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16期
编号:12089908
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现状及对策(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16期
     3.2.2 更新情况

    58.3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档案能够自动更新、动态管理,定期更新的周期大多数为1年或3年,少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6个月以内,个别达3年以上。其中对于重点人群,能够做到90%~100%的定期更新,就整个人群来说,更新率在20%~50%。

    健康档案更新的途径,主要采取了上门入户、公共卫生条线管理、来院就诊、咨询等医疗行为及健康体检时更新等措施。健康档案更新主要由社区医生、公卫医生及社区护士完成。

    3.2.3 电子信息化情况

    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实现了健康档案的电子信息化管理。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健康档案管理与社区(全科)医生工作平台进行了整合,83.3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家庭病床工作平台进行整合,7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病房医生工作站进行整合。
, 百拇医药
    3.3 使用情况

    在健康档案管理过程中,7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制定和执行保密制度,确保信息安全。83.33%的中心将健康档案应用在社区诊断中,利用健康档案信息完善社区诊断。健康档案的使用率多数在20%~50%之间,个别达到60%以上。有25%的中心健康档案曾为二三级医疗机构和高校科研采用;有83.33%的中心能将健康档案信息用于本单位的科研中;个别中心的健康档案曾被政府部门采用。健康档案在公共卫生条线管理中的应用大都在慢性病管理,使用频率前3位的分别为高血压病、糖尿病及肿瘤管理。对健康档案中各类项目的利用率的前五位是个人信息、患病情况、既往史、行为危险因素及体检情况。另外,83.3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健康档案管理应用于绩效考核。

    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认为,健康档案的使用主体应该是社区医生、门诊医生、医院管理层、卫生局及疾控中心相关部门。

    4 存在的问题
, 百拇医药
    4.1 社区居民对健康档案的建立等方面缺乏配合、支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管理、使用被认为仅仅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任务,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很好地有力地将健康档案在健康管理中的巨大作用及其在初级卫生保健中的重要意义加以宣传和引导,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不能给予有力配合和协调支持,所以社区居民这方面主动配合的意识不高。政府没有搭建一个区域内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站所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致使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健康管理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体现。健康档案的建档和更新工作相当被动,进而影响到档案的管理和应用。

    4.2 经费不足、软件滞后影响建档质量:健康档案建档、更新工作量大,但经费人员配备不足,相关软件开发滞后,所以目前做到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无差错的全覆盖难度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健康档案的建立和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工作人员完成任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收集、建档、更新、管理、利用的主体是社区全科医生及公卫医生。但各全科医生和公卫医生之间掌握信息化的技术良莠不齐、水平不一,致使健康档案的完整度、准确性、利用度、管理率水平参差不齐。
, http://www.100md.com
    4.3 健康档案利用率低、准确率低、没发挥应有作用:目前健康档案前期输入的基础数据错漏较多,使用范围较小,部分为死档,完全是为了应付公共卫生条线工作的检查要求比如建档率等。这部分档案准确度低、利用率低,基本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应有作用。虽然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对电子健康档案进行了定期质控,但各单位质控周期长短不一,健康档案的自动更新、动态管理的程度不高。健康档案的的使用范围窄,使用率较低,多数应用仅集中于慢性病管理和社区诊断,在科研中的利用率不高。

    5 对策及建议

    社区居民电子档案好处明显的。纸质档案利用率仅9.05%,而且人力成本耗费巨大。而电子档案建立容易,动态更新方便,利用率更可高达60%~100%[2]。最近陈竺部长去上海闵行视察时,看到了全科户籍居民建档率达90%以上,流动人口达30%以上,而且形成活档,全区已形成卫生数据交换信息平台[3]。但各地情况参差不齐,有些问题具有共性,兹建议如下。
, 百拇医药
    5.1 建立与完善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是政府医改的重要内容 在当前老龄化加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慢性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的情况下,如何建立、规范和利用电子健康档案做好一、二、三级预防,节约资源,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是政府部门目前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所以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应当由政府主导,卫生牵头,多部门协助。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在政府主导下制定统一的信息化发展规划。规划要高起点,要制定各项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编制一套切实可行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管理软件, 以实现对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动态管理和本地区范围内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同时主管部门应制定各项包括工作信息采集、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价等内容的技术规范和工作方案。在健康档案的建立、更新、利用的环节,要求体现卫生牵头、多部门协助的工作模式。电子健康档案是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各部门积极协助才能实现资源共享,减少“死档”的发生,提高软件的利用率,并降低系统的运行、维护成本[4]。

    5.2 加快医学、技术标准化与相关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目前电子健康档案并无统一技术标准,所以很难进行交流、评估,只能供区域信息平台共享。所以应进一步规范医学诊断、治疗、操作等方面描述的标准化,便于实现模块间信息整合。针对电子健康档案结构体系、功能模型、建设模式等内容的研究以及相关软件的开发应用应受到进一步重视。建立技术标准和规范,可以消除“信息孤岛”,减少资源浪费和管理混乱,为信息在整个系统中的通畅流动和充分利用提供保障,并且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与医疗、疾病控制等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连接,全面整合卫生资源奠定基础。保证电子健康档案的内容完整、格式规范、功能全面、传输流畅、反馈及时,以满足居民、部门需求和实现健康档案有效开发利用[5-7]。
, http://www.100md.com
    5.3 立足实际,有重点地分步分阶段稳步推进 为保证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质量, 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经济状况、地理环境、人口资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力量)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健康档案建立方式,使健康档案建立的质量得到充分保证。可采取入户调查与日常健教、咨询、医疗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居民对建档的依从性,分步推进健康档案的建立。首先将重点人群、重点疾病、慢性疾病作为第一步建档与随访对象。在日常医疗保健门诊中,对重点人群(儿童、残疾人、孕妇),重点疾病(精神病、结核病、肿瘤等),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实现建档。第二步是通过政府、媒体的大力宣传,鼓励有需求的居民主动建档,同时提高居民对健康档案的关注度,对档案信息的准确性进行监督,保证档案信息的治疗。第三步是在前面两项工作的基础上,可整合居委、民政、计生、公安、物业管理等资料, 完成健康档案的基本资料部分, 然后在其他部门(居委、计生等)的配合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健康档案其他部分,实现地区人群的健康档案的完全建立。在健康档案的管理过程中,也要做到区别对待,第一二步完成的健康档案由于使用的频率较高,可实现自动更新、动态管理。第三步完成的档案除少部分可能实现自动更新外,大部分需要进行定期更新。

    5.4 积极推进区域共享平台,提高健康档案的使用 档案信息利用率的高低是一个档案系统优劣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应该通过提高档案信息系统的利用率,来促进系统建档、更新和维护的主动性,形成真正的良性循环。应积极推进区域共享平台的建立,在医疗机构、家庭个人间实现健康档案核心信息、公共卫生信息、医疗信息共享,促进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联动,提高服务效率和能力,实现双向转诊,减少重复检查、开药和过度诊疗。社区健康管理过程中需要非常重视和发挥电子健康档案的作用[8]。实现诊疗信息在不同医疗机构的调阅和更新,大力推进电子健康档案的自动更新程度,促进区域卫生信息的大力发展。便于政府、研究机构采集各种数据,为学术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有效资料和信息。实现“人人享有电子健康档案,档案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的目标。, http://www.100md.com(顾文钦 郑东鹏 林其意 叶吉忠 张克虹)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