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保健指南》 > 2011年第6期
编号:12090372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芒种\夏至)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养生保健指南》 2011年第6期
     芒种谨防梅雨伤

    (公历6月5-7日)

    螳螂生 鵙始鸣 反舌无声

    [宜]午睡、勤消毒,注意卫生

    [忌]物品发霉,疾病传染

    芒种的“芒”指麦类等有芒作物;“种”,则指谷黍作物的播种。这一时节,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收割,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到了播种的时候。如果过了这个时节再播种,作物的成活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农谚中有“芒种忙忙种,一过白白种”的说法,所以芒种又有“忙种”的意思。

    芒种前后,由于此时雨量增加,空气中湿度加大,各种物品容易发霉,因此这一时节又被称为“霉雨”季节。因此时正值梅子成熟之际,因此“霉雨”又被称为“梅雨”。同时,蚊蝇也开始大量孳生,各种疾病也更容易传染,因此五月又有“百毒之月”之称。由于端午节也在这个节气之内,端午前后,人们在门楣上悬挂菖蒲,为了就是避邪驱毒,以保平安。

    在我国江西流传着一句谚语:“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说出了这个时节人的特点——懒散。因此,芒种时期要注意多做运动,以利于气血的运行。另外中午最好休息一会儿,以利于体力的恢复。

    饮食方面,应坚持减酸增苦的原则。

    黄梅时节家家雨,不妨借用五枝汤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客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宋代诗人赵诗秀的一首《约客》,把夏夜清悠寂寥的“闲散人”刻画地入木三分。每当读到这首小诗时,那恬淡的心境总让我忍不住默然微笑。

    《约客》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在“梅子时节”,这一时节一般是从六月上旬到中旬“入霉”,七月上旬到中旬“出霉”。出霉后也就标志着盛夏的开始。有的说法认为“梅雨时节”是从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不管哪种说法,梅雨一般都在芒种节前后。

    我国南方曾流行着一句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无日头”就是不见日光的意思。这一时期天气阴雨连绵,有时一下就是一星期。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有些年份就会出现“空梅”。所谓“空梅”,就是在这一时节本该下雨时却不下雨,结果造成旱灾。但这种情况是很少的。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道:“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梅雨时节,由于阴雨连绵,湿度很大,衣物、书籍等也都生出了霉菌。人体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南方多雨极易引起脾湿,脾主肌肉,四肢也会困倦无力,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健脾祛湿。由于这个时候极易出汗,为了防止湿邪入侵,被汗水阴湿的衣物一定要及时更换,并经常冲澡。冲澡可使皮肤毛孔舒张,有利于“阳热”的发泄。但中国有句老话叫“汗出见湿,乃生痤疮”,因此出汗时不能立即洗澡。还有人在大汗淋漓时喜欢用冷水冲澡,这样会使寒邪趁机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黄帝内经》认为,养生就要“顺四时,适寒暑”,我们的养生方法也应根据芒种所特有的气候特点而制定,首先就得做到凉血祛湿。

    祛湿大家已经很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做到凉血呢?因为此时气温高,地气热。大家可能有种感觉,就是夏天连大地都“蒸得慌”,这就是地气热的一种表现。人的脚是踩在大地上的,就像植物的根扎入泥土中一样,因此与大地是同气相求,这样就会出现血热。所以这一时节,我们得吃一些凉性的食物。中医认为瓜类大多属于冷凉性的食物,如黄瓜、丝瓜、南瓜、西瓜等既能清暑又能祛湿,还可解毒凉血,比较适合这个节气食用。

    除了饮食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药浴。许多人可能对这种保健方法有些陌生,其实药浴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早从周朝开始,就已经流行香汤浴了。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曾在诗中写道“浴兰汤兮沐芳华”,来表明自己的品行节操。这里的浴兰汤指的就是今天的药浴了。到宋明年间,这种药浴方法传入民间,于是出现了专供人洗芳香浴的“香水行”。药浴不仅可以祛病,每次洗完之后还会令肌肤生香,精神振奋,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追捧。

    药浴与我们现在的桑拿、温泉浴不同,它是根据人体疾病加入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的。因为皮肤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它有分泌、吸收、排泄的功能。药浴法就是通过温水的浸泡使药物通过皮肤直接被身体吸收,从而达到祛病健身的效果。

