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08年第6期
编号:11644217
小睑裂综合征的基因定位和突变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1日 《中国美容医学》 2008年第6期
     小睑裂综合征又称睑裂狭小、倒转型内眦赘皮和上睑下垂综合征(blepharophimosis epicanthus in-versus and ptosis,BPES),1875年,Galeyowski首先报告本病,1912年,Komoto有详细描述。1981年,Bengin等将其正式命名为Komoto氏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与正常人相比,睑裂水平径及垂直径明显变小,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睑裂小、倒转型内眦赘皮、上睑下垂、内眦远距下睑外翻、鼻梁低平、上眶缘发育不良等一系列眼睑和颜面发育异常,部分患者还常伴有智力低下、生长障碍、心房或室间隔缺损及肌张力低下等表现。它分为两个亚型,I型女性患者因卵巢功能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导致不育,男性生育功能正常;Ⅱ型男女均可生育。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 000,近年来,研究者们采用基因连锁分析、定位克隆等方法对其致病基因的定位及突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对其综述如下。

    1BPES的基因定位

    1.1 3号染色体:早在1993年,Jewett等[1]研究发现BPES患者染色体3q22(3号染色体长臂2区2带)缺失,并推测位于3q22~q23区域的基因位点很可能控制眼睑发育。1995年,Warburg[2]等发现另外3例患BPES伴有智力低下的男孩同样存在染色体异常:1例为3p25缺失,另1例因为染色体的不平衡异位t(2;3)导致3q23缺失,第3例患者为7q34缺失。与3号染色体异常有关的两个男孩出现了相似的基因表型,而第3例患者同时伴有Smith-Lemli-Opitz综合征。这就进一步提示BPES基因与3q23区域有关。同年,Small等[3]对两个具有明显显性遗传的BPES家系3q区域的17个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连锁分析,证实RH0、ACPP和D3S1238的Lod值最大,为3.23,由此得出结论,与BPES有关的致病基因位于3q22。1998年,Costa等[4]对两个无亲缘关系的3岁和5岁的BPES并伴有其他畸形的男孩进行高分辨率染色体显带分析表明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70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