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养生》 > 2020年第1期
编号:13431024
如何解决血常规检验中误差问题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月1日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20年第1期
     血常规检查主要指的是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然后对其实施检验,对检验获得的数据予以分析,通过跟参考值进行对比来鉴别和诊断疾病,从而为临床上治疗各类疾病提供参考。当前临床上开展的血常规检查的内容主要包含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等。当前,血常规检验已经成为临床上诊断各类疾病的一类常见辅助检查手段,也是临床中最基础的检验项目,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临床开展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发现检验结果也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并且该误差可能是多种因素引起,这无疑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不利影响,那么究竟在临床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导致误差的因素有哪些呢?

    总结起来,血常规检验结果中的误差形成可能跟以下几个因素有关。首先是体检者方面的因素,具体而言即个别体检者在接受血常规检查之前,没有按照医务人员的叮嘱进行,例如:没有根据医务人员的告诫严格饮食、禁食、禁水,检验前参加剧烈运动或者服用对检查结果有影响的药物等等,女性体检者在接受检验前如果内分泌失调也会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体检者在接受血常规检验之前心理状态波动较大时,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检验结果。其次,血液标本采集的时间不科学,对人体而言当处于不同的阶段时,机体各项机能也不尽相同,如果采集血液标本的时间不科学,将可能導致检验结果受到影响,出现偏差。然后,血液标本处置不当,该方面的原因包含血液标本的抗凝浓度未符合相关规定,从而对血液中的血小板计数产生不同的影响,保存血液样本的方法不当,没有严格根据相关规定保存血液样本,以至于血液标本在检验之前便发生改变,并且保存的温度也会对血液标本产生影响,最终导致检验结果出现了偏差,另外血液标本送检的时间过长同样也会影响到最终的检验结果。通常情况下,采集到的血液标本要求立即送至检验科,这主要是因为时间越长,血液标本的性质会改变,再加上未做好相应的保存措施,例如:未控制好保存的温度或者湿度等,均可能引起血液标本性质改变,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最后是检验人员的因素,这一方面的因素又包含的采血技术和检验技术。在采集患者血液标本过程中,常常需要多管采血,这样便容易导致注入样本的顺序错误,另外采血的速度过慢则会导致血液标本溶血或者样本凝固等情况。除此之外,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操作人员未严格按照检验仪器设备的说明书进行,操作不当,检查流程错误等均会导致最终的检测结果出现偏差。

    血常规结果能够为临床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而结果有误差将可能延误患者治疗,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误差问题。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对体检者的宣传教育。在接受血常规检验之前,需由专业的医务人员开展宣传教育,要根据体检者检查的内容提醒其是否需要空腹,检查前各项注意事项,注意保持愉悦的心情等等,从而降低体检者因素造成的检验结果误差。第二,加强血液标本的管理。重视血常规检验相关物品的管理,做好血液标本的登记等等。当采集到患者的血液标本后,争取尽快将其送检,在送检过程中,尽量保持试管处于平稳,在放置时动作宜轻柔,以免晃动,若血液标本需要冷藏时,需要将开展血清分离处理。第三,选择相应的试剂。在血常规检验中,除去检验设备箱配套的试剂,还有很多其他实际可供选择,为了避免试剂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医院在购买试剂和仪器配套试剂时应该选择国家相关部门检验合格的试剂。第四,规范检验人员操作。医院应该建立血液标本的管理制度,并重视检验人员的专业培训,检验人员自身要高度重视血常规检验,熟悉各种检验试剂的性能和原理,并严格根据相关规定和程序开展,从而避免因检验人员操作不当引起的检验结果误差。

    在血常规检验中,检验结果误差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为此必须深入分析导致检验结果误差的具体因素,然后再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血常规检验误差发生率,以便更好地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编辑:陌漓 yangsheng_moli@sina.com, 百拇医药(陈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