 所以不能再要求理解力了。” 致笑客体不

    出乎意外地引起主体的惊讶就不会造成紧张心理,主体不悟

    出 “ 原来是这么回事”就不会出现紧张后的心理松弛,笑就

    不会产生。里普斯不单支持 “ 顿悟说”,而且发表 《 移情作

    用、内摹仿和器官感觉》 《 再论 “ 移情作用”》等文,大力鼓

    吹用于解释文艺鉴赏中心理活动的 “ 移情说”。他认为,人

    们在欣赏具有美感的文艺作品时,往往作着设身处地的想象

    和联想, “ 我 ( 按指观众)感到活动并不是对着对象,而是就

    在对象里面,我感到欣喜”。移情作用造成这样的虚拟事实:

    “ 对象就是我自己”, “ 自我和对象的对立消失了,或者说,并不存在”。这样的移情实质是 “ 审美的摹仿”。里普斯还把

    移情作用分为 “ 正面的移情作用和反面的移情作用”。 “ 和表

    现一种高尚的自豪感的姿势发生移情,就属于正面的;和表

    现一种愚蠢的虚荣心的姿势发生移情,就属于反面的。”他

    指出,移情作用的意义是这样的: “ 我对一个感性对象的知觉

    直接地引起在我身上的要发生某种特殊心理活动的倾向,由

    于一种本能 ( 这是无法再进一步加以分析的)这种知觉和心

    理活动二者形成一个不可分裂的活动。”移情作用产生的

    “ 快感”,必须以对 “ 对象”的 “ 知觉”为 “ 先行条件”。里

    普斯的 “ 移情说”与我国清代李渔的 “ 设身处地”说不谋而

    《 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7 辑,第8 4 ~8 5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4 年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8

    合,具有明显的真理性,不单可以用于解释文艺欣赏,还可

    用于解释文艺创作。

    约于1 9 世纪末至2 0 世纪初,西方笑理研究界正式形成

    了 “ 游戏说”,它的积极鼓吹者是萨利和伊斯特曼。关于发

    笑者与调笑者都要有游戏心态的主张,不是他们的首创,康

    德等前辈学者已经提到过了,只是到了他们俩,才把这种观

    点大力张扬 萨利在 《 论笑》等著作中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他充分肯定了笑是 “ 愉快”的表现。可是这愉快是怎么来的

    呢?他研究了很多类的笑,认为这当然与精神紧张之后的松

    弛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 “ 游戏心境的突然出现”,这种心境 “ 拒绝严肃地对待当前的事”。他说: “ 我们在笑时

    和在游戏时的心境是根本相同的”, “ 我们笑新奇怪诞,就由

    于暂时故意不把它们认真看待”, “ 专拿它们当玩具玩,以图

    赏心悦目”。这笑中的 “ 游戏冲动”是由于 “ 孩提时期的心

    理状态复苏了”,孩提时期心理状态的特点是 “ 自由无拘束”

    的,这种心态影响人的一生,所以往后凡是 “ 自由状态的复

    苏必能产生愉快,并用笑声表现出来”。他又认为不是任何

    新奇怪诞的东西都具有 “ 可笑性”,可笑的东西必须是其

    “ 不足之处” ( 即缺点、缺陷)很小,小至 “ 被视为无害的游

    戏。”关于笑的功能,他认为有把愉快 “ 感染别人” “ 驱除敌

    意” “ 防止不和” “ 内在的惩罚” “ 外在的惩罚”等多种。

    伊斯特曼则对 “ 游戏心态”和笑的社会功能作了进一步

    的具体阐述,他认为 “ 笑”的本身 “ 不是拒绝的行为,而是

    接受的行为”,笑成了 “ 社会传递愉悦感的手段”,其中包含

    有 “ 幽默感”。为什么呢?一方面,我们 “ 竭精殚思地追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9

    人的价值”,希望世事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宇宙间的万事

    万物却无情可言,世事难尽人意,这样人们就要求我们 “ 屈

    从”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 在坏的东西中引出好的结果,在

    失意中寻找乐趣,这种本能就是幽默”。这等于说,幽默的

    人必须以游戏心态看待世界,要善于从不幸中见到所幸,善

    于苦中作乐。关于笑的功能,伊斯特曼也阐述了类似萨利的

    观点,认为基于人类的 “ 合群本能”, “ 笑是把社会联络在一

    起的最重要的媒介”之一,不论 “ 微笑”还是 “ 大笑”,都

    是一种 “ 很确定的亲善的表示”。综观 “ 游戏说”的利弊,笔者认为这种理论确实道中了某些笑的本质特征和发笑要

    领,它对开导人们建立喜剧人生观是有启迪意义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笑都需要游戏心态,莫里哀的笑、果戈理的笑

    是对社会丑恶事物的严肃批判,有什么游戏心态可言?

    1 9 世纪末至2 0 世纪初,西方关于笑的心理研究领域涌

    现了两位影响颇大、颇深远的学者,那就是法国的柏格森

    (1 8 5 9 ~1 9 4 1 ) 和奥地利的弗洛伊( 德 。 1 8 5 6 ~1 9 3 9 )

    柏格森的笑论实质上是 “ 唯理派”诸家意见的集大成,也有创新和发展。他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中得到启发,再从生命哲学的高度加以概括,提出了著名的 “ 僵化机械

    说”。他认为世界本来到处充满着 “ 生命力的冲动”,生命是

    活生生的,机灵的,变化多端的,过程是不会严格重复的,一旦这生命活动的过程中断,变成了机械性动作的重复,即

    僵化呆板的重复,如同不倒翁似的动弹,笑就会产生。所以

    他说: “ 滑稽与其说是丑,不如说是僵。”与车尔尼雪夫斯基

    不谋而合,柏格森也认为笑是人所独有的现象, “ 人的范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60

    之外无所谓滑稽”。他进一步加深了对笑的社会性和笑的社

    会惩罚功能的认识,认为滑稽和笑 “ 表示的是一种个人或集

    体的缺陷,一种要求我们立刻加以纠正的缺陷。笑就是这样

    一种纠正”。他站在唯理论的立场上,认定笑与感情无关,是纯理智的活动,笑需要感情的片时麻木,有云: “ 通常伴随

    着笑的是一种不动感情的心理状态。”又说: “ 不动感情,而

    只运用智力的时候,就产生滑稽。”综观他的笑论,可以说:

