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7年第2期
编号:11530319
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中高敏性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其意义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24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7年第2期
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中高敏性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其意义
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中高敏性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其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应用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对其高敏性C-反应蛋白(hs-CRP)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血浆高敏性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分成三组:A组为阿司匹林+辛伐他汀组。56例。B组为辛伐他汀组,56例。C组为阿司匹林组,55例。观察治疗后7天及出院随访一年,血浆中高敏性C-反应蛋白(hs-CRP)变化及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7天血浆中高敏性C-反应蛋白(hs-CRP)均有下降。但A组(阿司匹林+辛伐他汀组)较B组(辛伐他汀组)及C组(阿司匹林组)下降幅度大(P均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Hs-CRP检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试剂盒购自美国BECKMAN公司产品。参考值0.3-8.1 mg/L,所有受试病人入院后第二天清晨6点钟左右抽空腹血作hs—Clip检测。接受治疗后7天再抽空腹血复查hs-CliP,并记录具体数值,出院后第1,3,6,9,12个月复查hs-Clip并记录阴性,阳性结果(hs—CRP>8.1mg/L为阳性,hs-CRP
, 百拇医药
    2结果

    2.1临床疗效观察由表2可见:三组间治疗前Hs-CRP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三组治疗7天后血浆高敏性C-反应蛋白(hs-CliP)浓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P均0.05)无显著性差异。

    由表4可见:出院后一年随访(A组、B组中途各1例失去联系)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复发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需再住院治疗A组明显低于B组和C组(P均0.05),但无显著差异。

    2.2不良反应A组: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3.6%(2/56),谷丙转氨酶轻度增高1.8%(1/55),肌酸激酶轻度增高3.6%(2/56),肌肉酸痛,肌乏力1.8%(1/55)。B组: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返酸)1.8%(1/56),谷丙转氨酶轻度增高5.4%(3/56)。C组: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1.8%(1/55)。三组间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百拇医药
    3讨论

    研究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主要病理机制是冠状动脉内的不稳定斑块破裂后继发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而炎症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急性炎症和斑块破裂更有关系。动物模型和人体研究均表明,当动脉硬化在纤维帽、外膜及斑块内均可发现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这些细胞产生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11-6)、肿瘤坏死因子(TNF-a)及血管细胞黏附因子(VCAM)等细胞因子介导炎症反应,导致斑块不稳定,斑块破裂,同时当冠脉局部出现炎症反应,一些主要的细胞因子如组织因子释放,可促血栓形成及血管收缩,从而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高敏性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它是反映机体炎症状态的一个敏感可靠指标。故已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在冠状动脉疾病的预测和评价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近年来国内有报道[2]辛伐他汀40mg/d治疗三天后血浆hs-CRP明显下降,并表明ACS患者可能在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早期即已获益,并间接提示可能与其降脂作用无关。国外研究资料报道[3]ACS患者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后死亡危险性可降低13%,随访18个月后死亡率危险下降了50%。然而国内专家[4]总结了他汀类药物防治ACS的机制:(a)调脂作用;(b)改善血管内皮的功能:(c)稳定粥样斑块,防止血栓形成。(d)直接抗炎,而且炎症指标越高者其抗炎作用更明显。

    除他汀类药物可直接抗炎,降低ACS患者血浆hs-CRP浓度,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外,国内已有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可影响CRP释放,使CRP降低伴随着缺血事件减少(51,但是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应用他汀类药物加阿司匹林,对血浆hs-CRP增高的ACS患者进行干预,观察干预后血浆hs-CRP浓度改变及临床住院、随访一年期间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他汀类加阿司匹林组(A组)hs-CRP一周后下降幅度较他汀类组(B组)及阿司匹林组(C组)明显大(P均, 百拇医药(蒋连保 谢荣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