    药浴的形式比较多,全身洗浴称为“药水澡”,局部洗浴有“烫洗”、“熏洗”、“足浴”等。这里给大家介绍的“五枝汤”是全身浴,也就是“药水澡”。取槐枝、桃枝、柳枝、桑枝各一把,麻叶250克。将上述药物用纱布包好,然后加10倍于药物的清水浸泡半小时,以使药物充分溶解。然后再将以上混合液倒入锅中煎,煎煮时间大概在20分钟。之后将煎煮的药液倒入浴池的清水中,就可以洗浴了。

    《滇南本草》认为,槐枝可“洗皮肤疥癞,去皮肤瘙痒之风”。桃枝可以活血通络,并对风湿关节痛、腰痛有效。柳枝有祛风、利尿、消肿之功。桑枝则可以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本草备要》认为,桑枝得槐枝、柳枝、桃枝洗遍身痒。麻叶则有解痛、利尿作用。五种药材相互搭配,便可起到疏风气、驱瘴毒、滋血脉的效果。每周洗上两次五枝浴,对身心健康是极为有利的。

    我们在称赞名医时往往会用到“药到病除”这个词。其实有时药不到,病亦除。中医博大精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无形财产,只有懂得挖掘之人,才能从中得到无穷的宝藏吧!

    中午眯一会儿,不怕“夏打盹”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一到夏天,人们总感觉头脑昏昏欲睡,一点精神都没有。我们前面说过,芒种时我国南方进入“梅雨”,北方的降水量也开始多起来。湿邪弥漫,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脾又主肌肉,脾被湿邪所困,四肢就会倦怠,人也会感到浑身乏力,头脑不清楚。所以夏天经常感到困倦也就不足为怪了。

    “夏打盹”在医学上被称为“夏季倦怠症”。现代医学认为,夏季气温升高后,皮肤的血管和毛孔扩张,这样皮肤的血流量就会大增,供应大脑的血流量就会减少。大脑为了自保,就会降低兴奋性,人就易产生困倦。此外,由于新陈代谢的速度也会加快,对氧的消耗也大增。大脑在缺氧的环境下工作效率就会降低,从而使人体感到困乏疲倦。

    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累了要吃饭,困了自然就得休息。所以对于夏日经常感到困倦的人来说,中午小憩是个不错的办法。咱们中国人一般都有“午休”的习惯,中午“眯”上一会儿,就会感觉轻松许多,其实这与人体自身的规律是息息相关的。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观点,中午11点到下午13点为午时,此时气血流注心经,为人体“合阳”之时。午时属马,大家应该知道,农人在拉磨时一般用驴不用马,为什么这样呢?因为马的性子很烈,您若给它一鞭子,它会一直跑下去,一直跑到死为止。所以马是用来上战场的,因此才有了“马革裹尸”这个成语。而驴就不一样了,您只要哄着它,它就干活,它上不了战场但是拉得了磨,于是驴就被用来做家庭苦力了。

    有道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所以马是用来养的。若是战马都养不好,这仗肯定打不赢。那么如何养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睡觉了。

    国际睡眠专家锹曼特曾将午睡比喻为身体的“润滑剂”,生命的“加油站”。这是因为,夏天人体为了御暑,气血都跑到外面来了,大脑的供血量就会减少。再加上一个上午的紧张工作,身心需要充分的休息才能复苏。而中午适当的小憩便可使大脑得到休息,气血得到回流,从而迅速消除疲劳症状。因此可以说,午睡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但午睡也是有些讲究的。一般认为,午睡时间以少为宜,最少20分钟,最多也不宜超过1小时。如果睡得时间太长,就会影响晚上的睡眠,这样反而不好了。如果想使午睡达到最好的养生效果,需有两个条件,一为静,二为凉。“静”就是安静,开着电视听着音乐睡是不行的。周围汽车笛声嘈杂也不行。但是虫鸣、鸟鸣却不用避,因为这些均为大自然的声音。“凉”是指清凉,但并不是要您在睡觉时开着空调。实际上,睡觉开空调是养生的大忌,这样会使寒邪趁机侵入人体。这里的凉是自然的清凉,但注意不要吹过堂风,那样对身体也是极为不利的。还有就是,吃过饭后不要立即午睡,最好等吃下去的东西都消化了再休息。对于时间比较紧张的上班族来说,中午可以先睡一会儿,然后再吃饭,这样既可以休息好,又不至于影响到健康。, http://www.100md.com(王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