    在关于致笑客体方面,他继承了西方学者从亚里士多德以来

    的传统观点,认为主要是丑、缺点、滑稽等,只是突出强调

    这些客体的特征是僵化、呆板。 这种理论当然能解释许多

    反面笑料的本质,却不能解释诸如里普斯所说的许多正面笑

    料引起的移情作用。在笑的心理功能方面,他的理论也有片

    面性,因为这功能并不一定是惩罚,有时是褒扬性的、赞美

    性的。在笑的心理成分结构分析方面,他把理智与感情机械

    地割裂开来,排斥笑与感情的联系,认为笑总是冷漠的,这

    种说法也并非绝对真理,事实上很多由审美引起的笑是伴随

    着浓烈的感情的。他自己发明的机械说正好打了他自己的嘴

    巴,显示他的思维方式也机械得有点可笑。

    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典型的 “ 解除压抑说”的代表。他的

    理论基础是认为:人类的行为都由精神领域深层的 “ 无意

    识”所控制,在这 “ 无意识”层面中潜藏着很多不被社会道

    德所容的 “ 本能冲动”,其中最重要的是性本能 ( 或曰寻求

    ①柏格森: 《 笑与滑稽》。此书有许多中译本,最新的译本是广东人民出版社

    的2 0 0 0 年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61

    快乐本能)和敌意本能 ( 或曰自卫本能),如果这些本能长

    期受到压抑、束缚、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引起焦虑甚至精神

    病,人总要变换法子,解除压抑,使本能冲动得以释放。他

    在这个基础上解释了笑,认为笑产生于压抑的 “ 骤然解除”。

    和别的解除方法相比较,它有突发性、轻而易举性,所以笑

    的好处是 “ 心力的节省”,即精神消耗的节省。这种节省特

    别突出地表现在 “ 巧智”语言引起笑的时候。由于 “ 心力节

    省”,所以带来了发笑者的 “ 快感”。 弗洛伊德的理论重视

    人的本能对人的精神与行为所起的作用,有深刻的真理性,但他把无意识的控制作用强调得太过分了,这又使他陷入了

    片面性。不过,他的理论在2 0 世纪的西方有不少的支持者

    和信奉者,只是近些年来,才有较多的人开始对它质疑,力

    求更深入全面的研究。

    时至2 0 世纪上半叶,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的研究成果出

    来以后,西方笑的心理学史上的各大流派都已形成了,他们

    的学说主要有 “ 唯理论” ( 以柏格森为代表)、 “ 优越感说”

    ( 以霍布斯为代表“ ) 、期待落空说 ( ”以康德为代表“ ) 、矛盾

    说 ( ”以黑格尔为代表“ ) 、过剩精力超溢说 ( ”以斯宾塞为代

    表“ ) 、松弛说 ( ”以彭约翰为代表“ ) 、游戏说 ( ”以萨利为代

    表“ ) 、解除压抑说 (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 ) 、顿悟说 ( ”以迈

    里南德为代表),等等,他们虽然各吹不同的调、各打不同

    的旗,吵吵闹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大家都赞成

    ①弗洛伊德关于笑的心理分析诸论点,详见他的 《 梦的解析》 《 文明及其缺

    憾》 《 精神分析引论》等主要著作。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62

    “ 愉悦说”,即认为笑是愉悦的情绪或情感反应;致笑的心理

    功能,则有些人强调它是 “ 惩罚”的,有些人则强调它是

    “ 友善”的,但两者不绝对排斥,可以兼而有之。这些关于

    笑的心理学的大派别出来以后,仍有不少学者热心于此项研

    究,但他们的研究成果都可以视为对上述各大理论体系的补

    充、修正和发展,其间也有一些小的标新立异,也有较具启

    迪意义和理论价值的闪光点。下面将摘要略作介绍。

    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 ( 1 8 7 1 ~ 1 9 3 8 ) 对笑的 “ 愉悦说”

    提出了异议:一般论者认为引起笑的客观情景都是愉快的,由愉快情景引起了表示愉快的笑。麦独孤不同意这一观点,他认为,致笑的客观情景是 “ 不愉快”的,如果 “ 我们不

    笑”它们,它们甚至会使我们 “ 不高兴”。笑的作用就在于

    使我们 “ 在不快的情景中产生异常欣快的心理状态,从而避

    免了忧郁的心绪”。所以他把笑比喻为心灵的 “ 解毒”剂。

    这表明,他实际上并没有反对 “ 愉悦说”,只是认为客体是

    不愉悦的,主体才是愉悦的。他还有点特别之处,认为 “ 笑

    的情感既可排斥同情心,也可容纳同情心”。可见,他对柏

    格森的学说进行了修正,笔者认为他修正得好。

    人类学家沃利斯开辟了一条从人类学角度研究笑的路

    子,他仔细考察了澳洲土著人的习俗,注意到他们的入教仪

    式是这样的:老教徒的行为往往显得荒唐古怪,但新人教者

    却不得发笑;如果笑了,那就意味着新教徒自己觉得比老教

    徒优越。沃利斯得出结论:原始人都惧怕自己的行为可笑,因而他支持社会功能 “ 惩罚说”,也支持 “ 优越感说”。

    心理学家帕尔玛指出调笑要有一个氛围条件,他断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63

    “ 在严肃的场合,一切喜剧性都用不上。”笔者认为,这是很

    重要的正确意见,只可惜他对这个氛围条件分析得过于简

    单 。

    社会学家杜普里尔企图从纯社会学角度去研究笑,而排

    斥心理学、哲学的研究方法,当然难免片面性。但他也有所

    发现,认为笑可分为两种:一是 “ 表示接纳的笑”,二是

    “ 表示排斥的笑”。这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的笑具有不同的感

    情倾向。

    幽默理论家和伦理学家凯瑟林·威尔逊的幽默论可以称

    为 “ 调整说”或 “ 升华净化说”,她认为: “ 幽默感通过把痛

    苦的体验上升到使心灵感到高兴而不是感到烦恼的水平,从

    而净化了痛苦,我们因而可以欣赏困难,尤其是在回忆中欣

    赏。 ”

    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 ( 1 8 5 9~1 9 5 2 )是支持

    “ 松弛说”和 “ 解除压抑说”的,但他的表述稍有不同,认

    为笑是 “ 疑虑结束后”, “ 突然来到”的 “ 松弛”,是 “ 积聚

    下来的”心理 “ 能量”从 “ 外部的原因中释放出来”。又认

    为, “ 愉悦”不一定要通过笑来表现,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即 “ 兴趣已经有了结果”,这结果 “ 出其不意地突然显露出

    来” 时 “ ,笑才会产生” 。

    美国当代作家凯伦注意到笑与 “ 满足感”关系很密切,他支持 “ 不协调说”,但有新的表述,认为笑是对不协调的

    满意调整。他说: “ 当我们的心理平衡遭到任何一种十扰并

    最终得以恢复时,它的恢复就由笑来作标志。甚至健康的笑

    通常也是由突然的刺激引起的。” “ 笑在本质上标志着对于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64

    协调的一种满意的调整。”

    挪威作家格里格认为笑不能纯粹地、简单地归结为 “ 愉

    悦的表现”,也与 “ 爱的反应”有关,也可能与 “ 惊奇”有

    联系,也可以用它来表示 “ 憎恨”。

    美国美学家苏珊· 朗格在其所著 《 情绪与形式》一书中

    把笑归结为 “ 生命力满足的体现”,认为笑的本质是表现人

    的 “ 生命意识”的,人在生理、心理方面都有一种 “ 快乐机

    制”,它使笑从一张一弛的统一运动中得以产生,表达愉快

    的情绪。

    德国当代哲学家、人类学家普列斯纳认为笑具有明显的

    “ 社会性”,它是心理情绪反映的 “ 超常态”,人们可以通过

    笑 “ 发现自我” “ 超越自我”,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 “ 积极

    的调整” 。

    1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 1 8 7 8~ 9 5 8 )对婴儿最初的笑进行

    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在 《 行为主义心理学》等著作中表述

    了他的观点,他支持 “ 松弛说”,但强调 “ 满足需要” “ 新奇

    的刺激” “ 爱抚 ( 得到安全感)”等,是引起婴儿笑的重要条

    件。推而广之,成年人的笑也与这些因素有密切关系。

    新西兰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皮丁顿的笑论可以称之为

    “ 补偿说”。他在所著 《 笑的心理学》一书中糅合了多学科的

    研究成果,从多角度去考察了笑的问题。他首先关注孩子的

    笑,认为它最初的功能是向父母传递一种 “ 适意”的信息。

    本节中凡未标明国籍的作者,未说明或注明出处的简短引语,均见皮丁顿:

