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16期
编号:12089976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16期
     【关键词】社区;老年慢性病;心理护理

    由于慢性病患者一般年龄偏大,病程长,易复发长期遭受疾病折磨,都具有焦虑、悲伤、紧张、怕家人抛弃的心理[1]。护士应富有同情心,态度和蔼,语言亲切,让患者感受到情感的援助。指导患者以正确地认知观和应对方式对待老年期的各种应急事件,提高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心理分析

    1.1 焦虑、抑郁 老年人一旦退休后,基本上生活在狭窄的家庭范围中,单调松弛的日常生活,家庭成员的小型化,使老人得不到照顾,在外也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强烈的压抑感和孤独感使许多老人精神忧郁、悲观厌世,产生孤独、寂寞、自卑感;身体各器官、系统的老化,特别是脑及神经系统的老化,加上经济条件的下降,家庭失和等造成心理上的各种消极情绪,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明显改变,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少言、消极悲哀、失眠早醒或彻夜不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2]。
, http://www.100md.com
    1.2 失落、无价值感 老年慢性病患者认为退休后,对社会、家庭没有贡献了,常出现失落感,使其感到在社会地位上毫无价值;由于独立生活能力差,许多事情都需要别人照顾、帮助,抵御病痛和耐受医疗干预的能力弱,对病情的估计大多较为悲观,甚至认为自己成为家庭及子女的累赘,降低了对自己未来的期望。

    1.3 经济环境 经济收入高低对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及生活状况直接发生作用。近年来随着物价的上涨,不少老年人颇感适应生活的困难,再加上因为慢性疾病反复住院接受治疗而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拖累了家属,经济问题所带来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是影响老人精神状态的重要因素,导致老人心理疾病或者器质性疾病。

    1.4 悲观、恐惧 由于老年患者一般文化程度较低,加之慢性疾病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或患不治之症,给老年患者造成严重生理障碍,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差,悲观厌世,对疾病恢复丧失信心,表现为精神紧张、偏执、暴躁,缺乏主动配合治疗的意识或拒绝治疗等。
, 百拇医药
    1.5 自卑、敏感 对过去的同事、朋友相遇时未主动打招呼就认为是不爱理自己,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或嫌弃自己;老年慢性病患者情感脆弱,以自我为中心,稍有照顾不周,就认为周围的人对自己不关心不体贴,常为一些小事或照顾不周而伤感或感到孤独;对环境及周围事物或陪伴者产生误解。

    1.6 依赖性增强 由于老年人生理上的改变,表现为:行动不便、记忆力差、反应迟钝、敏感性降低,故老年人适应能力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使其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及孤独的心理;由于机体的衰老和脑功能的衰退,适应能力降低,处理事情时缺乏灵活性;生活自信心较差,许多事情不愿自己动手,盼望子女或他人帮忙,生活起居依赖别人照料[3]。

    2 护理

    2.1 消除其不安情绪 老年人的焦虑不安多因生活秩序扰乱而引起,我们应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主动热情地迎接他们,耐心细致地介绍病房环境、规章制度及经治医生、负责护士。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其个性、爱好、饮食、起居习惯,有无特殊生活习惯。利用语言技巧及实际行动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并在其家属的配合下采取适当的方式消除患者的焦虑不安。
, 百拇医药
    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社区护理人员采用问卷的形式,以交谈的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初步掌握其心理生理及社会状况,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记录及全面评估,制定护理计划,为患者的身心康复提供依据;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主动介绍自己,与患者沟通时要做到语气温和且诚恳,同时应注意善于倾听,诱导患者进行交谈,不可随意打断患者的谈话,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作出相应回答,有利于加强患者对社区护理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3 语言沟通 对待老年患者应耐心,态度诚恳而温和,与患者交谈时称呼恰当,言辞恳切,患者离休后往往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尊心极强的老年患者,我们要满足其自尊心,说话的声音要大而不急,回答询问要慢,耐心倾听老年人的主诉,对老人所讲的事情要表现出聚精会神,对老年人的健忘及反复唠叨要给予谅解,不能表现出厌烦的情绪。当老人感到你可以成为交谈的朋友,愿意把自己的忧虑、苦闷告诉你时,使可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2.4 情感支持 良好的情感支持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前提。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在适当的情况下对患者家属及陪伴者进行健康指导,告知其与患者交流中需注意语气,态度应关切,行动应表现体贴,使老年患者克服心理障碍,遇事豁达开朗且宽容。通过有效的情感支持及心理疏导,使其消除失落感,使其坦然地接受现实,心理状态可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 百拇医药
    2.5 避免患者过分依赖 老年患者过分依赖多由患病或心理因素而引起。社区护理人员应鼓励老年患者最大限度地发挥残存的功能,延长独立生活的时限。护理人员或陪伴者注意不要过多插手、包揽,以免老年患者因依赖而丧失残存功能;积极鼓励患者培养其情趣爱好,以增强对生活的兴趣和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加强锻炼使其恢复或部分恢复自理能力,以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2.6 非语言沟通 语调舒缓平和,会使患者感到亲切和信任,举止大方、文雅、面带微笑、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会给患者舒适感和安全感。而面部表情过于丰富、夸张、手势过多等都会给患者以粗俗、不端庄的感觉。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行为特征,做好心理护理,促进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早日康复,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孟翠华,常秀云.老年慢性病患者社区护理效果的评估.齐鲁护理杂志, 2001, 7(5):386.

    [2] 程玉莲.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6,12(9):1724-1725.

    [3] 王菊本.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对策.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5):140., 百拇医药(唐晓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