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190877
手足口病中医理论溯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6期
     1 病名溯源

    手足口病是现代新发现的出疹性传染病,为西医学病名,最早于l957年由新西兰学者Seddon加以描述,1958年加拿大学者Robinson从患者粪便和咽拭中分离出CoxA16,同时发现患者血清抗体有四倍增长,初步证实CoxA16为本病病原。当1959年英国伯明翰再次出现流行时,Atsop从患者疱疹液中分离出CoxA16,进一步证明此病毒与该病的关系,并根据本病病变分布特点,命名为“手足口病”。

    对于本病中国古代无明确记载。但是,古代医籍中有关“湿温”、“疮疹”等的大量论述,对于我们以中医学认识论认识本病有一定借鉴价值。例如《诸病源候论·疫疠病诸候·疫疠疮候》说:“热毒盛,则生疱疮,疮周匝遍身,状如火疮,色赤头白者毒轻,色黑紫瘀者毒重。亦名豌豆疮。” 阐述了疱疮从其形态上分为轻重两种。《小儿药证直诀·疮疹候》说:“其疮出有五名:肝为水疱,以泪出如水,其色青小;肺为脓疱,如涕稠浊,色白而大;心为斑,主心血,色赤而小,次于水疱;脾为疹,小次斑疮,其主裹血,故赤色黄浅也。”提出疮疹有多种,因病变脏腑不同而有异。因此,可将本病归为“疮疹”、“疱疹”等范畴。此外,《温热经纬·卷四》说:“暑湿热疫诸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8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