    《 笑的心理学》所附 《 笑的理论史》第9 2 1 5 2 页, ~ 中山大学出版社1 9 8 8 年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65

    他又考察了游戏,游戏的目的性并不重要,目的可以轻易地

    变换,但它的终极目的 “ 全然是开心”,所以游戏常常诱发

    笑。接着,他考察了滑稽,归纳出滑稽的三个特点:其一,常常包含着两个或多个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其二,这些价

    值观念是社会的约定俗成,即滑稽有明显的社会性;其三,滑稽不包含深挚的情感。皮丁顿认为研究 “ 哭”有助于解决

    “ 笑”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笑与哭都是由社会影响而形

    成的 “ 条件反应”。最后,皮丁顿着重研究了笑的功能问题,他不同意 “ 社会惩罚”说,认为笑通常不存在什么 “ 惩罚”,例如有些妙语巧言甚至不涉及人,怎么谈得上对人的惩罚

    呢?笑通常只是发挥 “ 宣泄”或 “ 补偿”的作用。他说:

    “ 无论什么时候,滑稽情景的产生总是某一人物违反了社会

    契约的结果。”为什么会 “ 违反”呢?就因为社会有令人不

    愉快的东西存在,滑稽 “ 破坏”了它,引起 “ 令人满意”的

    笑,这种笑诱发的愉悦,就是对原来心里不愉快的 “ 补偿”,笑促进了社会的改进,对社会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补救。皮

    丁顿的说法是有道理的,片面性较少。但也有缺陷,他认为

    滑稽的笑基本上是对于一种 “ 不愉快情景”的 “ 愉快”的

    “ 调整”。可是有些社会现象并不是令人不愉快的,而是美好

    的、令人赞叹的,这种现象引起的笑,显然就谈不上什么心

    理 “ 补偿”了。

    2 0 世纪的苏联,也有不少学者对笑的心理问题投以较

    多的关注,而且坚持唯物辩证的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

    法,他们的著作中,笔者认为普罗普的 《 滑稽与笑的问题》

    是比较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该书指出: “ 笑,都是由某些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66

    蔽着的、起初很不明显的缺陷的突然暴露而引起的。”但是,“ 能引起笑的并不是所有的缺陷,而是某些微小的缺陷。劣

    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成为喜剧的对象”。调笑的通常手法

    是 “ 自然地有意识地”把受众的 “ 注意力”从事物的 “ 内在

    活动”转移到它的 “ 外在形式”上, “ 缺陷”就被突然 “ 暴露

    出来”,笑于是就产生了。

    我们中国古代的学者并不缺乏睿智,对笑的心理问题肯

    定有过深刻的思考,但是由于特殊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没

    有形成诸如西方的一套套专门的笑论,与笑论相关的乐论倒

    是不少。儒家老祖宗的主体思想是 “ 仁爱” “ 克己复礼” “ 中

    庸”,他们也对人的追求快乐的本性有所认识,指出 “ 食、色,性也”, “ 饮食男女”是人的基本欲望,可见他们在某方

    面早就达到了弗洛伊德先生的水平。但他们的处理方法与弗

    氏不同,主张调教这种本性,节制这些欲望, 《 乐记》说:

    “ 人不能不乐“ ” ,乐者, 天地之和也” 。 儒家倡导 “ 和为贵” ,不主张让本能、欲望放纵地宣泄和张扬,放纵了就会过分,“ 过犹不及”。所以 《 诗经》有云: “ 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这就开了 “ 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即所谓 “ 乐而不淫,哀

    而不伤”,不单欲望要控制,感情也要使之有度,以致后来

    的 《 女儿经》竟要求女子 “ 笑不露齿”。对感情、欲望的适

    度控制是必要的,一方面,这有利社会秩序的稳定,人的文

    明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这也符合科学。过度纵欲狂欢,是会造成生理、心理上的某些病变的,如血压暴升、内分泌

    失调等。但也不应顾忌太多,过于保守,人在大多数情况

    下,还是可以寻求适意,随遇而安,随遇而乐的。也许由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67

    主导中国人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学说在笑乐方面偏于保守,所以中国古代的讽刺理论是比较温和的,对于笑的研究也一

    般只强调它的社会功能。讽刺的原则是所谓 “ 美刺”,即对

    丑恶的讽刺要出于善意,南朝宋人谢灵运的 《 山居赋》有

    云: “ 家传以申世模,篇章以陈美刺。”古代俳优有个 “ 讽

    谏”传统,所谓 “ 讽谏”即是通过轻微的讽刺,达到向统治

    者进谏规劝的目的。古代文人则以 “ 讽喻”为能事,所谓

    “ 讽喻”即是通过适度讽刺,达到向人晓谕道理的目的,他

    们不主张撕破脸皮的辛辣讽刺,司马迁在 《 史记· 滑稽列传》

    中表彰先秦俳优 “ 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刘勰 《 文心雕

    龙· 谐隐》更强调 “ 古之嘲隐,振危释惫”,倘若 “ 空戏滑

    稽”,则 “ 德音大坏”。连明清之交的大喜剧家李渔,虽然说

    “ 一夫不笑是吾忧”,但也劝告人们要力 “ 戒”挖苦性的 “ 讽

    刺”。可见,中国历代学者通过对笑的心理研究,注意到它

    既能产生乐感,但也有惩罚的功能,可以伤人心,要控制其

    罚惩功能,免使有碍人际关系的和洽。俗谚 “ 人怕伤心,树

    怕剥皮”也印证了这一点。这一观点倒与西方很多学者的幽

    默论不谋而合。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是学者们的主流观

    点,中国的古代学者和艺术家,也有例外,唐代的李白、元

    代的关汉卿、明代的 “ 公安三袁”、冯梦龙等,就是不主张

    人的快乐情绪受节制的,李白认为 “ 人生得意须尽欢”,关

    汉卿执意苦中求乐,袁宏道主张 “ 独抒性灵” “ 不拘格套”,冯梦龙则视世界为 “ 一大笑府“ ” ,不笑不话不成世界” 。

    由于儒家正统美学观念的影响,中国的古典喜剧大多是

    悲喜因素混合的,中国人懂得 “ 一张一弛”的心理运动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68

    律,笑是不能连续不断地发的,必须有间歇,有节奏,喜剧

    掺以悲剧的成分,可以以悲衬喜,防止 “ 乐极生悲”;悲剧

    也强调 “ 插科打诨”,科诨被有识之士李渔视为解愁解闷的

    “ 人参汤”。这一观点也与西方的狄德罗、博马舍等人 “ 英雄

    所见略同” 。

    上述关于笑乐要节制,不能导致极端的观点,仅是上流

    社会正统文人的观点,至于市井民间则大异其趣,清人石成

    金在 《 笑得好· 自序》中描绘了老百姓对说笑话取乐的心态:

