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7期
编号:11939050
经颈动脉溶栓治疗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5日 王英才 刘喜梅 宋振全 曲方
第1页

    参见附件(1456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动脉溶栓的疗效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对19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患者行MRI和MRA检查。提升平均动脉压15%并减低脑血管阻力;动脉溶栓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19例中9例急性发病型在MRI上表现为静脉灌流区域斑状短T1、长T2高信号影。10例慢性发病型的患者MRI显示静脉灌流区域脑水肿性改变,溶栓治疗后预后良好(与急性发病型比较P<0.05)。结论 早期MRI及MRA检查对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诊断有重要意义;提升脑灌注压与动脉溶栓治疗是本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发病在24 h以内的急性型病例及上矢状窦后1/3闭塞的病例预后较差。

    【关键词】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动脉溶栓

    作者单位:110500辽宁省

    沈阳市康平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王英才 刘喜梅); 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科(宋振全 曲方)

    脑皮层静脉缺少中膜,没有静脉瓣,脑静脉窦一旦闭塞,将引起血液逆流,从而导致广范围的脑静脉性梗死。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发病隐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产生漏诊或误诊,近年已引起广泛关注[1]。一般常规治疗的效果不佳,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从临床方面探讨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治疗和影响预后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10月在康平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上矢状窦血栓患者19例,男9例,女10例;年龄16~64岁,平均39.6岁。发病4 h~8个月。24 h以内急性发病型9例,慢性发病型10例。

    1.2 临床表现 头痛13例,癫痫9例(局灶性发作6例、大发作3例),肢体运动障碍13例(偏瘫4例、上肢或下肢单瘫5例、双下肢瘫4例),昏迷4例,眼眶部胀痛5例。

    1.3 影像学检查 19例均经MRI及MRA检查,上矢状窦前1/3闭塞6例、中1/3闭塞5例、后1/3闭塞8例。急性发病型MRI显示静脉灌流区域斑状短T1、长T2高信号影,脑组织水肿。慢性发病型表现为静脉灌流区域脑水肿性改变。治疗后7~21 d行MRI及MRA检查。

    1.4 治疗 本组患者于确诊后均经颈动脉内注入尿激酶和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方法为每日穿刺颈动脉(左右侧交替进行)并注入尿激酶10~15万U,首次剂量为20~30万U,10 d为一疗程;每日口服华法令2.5~4 mg,并控制凝血酶原时间在25~35 s和凝血酶原活动度维持25%~40%之间,共30 d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5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