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与保健》 > 201411
编号:13658412
药物溶栓及机械方法开通血管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1月1日 《医药与保健》 201411
     【摘 要】 目的 探讨药物溶栓和机械取栓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45例)和机械治疗组(45例)。药物治疗组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方法,机械治疗组采用机械取栓方法。根据Barthel评分标准判定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并采取心肌梗死溶栓分级标准(TIMI)来判定血管再通率。结果 药物溶栓治疗有效率为95.6%,血管再通率为73.3%;机械溶栓治疗有效率为97.8%,血管再通率为100.0%。结论 两种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相当,但各有其局限性,应根据个体差异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最大程度减轻患者致残率(致死率)。

    【关键词】 药物溶栓;机械方法;急性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 R972+.6 【文献标识码】 A

    急性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属于神经内科中危急病症,发病率高,是目前第一致残病因[1]。超早期溶栓治疗意义重大,主要包括动脉溶栓、静脉溶栓等。近年来,机械方法开通血管取栓在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中受到专家和学者一致推崇。为进一步探讨两种方法临床效果,本文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6例,女34例,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为63.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相干诊断和治疗标准[2]。药物治疗组男32例,女13例,机械治疗组男24例,女2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因、病情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a)初次患病者,且发病时间<10h;(b)经CT等相关检查排除脑出血者;(c)年龄≤80岁,经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d)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者,糖尿病、高血压及妊娠者;(d)由于血流动力学引发脑梗死者。

    1.3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组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方法,将0.6mg/kg浓度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推注10%,剩余90%药液在1h 内推注完毕;相关检查若显示有血管闭塞状况,则将静脉溶栓改为动脉接触性溶栓治疗;依托X线,将微导管超选择送到患者闭塞动脉栓近端,观察血管闭塞位置和程度,后将r—tPA融入20ml生理盐水中,在半小时内推注完毕。注意r—tPA使用量要适宜,通常为5-10mg;动脉溶栓治疗15min后,复查血管造影情况。若仍有血栓,则追加10mgr—tPA。若仍不通,则不再追加药物;溶栓治疗后取出导管,并用绷带包扎好。治疗第2d后行脑部CT,若并无出现颅内出血,则给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300mg/d,服药10d后将剂量减少到75mg/d。
, 百拇医药
    机械治疗组采用机械取栓方法,具体操作为:局部麻醉后应用最新Sedingger技术,对患者右侧动脉进行穿刺,置入6F动脉鞘,导入3000U,后将6F Guiding经导丝头端送到患者病变位置血管中,进而清晰显示患者动脉狭窄位置和程度;将取栓仪器送到血栓位置,作相关处理后撤出支架、造影以及Rebar,并检查取出血栓;抽取30-50ml Guiding内血液,避免脱出血栓倒流回患者脑部动脉中。造影出图后,将动脉鞘拔出,并作止血和包扎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到SPSS18.0统计软件中,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检验标准为α=0.05,当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药物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机械治疗组为97.8%,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详见表1。
, 百拇医药
    2.2 血管再通率比较 药物治疗组45例患者中有33例患者达到TIMIⅠ、Ⅱ级,机械治疗组所有患者均达到TIMIⅠ、Ⅱ级,即说明两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3.3%和10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详见表2。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病快、致死率(致残率)高,老年人是其多发人群[3]。血栓会将患者血管堵塞,造成血流不通,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耳聋、半身不遂等。及时溶栓、取栓、恢复血管畅通,使其能够正常为患者供血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目的[4]。目前,临床常见溶栓方法包括药物溶栓和机械取栓。药物溶栓又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及两者联合溶栓。其操作简单、快捷方便、创伤较小,是治疗急性脑梗死重要溶栓方法。但药物溶栓在血管再通上有其自身局限性,为此医学治疗领域开始尝试应用血管开通技术(机械取栓),在实践中取得良好进展,并将原有溶栓概念延伸至血管再通治疗领域中[5]。

, 百拇医药     本文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药物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机械治疗组总有效为97.8%,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组4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3.3%,而机械治疗组为10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相当,但各有其局限性。笔者认为,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选择适合治疗方法,最大程度减轻患者致残率,为患者预后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贺茂林,陈清棠.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及病理生理[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5(8):69-70.

    [2] 范玉华,黄如训.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及其处理[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13,8(9):56-57.

    [3] 赖春梅,鲁国建,金国兴.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脑血管杂志,2012,9(4):102-103.

    [4] 陈宁,何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前血压管理现状分析[J].华西医学,2013,10(1):81-82.

    [5] Graham GD.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Clinical ractice: A Meta-Analysis of Safety Data[J].Stroke,2013,6(10):13-15., http://www.100md.com(郑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