    “ 正言闻之欲睡,笑话听之恐后,今人之恒情。”如果笑话中

    讥笑了人的某些缺点,则这笑话还能使人 “ 警醒”, “ 悉皆惭

    愧悔改”。可见,笑乐成了人民群众的普遍需要,人皆爱笑。

    所以王国维先生认为 “ 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

    也” 。

    关于笑的发生学,清代陈臬谟在 《 笑例》所附的 《 半庵

    笑政》中有精彩的论述。他认为笑的发生条件之一是要有一

    个恰当的氛围,这个氛围包括客观环境和发笑者主观心理状

    态两方面的因素,形成一个 “ 笑候” ( 即笑的气候)。陈氏列

    举了一些笑候,如 “ 淋雨恼人” “ 炎伏” “ 客舟” “ 无宿处夜

    坐 “ ”月下 “ ”久旅将归 “ ”乍失意 “ ”偷闲” 等等, 这样的氛

    围的特点是:主体尽管有淡淡的愁闷,但无恐惧,环境也是

    无害甚至清静轻松的,这个时候来说笑话,最容易驱除愁

    闷,获得良好的心理效果。陈氏又发现了笑的社会性,认为

    笑是群体的行为;笑有感染作用,它传递心灵的喜悦信息,希望引起共鸣效应,所以陈氏强调说笑时要有 “ 笑友”,这

    些笑友最好是 “ 名姬 “ ”知己 “ ”韵小人 “ ”酒肉头陀 “ ”属意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69

    大’ “ 名优” “ 羽流”等等,这些笑的伙伴有一个共同的特

    点,就是他 ( 她)们都不是爱板面孔的严肃者,而是彼此知

    心、无所顾忌、可以随意调侃的人,与这样的人一起说笑

    话,必然一呼百应,大家都笑得自然、笑得开心。这个论述

    进一步强调了致笑氛围与严肃无缘。东方朔在对汉武帝谈及

    什么情况下最能喝酒、最快乐的时候,也有相似的看法。这

    是一个高见,西方的笑论家在这方面显得逊色。

    关于调笑主体 ( 剧作家及演员等)应具的心理品质及调

    笑技艺,李渔有个著名的 “ 设身处地”说。他认为摹仿得

    “ 酷肖”是能够娱乐观众,使之发笑而 “ 驱除睡魔”的,但

    要做到这样,必须 “ 设身处地”体会喜剧人物的心态,并形

    之于富有特征的言谈举止。

    中国现当代的学者和艺术理论家,对笑的心理探讨大为

    活跃。他们的理论的总的特点是:引进了很多西方的观念,吸取了西方理论的精华,而结合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心理特

    征,加以阐发。例如, “ 五四”时代蔡元培就曾在 《 新青年》

    杂志上发表 《 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谈到 “ 滑稽”的致笑

    机理。他说: “ 滑稽之美,以不与事实相应为条件。如人物

    之状态,各部分别有比例,而滑稽画中之人物,则故使一部

    分特别长大或特别短小……皆与实际不相容,故令人失笑

    耳。”可见他是支持西方学者的 “ 不协调说”的,但其表述

    又是中国式的,易为中国人所理解。鲁迅、林语堂、老舍等

    人也有相当深刻的笑论。鲁迅把讽刺视为武器,主张 “ 痛打

    落水狗”式的讽刺。林语堂提倡充满温情的 “ 幽默”。老舍

    则提倡幽默要有深刻的意蕴,又要做到 “ 雅俗共赏”。当代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70

    的薛宝琨、段宝林、陈瘦竹、方成、胡范铸、余秋雨等一大

    批学者都撰写了关于笑、幽默和喜剧问题的专著,他们都有

    并不低于西方学者水平的高见。限于篇幅,此处不赘。笔者

    认为,对笑的本质、致笑因素和发笑机理的认识,段宝林先

    生的下列两段话很能代表中国当代学者的水平:

    笑是对生活的一种评价,是对丑的否定与战胜,是

    对真善美的新发现,是理智的升华,是对真理的顿悟,是化丑为美的魔棍,是人的精神的解放,是自由,是欢

    乐,是人类智慧的花朵。

    笑素不是单一的元素,而是多种元素化合而成的多

    元化合物甚至是 “ 高分子化合物”。……笑的产生,不

    只有理性的顿悟,而且有感情的爆发和升华;不仅有对

    丑的揭露与斗争,而且有对美的肯定与赞扬。

    二、笑的心理成分和反应机制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笑的本质无疑是一种应激反应。弄

    清楚有哪些心理成分参与这个反应是有意义的,因为有些人

    强调笑的直觉性,认为仅凭 “ 感觉”这一心理成分起作用就

    可以产生笑;另一些人则强调笑纯粹是理性思维的结果,是

    冷峻的,因而排除情感的参与,甚至主张笑需要情感上的

    “ 片刻麻木 ( ”如柏格森所言) 。

    段宝林著: 《 笑话:人间的喜剧艺术》第2 3 0 ~2 3 1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1 9 9 6 年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71

    综观前述古今中外关于笑的心理研究成果,这两种观点

    都带有明显的片面性,正确的认识是:笑一般由多种心理成

    分联合参与而形成。当然也有例外,一个精神病患者无缘无

    故地傻笑起来,这种笑只需要他的某种内分泌物刺激他的内

    感神经,内传信号把快乐中枢激活就可以了;又或者他的中

    枢神经活动自控能力差,反应紊乱,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直

    接冲开快乐中枢的阀门,笑便可以霎时而起。正常人的笑一

    般都要经过外来信号的传入,刺激多种心理成分的共同反

    应,笑才得以产生。

    有人也许要责难,某公静坐陷入甜蜜的回忆,想到他的

    美人儿突然赏给他一个 “ k i s s ”,他情不自禁地笑起来了,这

    又作何解释?其实,这也是应激反应,区别只在于这 “ 激”

    来自内部信号,而一般的 “ 激”则来自外部信号。内激的反

    应也和外激的反应一样,往往需要多种心理成分的参与。上

    述那位某公陷入沉思而自笑,其实是由于他通过记忆、联想

    等心理活动,在脑海中出现了想象的致笑情景,他认知了这

    情景的甜美性、惬意性,所以油然生笑。你看,这里所说发

    生 在 内部 的 “ 感 觉“ ” 认 知“ ” 记 忆“ ” 想 象“ ” 联 想” , 难 道

    不是多种心理成分吗?如果是外因引起的笑,复杂一些的,往往还需要 “ 情绪” “ 情感” “ 思维”等心理成分的参与;简

    单一些的,也起码由 “ 感觉” “ 认知”激活快乐中枢而产生

    作为 “ 情绪”反应的笑。所以,毫无疑义,笑一般都需要由

    多种心理成分的合力来驱动,它是多位心理 “ 小姐”和 “ 哥

    儿”们的共舞。

    当然这多种成分所起的作 况 是有 用,在不同的笑里,情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72

    所不同的,大抵是简单的笑 ( 如搔痒引起的笑), “ 感觉”的

    作用很重要,而且这小子往往 “ 唱独角戏”,直接把 “ 轻轻

    的” “ 假意儿”的信号报告快乐中枢,笑就可以形之于外;

    复杂的笑,信号往往要经过诸位的帮忙处理,最终送到思维

    先生那里去辨析,然后作出判断,认为好笑的,才作出笑的

    指令。

    明白了笑是多种心理成分的活动成果以后,善于思辨的

    读者也许要问:人的很多心理反应,诸如哭、恼恨等,都需

    要多种心理成分参与,笑的心理反应究竟有什么特性?它由

    什么机制来驱动?

