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8年第29期
编号:11705529
2007年心脑血管药物注射剂使用调查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0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29期
2007年心脑血管药物注射剂使用调查
2007年心脑血管药物注射剂使用调查

     【摘要】 目的 分析本院上年度心脑血管注射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方法 采用金额排序法和用药频度排序法对上年度使用的心脑血管药物进行分析。结果 DDDs排序前5位类别为:中药祛瘀剂、脑血管病药物、防治心绞痛药物、影响血液系统药物、中枢兴奋药;DDDs前5位品种是:胞磷胆碱、脉络宁、低分子肝素钙、单硝酸异山梨酯、香丹;金额排序前5类别为:中药祛瘀剂、脑血管病药物、防治心绞痛药物、影响血液系统药物、中枢兴奋药;金额排序前5品种为:血栓通、舒血宁、银杏达莫、丹红、低分子肝素钙。结论 本院心脑血管注射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仍应结合口服药物。

    【关键词】心脑血管药物;合理用药

    心脑血管疾病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及大脑的血管病,在我国疾病死亡病因中占首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合理使用心脑血管病药物非常重要。现对上年度本院应用心脑血管注射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 百拇医药
    1.1 资料 对上年度心脑血管药物的类别、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进行分析。原始数据采自本院计算机管理系统药库、药房采购支出账目。中药注射剂的认定以药品批准文号和医保分类为依据。

    1.2 方法 采用药物应用频度分析法和金额排序法。限定日剂量数(DDD值)参照《新编药物学》(第16版)[1]、药品说明书及临床常用剂量综合确定,DDD单位为mg(ml)。总DDD值(DDDs)=总用药量/该药的DDD值,可反映该药物的用药频度。日用金额=总销售额/DDDs,和使用金额反映该药物的经济消耗。

    2 结果

    结果见表1、2。

    3 讨论

    从表1可知,本院心脑血管药物销售金额和使用频度最高的为中药祛瘀类注射剂,占比63.01%,和48.75%,该类药物品种较多,分属益气活血、养血活血、温阳活血、滋阴活血、补肾活血、化瘀宽胸、化瘀通脉等多个中药类别。中药针剂是在传统中药汤剂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无菌制剂,该类药物适用范围广泛,疗效较确切,作用较迅速,但组成比较复杂,一种中药注射液本身就由多种成分组成,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如鱼腥草注射液于2006年6月因严重不良反应多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暂停使用,有一定代表意义[2]。分析其原因主要有:①中药注射剂多为中草药提取物,成分复杂,分子量大。其中多糖、蛋白质等抗原易致严重不良反应[3];②中药注射液质量标准偏低,如清开灵针剂成分复杂,但只要求对总氮、总黄酮、黄芩苷做含量测定,造成制剂内在质量不稳定[4];③中药注射液与其他药物包括大输液配伍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或产生不溶性微粒[5],本院使用该类药物金额排名第1位的原因可能与该类药物价格较高、使用频度较高、合并用药较多有关。本院使用金额排名第2位的为脑血管病药物,占比20.81%,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其治疗药物作用机制多为改善动脉硬化、改善血流动力学障碍,本院使用该类药物金额较高,有药品品种多,患者例数多等原因。从表2可知,血栓通、舒血宁、银杏达莫、丹红等中药祛瘀剂用量较大,该类药物主要提取于三七、银杏、丹参等中药材,生产厂家分别为广西梧州、神威制药、贵州益佰,山东步长等名牌企业,有活血化瘀作用,疗效较好,用于各种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用量最大。胞磷胆碱价格低廉,有改善脑组织代谢,促进大脑功能恢复等作用,作为脑代谢及促智药,临床应用广泛,用药频度最高。低分子肝素钙具明显而持久的抗血栓作用,其抗血栓形成活性强于抗凝血活性,抗栓同时出血危险小,可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外科术后、透析抗凝等,用药频度较高。脉络宁临床使用多年,社区患者点名使用较多,虽本院价格高于社会药店,因针剂使用的特殊性,用药频度仍较高。单硝酸异山梨酯为硝酸酯类防治心绞痛主要药物,有降低心肌耗氧量和促进心肌血流再分布作用,用药频度较高。其余中药针剂多为合并用药。通过调查,本院心脑血管注射剂药物使用总体上比较合理,但注射用药增加临床用药不安全因素,WHO已将注射剂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定合理用药的重要标准之一,仍应结合口服给药,有效控制心脑血管疾病。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00-406.

    [2] 曾聪彦,梅全喜.从“鱼腥草注射液事件”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根源.中国药房,2007,18(6):401.

    [3] 李群焕,李彦,安淑英.中药的先进提取方法综述.河北医药,2003,25(10):774.

    [4] 韩洁,刘治军,高素强,等.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144.[5] 马力.中药常见不良反应原因与治疗原则.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5):781., http://www.100md.com(肖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