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下旬刊》 > 2013年第1期
编号:12352088
探讨药物引起血液病的临床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1日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3年第1期
     【中图分类号】R6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1-0073-01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的统计资料报道,药物引起的血液病约占全部药源性疾病的10 % ,其中以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之发病率最高。不同药物可通过不同机制致病,但一般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方面,前者与用药剂量无关,后者则与长期或大剂量用药有关。而且不同药物和不同患者的病情及病程表现亦不同。有的药物可致多种血液病。有些药物所致血液病常难逆转,病死率极高。所以,临床用药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致血液病的药物。必须应用时,要注意观察和检查血象。

    1. 药物引起血液病的机制

    1.1直接抑制骨髓造血细胞

    抑制骨髓造血细胞多与用药剂量有关,可表现为可逆性和不可逆性,由于药物的种类不同,作用于细胞的部位也不同,有的作用为大分子水平,如抗肿瘤药物中的烷化剂(环磷酰胺等) ,其中, - CH2 - 基和细胞的蛋白质、酶、氨基酸结合而抑制DNA 的合成;抗代谢药物的作用多为小分子水平,通过竞争性抑制作用阻碍DNA 的合成,影响嘌呤或嘧啶的形成,如甲氨蝶蛉是通过对二氢叶酸还原酶的竞争而抑制DNA的合成,阿糖胞苷则阻碍胞嘧啶核苷酸还原成脱氧胞嘧啶核苷酸,通过抑制核苷还原酶干扰核苷酸掺入DNA。有的抗生素,如氯霉素,通过抑制细胞线粒体膜上的细胞色素而造成细胞呼吸障碍,使DNA、RNA 合成受阻,对于敏感患者或有肝病的患者更为敏感,可因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抑制,而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如选择性抑制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而引起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粒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造血细胞可巨幼样变(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如使幼红细胞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可引起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百拇医药
    1.2 免疫机制

    免疫与机体的个体特异性有关,而与药物的剂量关系不大,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有3种类型:

    1.2.1 免疫复合物型:药物与血浆中的蛋白质载体结合形成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在补体的存在下使红细胞破裂而发生溶血,当红细胞溶解后,免疫复合物与之分离,再吸附于其它红细胞膜上,使溶血持续地进行。

    1.2.2 半抗原型(青霉素型) :青霉素的分解产物有很强的抗原性,能牢固地结合在红细胞膜上而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反应使红细胞溶解。

    1.2.3自身抗体型(甲基多巴型) :药物与红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相结合,使膜上的抗原决定簇起变化而产生自身抗体,或药物作用于抗体形成器官,使免疫细胞发生基因突变而产生抗自身红细胞的抗体,药物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也多由于免疫机制的病理改变所致,多属于“药物- 半抗原- 抗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或自身免疫型,其作用机理与溶血反应相同。药物使机体产生抗体为IgG,也为IgM、IgA 等,还有的药物对机体的变态反应是通过Ⅰ或Ⅲ型过敏反应的形式出现,如能引起过敏性紫癜(过敏性血管炎)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 百拇医药
    1.3 其他机制

    有些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等是通过抗吡哆醇而引起铁粒幼细胞性贫血;还有人认为,一些胶体或蛋白类物质可导致暂时性的周围血中白细胞减少,是由于白细胞在体内分布不平衡之故,称为假性白细胞减少,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等抑制血小板释放ADP 和胶原反应,潘生丁抑制血小板凝聚、粘附和血栓形成,低分子右旋糖酐干扰血小板物质的释放,有的药物使血小板中cAMP 增加,上述药物均可影响血小板的功能。肝泰作用于凝血的各个阶段,主要抑制凝血酶和血小板功能。

    2. 可引起血液病的药物

    2.1 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

    2.1.1 抗菌药物:氯霉素、林可霉素、酮康哇、链霉素、青霉素类、头抱菌素类、氟喳诺酮类(诺氟沙星有致急性再障而死亡的报道)和磺胺类。

, http://www.100md.com     2.1.2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保泰松、叫噪美辛、双氯芬酸和芬布芬。

    2.1.3 抗癫痫及抗精神病药: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三甲双酮、拉莫三嗦、氯氮平和氯丙嗓。

    2.1.4 抗癌药:环磷酞胺、氮芥、白消安、阿糖胞昔、长春新碱、长春碱、甲氨蝶吟和琉嗓吟。

    2.1.5 抗甲亢药:甲琉咪噢(他巴哇)、甲硫氧嚓咤和丙硫氧嗜吮。

    2.1.6 降血糖药:甲苯磺丁脉和氯磺丙脉。

    2.1.7 其他类:奎尼丁、甲基多巴、a -红细胞生成素、硫哇嗓吟、西咪替丁、乙酞哇胺和米帕林。铅丹(Pb3O4 )和轻粉(Hg2C12 )等含铅和汞的中药。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药物监护中心报告,257 例药源性再障中,60 % 发生于氯霉素、保泰松、经基保泰松、叫噪美辛、甲氧节咤(TMP )、磺胺异嗯哇(SMZ )、苯妥英钠、别嗓吟醇和氯磺丙脉。尤其目前国内临床应用颇多的复方磺胺甲嗯哇(复方新诺明)所致再障,国内外报道日趋增多,应引起注意。
, 百拇医药
    2.2 可致白细胞或粒细胞减少的药物

    2.2.1 抗菌药物:氯霉素、青霉素(大剂量)、链霉素、新生霉素、两性霉素B 、利福平、甲硝哇、头抱菌素和磺胺类。

    2.2.2 抗癌药:氮芥、环磷酞胺、白消安、甲氨蝶吟、阿糖胞昔、氟尿哦陡、长春新碱和琉嚓吟。

    2.2.3 抗疟药:米帕林、奎宁、扑疟喳琳、伯氨喳和乙胺嗜咙。

    3 发病情况

    3.1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药物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组综合征,是药物诱发血液病中最严重的类型,其病死率可达50%。据统计,可致再障的药物不下60种,其中,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甲氨蝶噙阿糖胞苷、有机砷、环磷酰胺、白消安、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消炎痛、硫唑嘌呤、甲磺丁脲、氯磺丙脲等是引发再障的常见药物。, 百拇医药(王秀梅)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