    前文已经提到过,美国当代学者苏珊· 朗格说人的心理

    活动中有一种 “ 快乐机制”在起作用,它的 “ 统一运动”产

    生了愉快的情绪。笔者认为,这所谓 “ 机制”也是个比喻的

    说法,因为心理活动看不见、摸不着,以机器运作设喻就比

    较好理解了。既然如此,我们就继续比喻下去吧!不过这机

    制的主机硬件是客观存在的,可以找到明确的解剖位置,那

    就是前面所说过的大脑皮层和下丘脑一带的 “ 快乐中枢”。

    那么附机软件呢?主要有两个:其一是记忆经验。它仿佛是

    滤波器,把一切不新奇、不致笑的外来刺激信号过滤掉,只

    剩下新奇的、致笑的信号,使之通进谐振器 ( 快乐中枢);

    其二是由发笑主体的思维习惯、个人性格气质、社会文化习

    俗等因素长期淀积而成的心理定势 ( 或曰心理惯性)。它仿

    佛是个启动阀门,有一定的惰性,非有足够强度的动力不能

    把它推开。整个快乐机制的主要能源就是弗洛伊德所称的隐

    藏在人的潜意识中的 “ 求乐本能”和 “ 求知本能” ( 探究本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73

    能)。记忆经验的贮存量和品质、心理定势的强度和性质,都是因人而异的,是个自变量。求乐本能和求知本能对于每

    个人来说都是无穷无尽的,只要生命存活它就存活,可以视

    为相当大的一个常数。

    有了这一系列设喻之后,我们就可以把笑的心理反应机

    制的启动和运作形象化地表述如下:当外间刺激信号 ( 设为),通过我们 电波,波形为 的各感觉器 ( 视觉、听觉、触觉等)传入大脑,我们就 “ 感觉”到它的刺激了。这时大

    脑中贮存的记忆经验作为滤波器,把这信号加以过滤、识

    别,如被发觉是平常的或老掉牙的信号,那么它就被挡驾、)抵消掉,不 撵走,即被反向电波 ( 能进入下一步的

    反应;如果发觉是新奇的、有趣的信号,它就被允许进入

    “ 谐振器” ( 快乐中枢)去。这里与潜意识系统是连通的,如

    果把求乐本能和求知本能也比喻为一种心理电波的话,它的

    波形是与被吸纳的外来信号电波同向的 ( ) , 于是两种

    电波在 “ 谐振器”里引起电谐振,产生一个谐振波,它的振

    幅比原来电波的振幅大得多,强度大得多。由它形成的谐振

    能足以冲开心理定势的阀门,进入大脑皮层这个主机部去,把情绪、情感、思维等中枢激活,使之处于兴奋状态。各中

    枢的活动成果在大脑皮层中得以整合,形成强大的笑能,推

    动表情肌、心、肺、横隔膜等器官的运动,笑于是产生了。

    三、笑的心理反应过程和特性

    关于笑的心理反应过程的比喻说法,其实上面已经表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74

    了,但这毕竟缺乏严格的科学分析。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

    补充这个话题吧。

    笑的心理反应过程,最复杂的莫过于人们在欣赏喜剧时

    的表现我国当代学者潘智彪在其 《 喜剧心理学》一书中作

    了详尽的描述,他把这样的心理反应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其一, “ 游戏心境的定向作用”。这是为欣赏喜剧笑料做

    好准备的阶段。常识告诉我们,笑料是否对受众 ( 即欣赏

    者)发生作用,这和受众的心理状态密不可分。受众的心态

    如果是严肃、忧愁、烦闷的,那么笑料极不容易成为诱发笑

    的刺激,甚至会令其反感。最有利于诱发笑的心态是 “ 游戏

    心态”,即轻松的、无所忧虑的状态,这时心理接受器是敞

    开的,不设防的,最易接受笑料的刺激。高明的调笑者往往

    想方设法,促使受众进入游戏心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表明,人的注意可分为 “ 有意注意”和 “ 随意注意”两类。

    “ 随意注意”的通俗说法即是注意力分散,精神不集中,心

    猿意马,这不利于使人接受笑料的刺激; “ 有意注意”即通

    常所说的注意力集中,全神贯注,心理需求的指向确定,这

    是有利于接受笑料的刺激的。所以,调笑者不单要促使受众

    酿成游戏心态,还要使之产生 “ 有意注意”。

    其二, “ 悬想期待的产生”。所谓 “ 悬想期待”,在戏剧

    理论中叫做 “ 悬念”,即受众为剧中的事态发展和人物的命

    运担忧,或其中有什么奥妙而引起思索,积极探求,以弄个

    明白。要引起悬念,笑料必须引起受众的新奇感,新奇感最

    能驱动悬念的产生,这是人类的好奇本能使然。如果笑料是

    司空见惯的老掉牙的故事,就毫无新奇感可言,悬念就无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75

    产生;只有笑料本身是新奇的东西,才能引起受众的新奇

    感,从而激发悬念。但是,调笑者对悬念的处理,也得很讲

    究,我国戏剧理论家顾仲彝认为 “ 悬念大致有三种情况:第

    一种,观众什么都不知道,而愿意明确究竟;第二种,观众

    知道一点儿,愿意知道更多或更详尽的细节;第三种,观众

    知道很多,但用欣赏或恐惧的态度期待事态的发展。”调笑

    时要因不同的需要而设置不同的悬念,单就笑料的耐久性而

    言,第三种悬念的效果最佳,它会使欣赏者百看不厌。悬念

    产生了,受众的心理成分就变得丰富多样起来,包括兴趣、设想、期待、优越感 ( 因为他是旁观者,不必对此负责),等等,这时他的心理活动就处于紧张状态,为以后的松弛准

    备好条件。

    其三, “ 心理势能的蓄积”。要引起大笑,仅仅制造悬念

    还不行,因为大笑往往是情感的喷发,强度很大,必须积累

    足够的能量,才能冲开笑的启动阀门。怎样才有利于蓄积能

    量呢?许多剧作家和理论家认为,不单要对悬念的谜底保

    密,还要制造 “ 片刻的惊讶”和 “ 长时间的焦急”。只有这

    样才能使受众保持长久的兴趣,造成层叠式的心理势能的蓄

    积,为以后的发笑作好铺垫。一般来说,悬念引起的期待时

    间越长,积蓄的心理势能也就越大,心理紧张程度也就越

    强。但也不能走极端,因为过久的紧张会使大脑疲劳,过强

    的刺激会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泛滥,无法形成一个集中的兴奋

    点,降低它的活动效率。所以,要掌握分寸和火候。

    其四, “ 在反转中的爆发”。笑料中存在的矛盾的突然暴

    露,或者情势急速逆转,这就是所谓 “ 反转”,这既是外问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76

    事态的反转,也是受众思维走势的反转。这时,受众的情感

    就会爆发性地外泄,原来蓄积的心理势能 ( 也可以喻为 “ 笑

    能”)就会急剧倾泻,暴风雨般的大笑霎时而生。对于喜剧

    来说,这时如果让原来保密的谜底真相大白,受众的期待就

    会马上消失。为了保持受众的兴趣,为了引起受众对喜剧结

    局的追踪或对笑料意蕴的思考,调笑者必须让期待的消失符

    合两个条件:①消失的突然性,没有突然性,笑就不会发

    生;②消失不是因为期待得到满足,而是由于期待的落空

    ( 即与他原来的预想不一致),因为原来所期待的东西是没有

    什么真实价值的,所以这落空也不会导致哀伤。只有保持不

    哀伤,受众的理性思维才不会受情感倾泻的干扰,继续保持

    探究欲望。

    其五, “ 反馈时的再加强”。笑是作为 “ 社会关系总和”

