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1868485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5日 刘德君 董铁立 彭五一
第1页

    参见附件(1401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在剖宫产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将60例行剖宫产的患者随机分位两组,A组: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以下称高渗晶胶液)组;B组:复方氯化钠组。两组患者均于麻醉前输入液体,A组输入高渗晶胶液4 ml/kg,B组输入复方氯化钠液体8 ml/kg。监测患者入室血压、注药10、20 min的血压以及术前、术后的电解质变化。结果 A组在注药后10~20 min的血压与麻醉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B组在注药后10~20 min血压下降明显,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渗晶胶液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剖宫产的患者,对于低血压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对电解质的影响较小。

    【关键词】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 剖宫产; 低血压; 电解质

    剖宫产患者在麻醉后,由于血管扩张可引起回心血量减少,导致血压降低。在胎儿娩出后,由于腹内压骤减,血液回流到内脏血管床,也可引起回心血量减少,血压降低。研究表明,约有90%的孕妇在平卧位时下腔静脉被子宫所压,甚至完全阻塞,下腔静脉血将通过椎管内或椎旁静脉丛及奇静脉等回流至上腔静脉,致使回心血量减少,引起仰卧位综合征。本研究采用预充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以下称高渗晶胶液)进行扩容治疗,观察其对剖宫产患者麻醉后低血压的防治效果及对电解质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60例择期足月妊娠初产妇,年龄23 ~36岁,体质量56~79 kg,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组(高渗晶胶组),B组(复方氯化钠组),每组30例患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麻醉前输入液体。A组输入高渗晶胶液4 ml/kg,B组输入复方氯化钠液体8 ml/kg,术中用复方氯化钠液体维持。液体输入完毕后,患者行左侧卧位进行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后,注入1%利多卡因和0.5%罗哌卡因混合液10~15 ml,麻醉平面控制在T6以下。

    1.3 监测指标 患者入室血压、注药10、20 min的血压以及术前、术后的电解质变化。

    1.4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统计数据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及麻醉用药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入室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在注药后10 min及20 min的血压与麻醉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B组在注药后20 min血压下降明显,与麻醉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电解质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在国内,剖宫产手术多采用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阻断交感神经血管收缩纤维,产生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减少,继而会导致患者外周血管张力、心率、心排量及血压有一定程度的下降[1]。剖宫产患者由于其生理的特殊性,短时间的低血压就可对孕妇及胎儿造成严重的后果。在临床上常用快速输注晶体液或者胶体液的方式升高血压,但大量输注会进一步增加细胞及组织水肿,影响组织器官的功能。高渗晶胶液不同于临床上所用的其它的等渗液,它是由4.2%的氯化钠和7.6%的羟乙基淀粉组成,通过渗透梯度细胞内液及组织间液转移到血管内,以自体输液方式扩张有效血容量,提高血压和组织器官血流灌注,减轻组织水肿。高渗晶胶液还可以使细胞的膜电位明显恢复,恢复Na+﹣K+﹣ATP酶的活性,进一步改善细胞的功能,通过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脏的射血分数来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对于输注高渗晶胶液是否会引起电解质紊乱的问题,笔者发现输注4 ml/kg剂量的本液体对电解质的影响很小,其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内。Dontigny[2]认为使用高渗液可以升高血压,增加心输出量,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内脏血流,增加尿量,提高存活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渗晶胶液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剖宫产的患者,对于低血压的预防有一定的作用[3],能改善微循环,减轻组织水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民卫生出版社,2003:484-485,1081-1082.

    [2] Dontigny L.Small-volumn resuscitation.Can J Surg,1992,35:31-33.

    [3] Holte,Sharrock NE,Kehelet H.Pathophysiology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perioperalive fluid excess.Br J Anaesth,2002,89:622-63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0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