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2年第2期
编号:12743930
小年祭灶,新年来到(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5日 百科知识 2012年第2期
     “春节,中华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灯”。因为有了这个传统佳节,中国人多了一份情感的归属和年终的期盼。然而春节并非只是一天,而是由若干节点组成的时间范畴。在这个时间范畴中,小年、春节和元宵是3个重要的支撑点,也可以说它们是构成传统春节的三部曲。如今,春节和元宵仍备受大众和媒体的关注,然而小年却呈现出被渐渐遗忘的趋势,很多传统的小年习俗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古时候的春节从小年开始,过了小年,春节的序幕才正式被拉开。小年之后,人们开始备办年货,外出的家人回家团聚。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重要起点,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家家户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灶仪式,以示辞旧迎新。

    专管人间灶事的神仙——灶王爷

    在我们的民俗生活中,灶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的日常饮食都与灶密切相关,那么如此重要的物品必然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传统社会中,灶王爷是民间信奉最广泛的神祗之一,人们相信有一位专管人间灶事的神仙在管理家家户户的灶事。为了表示对灶王爷的尊崇,人们要在小年的这一天来祭祀这位“神”。
, http://www.100md.com
    灶王爷也被称为“灶神”、“灶君”、“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灶王菩萨”等,在很早以前的历史文献里就有关于灶王爷的多种记载,其中一种说法认为灶王爷本身就是一位神祗。《礼记·礼器》中孔颖达的注疏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此处认为火神祝融是灶王爷。另外,在《礼记·礼器》还记载“奥者,老妇之祭也”。郑玄注说“老妇,先炊者也”。孔颖达疏日“爨者,老妇之祭也。·…一此祭先炊,非祭火神”。这里指出灶王爷并不是火神,而是一位精于烹饪的女神先炊。另外,还有文献记载认为灶王爷是由普通人死后变化而成的。在唐代段成式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记载灶王爷姓张名单,又名隗,字子郭,状如美女。其妻小字卿忌,生有六女,都取名察洽。传说张单家境富裕,但薄情寡性,是一个负情浪子。他曾娶了贤淑女子丁香为妻,后来又抛弃了丁香,续娶美貌女子李氏为妻。李氏虽然貌美,但是好吃懒做,不久就把张家财产挥霍一空,改嫁他人。张单家境败落后又不幸遭遇火灾,致使双目失明,最后沦为乞丐。一天,他乞讨到一户人家门前,主人给了他一碗热汤饭。张单听出是前妻丁香的声音,羞愧难当,一下撞死在灶前,后来被姜太公封为“灶王”。就如民间流传的俗语所说:“灶王爷本姓张,摇摇摆摆下了乡。白天吃的油盐饭,晚上喝的烂面汤。”
, 百拇医药
    灶王爷和民俗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传统社会里,家家户户的灶台上都会供奉灶王爷。民间供奉灶王爷的形式有多种,根据供奉时间长短,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常年供奉的“金灶”,此又分为双座的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单座的灶王爷。其中,双座的灶王爷和灶王奶奶非常类似于民俗生活中的老夫妻,他们一起端坐在正中,也共同掌管着灶事。“金灶”的做工、质地通常较好,有时还被供奉在制作精美的灶王龛里,终年摆放在灶台上方,接受香火。第二类是专为祭灶而临时到香烛铺购置的“纸灶”,“纸灶”也有双座和单座的区分。这类“纸灶”在祭灶之后即被焚化。

    民间的祭灶仪式

    祭灶,又称为“送灶”、“辞灶”等,是年终的“岁祭”。按照古代祭祀礼制规定,天子七祀,祀司命、中雷、国门、国行、泰厉、户、灶;诸侯五祀,祀司命、中雷、国门、国行、公厉;大夫三祀,族厉、门、行;适士二祀,门、行;庶人一祀,户或灶。其中,灶是传统的祭祀对象之一。《礼记·月令》云:“祀灶之礼,设主于灶径。”唐代罗隐的送灶诗云:“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可见祭灶的习俗由来已久。尤其在传统社会,无论是皇家官府还是普通人家,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灶仪式。例如清代宫廷每年腊月二十三日要备黄羊于大灶前祭灶神。祭灶前设供案,安神牌,备香烛,且皇帝和皇后都要亲诣坛前拈香礼拜,直到送神望燎。这天晚上,所有的亲王、郡王、贝勒等朝廷大员也要在家祭灶。
, http://www.100md.com
    由于民俗风情不同,各地祭灶的时间也略有差异,以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为多,也有一些地方是腊月二十五日。一些地方也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意思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普通百姓家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北京岁华记》记载老北京二十三日“祀灶”,广东番禺也是二十三日“小除”;广西新宁二十四日,夜备香烛送灶神,俗谓之“小年”;福建龙泉腊月二十五日薄暮“祀灶”。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之后一直留在家中,以监察这家人在一年中的所作所为。到了祭灶这一天,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切。玉皇大帝则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新一年的运数告诉灶王爷。因此,对于百姓家庭来说,灶王爷不仅掌管日常饮食,还掌握着家家户户的祸福祥异,因此祭灶仪式丝毫不能马虎。

    祭灶仪式,无论贫富人家都会举行,但供品种类不限,可量力置备。比较富裕的人家会用糖瓜、糖饼、糕点等,甚至会用黄羊作为供品,有时还给灶王爷骑的宝马也供上些上等草料;《日下旧闻考》记载旧时北京以糖剂饼、黍糕、枣、栗、胡桃、炒豆祀灶君,以槽草秣灶君马。有时人们为了表示对灶王爷的敬重,还给灶王爷糊了八抬大轿、金案宝马送他上天。在祭灶的供品中,黄羊是传统的大祭祭品。鲁迅在《庚子送灶即事》诗中提到:“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其中的黄羊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便杀黄羊来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以求好运的风俗就流传了下来。相反,如果家境贫寒,无力置办贵重供品,至少也要放一个烛台、一个香炉和一碗凉水,并用秫荠杆儿扎成马的形状来送灶。就如俗语所说:“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柱香,今年小子混得穷,明年再吃关东糖。”无论祭品丰俭,人们在祭灶仪式中都以诚敬之心恭送灶王爷上天,目的是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种祭灶仪式实际上表达着人们对于新的—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

    祭灶仪式多在黄昏时分举行。在有些地方,祭灶由男性主持,女性不参加祭灶仪式,俗话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日下旧闻考》记载京师祀灶仍沿旧俗,禁妇女主祭h到了祭灶时间,一家人先将灶台附近打扫干净,然后在灶王爷神像两侧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然后在灶前摆上桌子,供上黄羊、糖瓜、糖饼等准备好的祭品。祭灶用糖,目的是让灶王爷甜甜嘴。有的地方还要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嘴巴甜甜,好话多说,坏话别说。”唐末《辇下岁时记》中记载唐朝时人们就“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其目的也是使灶王, 百拇医药(邵凤丽)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