    的人的特有现象,具有感染力 ( 或曰传染性),需要回应,所以笑总是一群人的笑。喜剧性的笑必须有社会意义,这意

    义往往由素质高的先觉者领悟,然后带起大家都笑。这大家

    的笑反馈于先觉者,使其原来的笑得到加强;各人的笑也互

    相感染,引起共鸣,使整体的笑的效果也得以加强。笑罢之

    后,如果原来的笑料意蕴深刻丰富,受众便会兴起追忆、回

    味的心态,思索它所带给人们的启迪,智慧上有所收获,优

    越感伴随而生,这便是笑的余韵。

    提请读者诸君注意两点。

    第一,上述笑的心理反应过程似乎很长、很复杂,那只

    是为了说明道理,花费口舌于分析使然。实际上笑的反应是

    很快的,中国说书人的常用语 “ 说时迟,那时快”,正好道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77

    着了笑的反应情况。实际上笑的种类繁多,并不是每一种笑

    的心理反应都那么复杂。一些最简单的笑,只有感受和反应

    两个步骤。例如,看一幅漫画:一只大大的高跟鞋,鞋里躺

    着一位怕老婆的男子汉,画题叫 “ 大丈夫”。这画面映入观

    赏者的眼帘,敏感的人便能随即发笑,明显没有经过悬念的

    兴起、紧张的期待、情势的逆转等复杂的过程,他直接就顿

    悟了画的意蕴。一些机智幽默的妙语,只有一两句,例如,“ 谈恋爱的人最大胆”,可能会引起好奇的思考,心理上略有

    悬念和紧张,也许猜想恋人可能为了排除第三者而杀人,杀

    了人可要坐牢,等等。如果在上述那句话的基础上再补上一

    专找没人到的地方 句,形成歇后语: “ 恋爱的人最大胆

    去。”那就再多了一层逆转,原来的期待落了空,紧张的心

    理马上松弛下来,也许暗自兴叹: “ 他所谓的‘大胆’,原来

    是那么微不足道。”但不是所有的机智幽默妙语都这样,例

    如,一位媒婆向某青年饶舌,夸赞某女子的如花美貌,青年

    用莎士比亚的名言回敬她说: “ 闪光的未必都是金子。 里 ”这

    没有什么紧张的期待及期待的落空,只有突然闪现的智慧的

    灵光,就足以引起赞许的笑了,其反应是非常简单而又迅速

    的。

    第二,前述的五个阶段的说法,是把一部喜剧整体视为

    一个笑料 “ 包袱”来作 “ 结”与 “ 解”的分析的,因此才有

    所谓高潮的形成、结局的追寻等问题。实际上喜剧往往不是

    只有一个笑料包袱的,而有许多包袱,喜剧家间歇性地

    ‘结” “ 解”这些 “ 包袱”,造成笑料丛生,笑声迭起的剧场

    效果。其中有些小包袱可能很简单,有些较为复杂,高潮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78

    则把一个大包袱突然抖开,引起哄堂大笑。例如,莎翁的著

    名喜剧 《 威尼斯商人》,一开始,就结下一个大包袱:安东

    尼奥为助友人求婚,向高利贷者夏洛克借了一笔钱,借约上

    写明若不能如期归还,债主要从借债人身上割下一磅肉。第

    二幕有个小包袱: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青年罗兰佐相恋,夏洛克阻挠,观众有悬念,但勇敢的少女逃出了父亲的牢

    笼,并带着珠宝匣子投向情哥哥的怀抱,观众的悬念暂消,油然而生浅笑。这一小包袱解了,另一小包袱又结。安东尼

    奥的好友巴萨尼奥向美丽聪慧的鲍西娅求婚,他处于要向人

    借钱的境地,竞争对手有摩洛哥亲王和阿拉贡亲王,他能否

    成功?观众的悬念又生,但他很幸运,他不选闪闪发光的金

    匣子,鲍西娅却选中了诚实的他,悬念暂消,观众为他高兴

    而笑。第三幕,消息传来,安东尼奥的商船在海上沉没,他

    将无法如期归还向夏洛克借的债,面临割肉还债的危险,观

    众的紧张心理又生。但鲍西娅与巴萨尼奥完满成亲,观众关

    于有情人能否成眷属的悬念得解。第四幕,戏剧冲突发展到

    高潮,法庭上夏洛克坚持按约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按照威尼斯的法治精神,也应如约执行。巴萨尼奥为友人的

    命运担心,观众也为好人遭厄运而紧张。这时,鲍西娅乔装

    为法学博士出庭,似乎给观众带来希望,但她首先宣称按法

    律应如约处罚债务人,观众的悬念复加。坏人夏洛克则得意

    忘形,正要动刀去割肉时,法学博士突然宣布:只许割下一

    磅肉,不能差毫厘;只许割肉,不能流血,否则债权人将受

    到法律的严惩。这是情势的突然 “ 逆转”,观众也 “ 顿悟”

    鲍西娅的超凡智慧,于是大包袱解了,大悬念顿消,大紧张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79

    顿弛,大笑声顿发。但高潮过后,还没有马上结局,巴萨尼

    奥为感激高明的法学博士,将珍贵的定情戒指作为答谢礼物

    送给博士,他曾经信誓旦旦地说过要让这戒指永不离手、水

    不丢失。这时新的悬念又起,艺术家结起一个小包袱,但观

    众的心里并不紧张,因为观众知道这 “ 博士”其实就是鲍西

    娅,只不过巴萨尼奥自己未知,蒙在鼓里,观众略为担忧的

    是他回到家里不知如何向妻子解释。直到第五幕,小包袱抖

    开了,观众才在一片笑声中放下了一切悬念。通过这个实例

    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各种各样笑料的大小、性质各不相

    同,笑的心理反应过程不可能只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但是,从各种各样的模式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笑

    的心理反应的特性来的。这些特性是什么呢?

    其一,产生愉悦感。一方面,这愉悦感应和着生命本能

    中的求乐本能,成了笑的驱动力;另一方面笑反过来又加强

    了这种愉悦感。有论者曾经发问:究竟是愉悦引起笑呢?还

    是笑引起愉悦?我们的答案是:它们互为因果,愉悦既可以

    是笑的原因,也同时必然是笑的结果。中国的俗语说: “ 笑

    上眉梢,喜在心头。”反过来说也通,不觉其荒谬: “ 喜在心

    头,笑上眉梢。”可见,笑是一种情绪电波在大脑和表情器

    之间的往复回环反应,笑的声音和动作都显现出颤动性,直

    至能量消耗后衰减。这里的 “ 电波”和 “ 能量”都是设喻的

    词儿,不过生物学家已经证实了生物电波的存在,至于能否

    分析出一种 “ 情绪电波”来呢?那就留待生物学家去继续研

    究吧,我们不便夺美。

    笑既然是一种运动,也肯定要消耗能量,至于驱使笑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80

    能量是否可以叫做 “ 笑能”?那也不是我们的标新立异,已

    经有人为了解释问题,悄悄用上这个概念了。

    现在回到笑的愉悦感问题上来。尽管几乎所有的笑论家

    都肯定笑产生愉悦感,但表述各有差异,例如霍布斯认为是

    “ 优越感”,既然笑者由于 “ 突然的荣耀”而感到自我 “ 优

    越”于被笑的对象,那他的心情还不愉悦吗?

