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3年第13期
编号:13158554
近2000年来气候变化对道地药材产区变迁的影响(3)
http://www.100md.com 2013年7月1日 《中国中药杂志》 2013年第13期
     宋《开宝本草》[18](约974年):“今江南俱有枳、橘,江北有枳无橘。”宋《本草图经》[18](1061年)对枳的原植物有详细的描述:“今京西、江湖州郡皆有之,以商州者为佳。如橘而小,高亦五、七尺。叶如棖,多刺。春生白花,至秋成实……今医家多用皮厚而小者为枳实,完大者为壳,皆以翻肚如盆口唇状、须陈久者为胜。”《本草图经》还附汝州(今河南临汝,北纬34.2°左右)枳壳、成州(今甘肃成县,北纬33.8°左右)枳实图。“翻肚如盆口唇状”,记载枳壳药材的特征与今酸橙C. aurantium特点一致。

    宋代气候变冷,对长江流域的柑橘种植有较大的影响。如政和五年(1111年)太湖寒流使当地“凡橘皆死”。说明1111年以前,太湖流域还有柑橘种植。这与《本草图经》(1061)年记载“江湖州郡皆有之”相符。

    2.3.2 明清枳壳以江西为道地 经历了宋代寒冷期后,经历短暂的温暖期(1200—1300年),我国又进入了长达600年左右的明清小冰期。元朝洞庭湖流域的柑橘都受到冻害的严重影响,如陆友仁《研北杂志》卷上:“天礼二年(公元1329年)冬 ......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5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