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2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203443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3)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1日 周慧芬 徐安妗 廖勇仙
第1页

    参见附件。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经过辨病辨证分析采用健脾化湿和润肠通便为主治疗肠易激综合症取得满意的疗效。中药方中茯苓健脾和胃,宁心安神,防风、升清止泻,柴胡益气升阳举陷,积壳破气消积消食,陈皮疏肝理气醒脾.白术、党参健脾益气,白芍、甘草合用缓急止痛。火麻仁、桃仁润燥滑肠通便,制首乌、制军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麦门冬、生地合用滋阴补肾、生津止渴,甜苁蓉补肾益精、润燥滑肠,川朴与枳壳、白术合用宽中理气,化湿开郁。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术所含挥发油能缓和胃肠蠕动,白芍对胃肠平滑肌的张力和运动亦有松弛和抑制作用,二药合用既可减轻腹泻,又能解痉止痛;仙鹤草、防风和白芍等药有控制肠道感染作用;陈皮所含挥发油对胃肠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增加消化液分泌、排除胃肠道积气、缓和肠管蠕动和解痉作用,并有抗菌和促进消化的作用[5]。综观全方,共奏疏肝健脾,疏通气机,健脾化湿,润肠通便之功效。

    本研究中在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中药组对腹痛、腹胀、大便急迫等反映内脏感觉异常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说明中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感觉的高敏感性,而肠易激综合征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表明内脏的高敏感性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及免疫炎症密切相关[6]。在生活质量方面,中药组对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精神健康(MH)等方面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中药对功能性疾病的调理优势。从而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IBS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增强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比单用西药治疗更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姚欣,杨云生,赵卡.罗马Ⅲ标准研究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特点及亚型[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5):563-566.

    [2]王红妹,李鲁,沈毅.中文版SF-36量表用于杭州市区居民生命质量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35:428-430.

    [3]胡品津,陈旻华. 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27.

    [4]李榕萍.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2010,3(7):52-53.

    [5]蔡茜虹,陈培琼.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2,18(8):898.

    [6]潘国宗. 神经机制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2,11(4):289.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7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