    又有学者强调笑产生的是 “ 生命感”,认为 “ 笑是生命

    力满足的体现”。既然生命的本能需求得到了满足,那还不

    愉悦吗?所以 “ 生命感”其实也是愉悦感。

    又有学者强调笑产生的是 “ 道德感”,这其实只适用于

    解释讽刺喜剧之类的笑料,这些喜剧嘲讽违反社会道德准则

    的丑恶人物,这些人物引起观众的初始感觉可能是憎恶,因

    为喜剧家在剧中通过嘲讽,否定、批判了这种丑恶,体现了

    作家道德方面的审美理想,这审美理想的美感得到观众的赞

    许认同,所以所谓道德感实际最终还是转化为愉悦感。

    又有学者强调笑引起的是 “ 理智感”,其实这主要适用

    解释机智型的笑料。这类笑料确能唤起受众清醒的理智,或

    使人得到启迪,增添智慧,满足了人的求知本能。智慧的增

    添、求知欲的满足难道还不值得人们喜悦快慰吗?所以,理

    智感必然转化为愉悦感。

    又有学者强调笑所引起的是 “ 松弛感”,松弛之前必有

    紧张,紧张显然是不惬意的、不合目的性的,那么紧张之后

    的松弛不正是惬意的、合目的性的愉悦了吗?

    还有什么 “ 胜利感” “ 安全感”等等的说法,不必一一

    枚举了,它们的合逻辑的转化,归根到底也是愉悦感。至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81

    “ 搔痒”等导致的生理上的笑,学者认为这类笑引起的是

    “ 快感”。 “ 快”者 “ 快乐”也,不需什么转化,它直接就属

    于愉悦感的范畴。所以, “ 笑的心理反应的第一个特性是产

    生愉悦感”这个结论,是有充分理据的。

    其二,产生愉悦感的前提是有 “ 出乎意外”的心理震

    动。不是任何的愉悦都必须形之于笑,吃饱 ( 食欲得到满

    足)、弄懂了一个思索多时的抽象科学概念 ( 求知欲得到满

    足)等等,心里都有愉悦,但未必以笑来表达。只有 “ 出乎

    意外”地获得某种满足,笑才会发生。

    其三,产生愉悦感的必要条件是所感的对象具有新奇

    性。如果对象没有新奇性,就不会使主体觉得出乎意外。所

    以这个特性是从上一个特性中合符逻辑地推出来的,不必多

    作解释。

    其四,产生愉悦感的又一个必要条件是对客体的事理有

    所感悟或顿悟。一个思想麻木、感觉迟钝的人很难笑起来,因为他无从发现事物的新奇性,更无法理解新奇性所含的奥

    秘。一般来说,由感悟所致的笑引起的愉悦感较柔弱,品质

    一般;由顿悟所致的笑引起的愉悦感较强烈,品质较好,特

    别有研究价值。

    其五,笑的心理反应具有快速性,快长也快消。因为刺

    激信号的传入是多渠道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分先后,一起同时走攒聚性的神经通道集中于大脑,大脑发出的笑的

    指令信号也由多渠道发散性地一起传出,同时促使外在的表

    情肌和心、肺、声带、横膈膜、内分泌腺等内脏器官动作起

    来,信号如果确是生物电波所载,那么电波的速度与电流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82

    速度一致,每秒钟3 0 万公里。可想而知,那信号传得多么

    快!如果是顿悟所致的笑,其反应更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如

    果是油然而生的微笑,那恐怕是主体的感悟有个短短的线性

    发展过程,信号有个短短的增强过程,但无论如何,与愁

    苦、忧郁等情感比较,笑的反应速度都是快得多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83

    开心致笑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85

    在考察了古今中外大量的笑论和笑的生理、心理研究成

    果之后,我们应该对笑的本质特性比较有发言权了。笑是没

    有公式可准确计算的,但笑和世界万事万物一样,是有规律

    可寻的。笑的前提是开心,所以我们把笑的规律称为 “ 开心

    致笑律”。怎样才能令人开心?这就大有学问了。

    为了使在探究此学问的过程中思维清晰,我们将频繁地

    使用几个概念。

    其一是 “ 致笑客体”。它是笑的对象,即引起笑的客观

    事物,它可以是人或事物的状貌、情境、场面、过程、举

    动、神态、行为、性格、心理活动,等等。凡是客体的这些

    方面具有可笑性,我们便称之为 “ 致笑客体”,有时简称

    “ 客体” 或 “ 笑料” 。

    其二是 “ 发笑主体”。它是发出笑这种表情的人。有些

    文艺作品中出现动植物或非生物也在笑,这是把它们拟人化

    了的结果,如 “ 太阳公公笑呵呵地对月亮婆婆说”之类,凡

    有正常理智的成年人都不会把它们当真。精神病患者也会傻

    笑,歇斯底里地笑,这种笑是在意志失控的情况下发生的,对我们来说没有研究价值,所以我们的探究把这种人排除在

    外,把能发出正常的笑的人称为 “ 发笑主体”,有时简称 “ 主

    体” “ 发笑者”或 “ 受众” ( 笑料的接受者、喜剧性文艺的欣

    赏者) 。

    其三是 “ 调笑主体”。他也只能是正常的人,即把笑料

    抖给发笑主体的人,或对发笑主体做 “ 秀”的人。如果他身

    兼两职,他本身装扮出来的行为举止是可笑的,他把这笑料

    化为自身的做秀 ( 表演),那么对于受众来说,他就变成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86

    笑客体了。但像说书人、笑话的创作者、喜剧作家等,当他

    在运用技巧制造笑料时,自己不参与到致笑的客观情境中

    去,他明显是个调笑主体,即搞笑者,或调笑师、幽默家

    等。

    其四是 “ 酿笑氛围”。它是笑产生所必须具备的环境气

    氛,包括具体实际的客观情境和抽象的主观心理状态等,有

    时简称 “ 氛围” 。

    为了探索致笑的规律,我们先得弄清楚上述四个方面致

    笑因素的特性。

    一、致笑 客体的特性

    一尊泥巴塑像,哪怕它塑得很像人,但它处于静态的时

    候,不会引起笑,但当我们把它推倒,它竟会自动地反弹立

    起,并且屡试不爽,这就有点可笑了。它是无生命的东西,怎么会成了 “ 不倒翁”?其中必含奥妙,所以能引起笑。凡

    是能称得上 “ 致笑客体”的,都必须具备可笑性。 “ 可笑性”

    是个笼统的模糊概念,具体包括哪些主要的特性呢?

    1 .奇丑滑稽性

    这里所说的 “ 丑”,范围是很宽广的,包括表面的丑,内里的丑;相貌的丑,心灵的丑;现象的丑,本质的丑;行

    为的丑,精神的丑;品质的丑,性格的丑,等等。一般的丑

    未必引人发笑,自然状态的丑亦然,有些人生理上有缺陷,样子显得丑,这是身不由己的、父母生就的,不值得笑;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87

    果他心地善良,不单不惹人笑,而且惹人同情。例如 《 巴黎

    圣母院》中的那个敲钟人,他的动作、神态虽然间有可笑,但对他整个人,有德性的主体是不会讥笑的。好笑的东西必

    定有些奇特,就丑而言,必是奇怪的丑,丑得超离常态,显

    得滑稽,它才会拨动人们的笑机,引起笑的反应。所谓奇特

    的丑,到底是些什么东西呢?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来说,就是 “ 丑而自炫为美”;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 “ 内容与

    形式”的矛盾, “ 本质与现象”的矛盾, “ 目的与手段”的矛

    盾,事物在这些矛盾中作了 “ 自否定”;用其他一些学者的

    话来说,就是客体的行为、思想等的 “ 不协调” “ 不一致”

    “ 倒错”,等等,所有这些丑都显得荒谬悖理,显得滑稽可

    笑。例如,莫里哀名剧 《 伪君子》中的主角答刁夫,他其实

    心灵非常肮脏,是个色魔和贪财狂,却要装作圣洁虔诚的宗

    教信徒,开口 “ 上帝”、闭口 “ 慈悲”,这就是丑而自炫为美

    的典型。阿Q 躺在土谷祠里想他头上的疮疤怎么光亮可爱,同样显得滑稽可笑。塞万提斯名著 《 堂· 吉诃德》中的吉

    诃德先生动机不可谓不纯,目的不可谓不高尚,但他的行为

    却是荒 当 唐的,把风车当做恶魔去斗,把抱走路过的贵妇人

    做 “ 英雄救美”的计划去实施,怎不令人喷饭?这是典型的

    目的与手段、动机与行为的矛盾、不一致、不协调或倒错

    世 有人认为事物的矛盾性就是可笑性。其实不尽然, 问

    万事万物无不包含矛盾,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因,矛盾

    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那么人会无时不笑、无处不笑吗?显

    然不会。矛盾要成为可笑的,必须具备两个起码的条件:其

    一,它 常 显得特别,是超常态的矛盾;其二,它突然暴露,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88

    态下很多矛盾是被掩盖着的、不暴露的,当它的超常态突然

    暴露时,才会显得可笑。例如, 《 韩非子》书上的那位卖矛

    卖盾者,他把自己的矛吹嘘得无坚不摧,这与实际是矛盾

    的,实际是任何利器都只能戳穿有限硬度的东西;他把自己

    的盾吹嘘得无锐不挡,这也与实际相矛盾,实际上坚硬的盾

    只能抵挡有限锐利的攻击物。但他把矛盾推至极端,使之超

    乎常理,并且把两种吹嘘同时放出,造成矛盾的突然暴露,这才显得滑稽可笑。

    有人认为 “ 不协调” “ 倒错”是客体致笑的普遍原因。

    这说法也非全对。事物的常态往往是协调的、不错乱的,但

    不协调、不一致、错乱的情况也经常出现,例如,夫妻俩对

    家庭开销原则的看法不一致,音乐上几个非和弦音的不协

    谐,小学生把先乘除后加减的无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倒过来

    弄错了,等等,都未必可笑。只有不协调得特别、超常,客

    体才会显得滑稽可笑。例如,那对夫妇如果是这样拗口:

    丈夫说: “ 开销应该慷慨大方。”妻子说: “ 不,应

    该开源节流。”丈夫说: “ 该出手时就出手。”妻子说:

    “ 该截留时就截留。 ” 丈夫说 “ :怪不得你给我的零花钱这

    么少。”妻子说: “ 当然啦,勤俭节约才是兴家之道。”

    丈夫说: “ 但进了成衣店和化妆品店就不一样了,一千多

    块钱的时装和香水你却舍得开销。”妻子说: “ 你难道不

    想自己的老婆打扮得漂亮些吗?那是照你的办,该出手

    时就出手。 ”

    这里的不一致、不协调就有点特别了, “ 对立在现实中落

    了空”,突然显出了一致性和协谐性,所以致笑。音乐上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89

    几个不和谐音,如果把它们组织到一个丑角人物的演唱上,使他显得油腔滑调,怪声怪气,才会是可笑的。

    有人认为,生命机体的 “ 僵化” “ 机械” “ 呆板”是致笑

    客体的本质特征。这说法也并不全面。不错,作为生命有机

    体的人,不论是思想、言语、动作、行为,都显出无限的丰

    富性、多样性、灵活性、应变性、不可严格重复性。如果一

    个活生生的人,其神情、动作显得机械、刻板,其思维方法

    显得僵化、呆滞,或者心不在焉,心猿意马;或者老是碰钉

    子,老是倒霉,意志受辱;或者像个吊线木偶似的,老是受

    人摆布去行事,等等,致使其行为不断地机械重复,那往往

    是可笑的。但也不一定,我们坐在秋千荡板上的动作就相当

    严格地不断重复,显得很机械,但不会被笑,反而自己却感

    到乐滋滋的。现代化工厂车间中工人的动作也很机械、单

    调,一般也不引人发笑,只有机械得特别,僵化得出奇,达

    到超常的地步,才会可笑。就像卓别林在 《 摩登时代》中扮

    演的那个工人那样,从生产线上下来,还重复着生产线上的

    动作,把人家的鼻子当做螺丝来拧,把姑娘裙子上的纽扣当

    做螺丝来拧,那才引起哄堂大笑,因为他的动作机械得 “ 出

    类拔萃” 。

    有人把致笑客体的奇丑滑稽特性,理解为缺点和坏,并

    指出这缺点必须是小的,微不足道的,坏也只是比较地坏;

    如果缺点太大、太严重,坏得太厉害,变成奸恶,那就只会

    诱发厌恶感、憎恶感、不安全感,笑就不会产生。这种观点

    也要修正。不错,缺点和坏,往往是致笑客体的特征,但关

    键不在缺点和坏本身,也不在乎缺陷的大小与坏的程度,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90

    好些缺点和坏并不构成致笑客体。例如,小农经济中的农

    民,一般都比较狭隘自私,通常并不可笑;小偷的思想行为

    是坏的,通常也不会致笑。相反,伪君子答刁夫可谓坏透

    了,吝啬鬼阿巴公的缺点严重极了,但他们都是典型的招人

    笑倒的笑柄。 《 钦差大臣》中的市长, 《 堂· 吉诃德》中的吉

    诃德先生, 《 阿Q 正传》中的阿Q 等等,也不例外,他们的

    缺点都不能视为微不足道的。

    缺点和坏是否致笑的关键,恐怕还是在于它是否特别,是否超常。它的奇特性、超常性往往表现在:

    其一,当事人对这缺点和坏的不自觉,或蒙在鼓里,或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继续执迷不悟,一意孤行。阿Q 精神

    持有者总觉得 “ 脓疮烂癞斑斑可爱,红肿之处艳若桃花”;

    莎士比亚笔下的福斯塔夫对于自己的好色缺点和倒霉厄运毫

    不介意,总是乐呵呵的。

    其二,即使当事人知觉了自己的缺点和坏,但他不思悔

    改,却要巧加掩饰,像 《 钦差大臣》中的市长那样,明知自

    己治下的城市民生糟透,肮脏混乱不堪,但为了迎接上头来

    的 “ 钦差大臣”的光临视察,竟动员全市的各个部门都全力

    投入造假、装门面的运动,让慈善医院的病人吃得好好的,卫生搞得洁净净的,等等,好个 “ 马屎外面光”,颇为滑稽;

    又为了避免泄露自己的为政劣迹和讨好那 “ 钦差大臣”,竟

    叫大臣搬到自己家里去住,异想天开地让自己的女儿去攀上

    乘龙快婿,甚至发现那 “ 大臣”与自己的老婆调情也毫不在

    乎。这是超级的坏和伪善,特别得很,所以致笑。

    对于奇丑滑稽性的致笑客体,学者们作了很多分类和归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91

    纳,了解这些丑类的品种,对我们识别什么是致笑客体很有

    好处。

    (1 ) 愚昧迷信类。

    如 《 西门豹治邺》中的巫婆、 《 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

    葛等,便是这类人物的典型。

    (2 ) 糊涂昏聩类。

    如 “ 削足适履”典故中的郑人、童话 《 皇帝的新衣》中

    的皇帝等,便是这类糊涂虫的典型。

    (3 ) 慵懒痴呆类。

    如俄国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6791KB,3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