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26期 > 正文
编号:12159536
健脾疏肝法治疗小儿厌食症108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15日 丁淑兰
第1页

    参见附件(1456KB,1页)。

     作者单位:021008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出现较长时间的食欲减退,食量减少,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儿厌食症发病率也在逐步增多,给小儿的生长发育带来一定影响。本人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大部分厌食患儿有脾虚肝旺气血两虚表现,运用健脾疏肝,益气法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8例患儿均是本院门诊患儿,男67例,女41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13岁;其中1.5~3岁64例,3~6岁41例,6岁以上13例;病程最长6年,最短3个月。随机分成治疗组70例,对照组38例。两组年龄,性别均无显著差异。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7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患儿食欲降低,食量较常量减少1/2以上,持续两周以上,除外其他系统疾病引起厌食[1]。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①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急、生冷、零食、偏食。②长期不思饮食,食量显著小于同龄儿童。③形体偏瘦,面色少华,但精神尚可,活动如常。④排除其他外感,内外慢性疾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根据健脾疏肝、益气治疗原则,方药组成:太子参15 g,山药15 g,柴胡10 g,炒白术10 g,炒神曲10 g,炒麦芽10 g,陈皮10 g,炙甘草3 g,枳实3 g,法半夏12 g,石斛10 g,云苓15 g,炒薏米10 g水煎服。

    头煎:煎至100 ml,药汁倒出。第二煎:加温水300 ml,煎至50 ml,两煎混合,分早中晚饭前半小时服。

    2.2 对照组

    山麦健脾口服液,3次/d,10 ml/次,10 d为1个疗程。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饮食恢复正常,食量、体重与同龄儿童相当。显效:食量较前明显增加,体重稍低于同龄正常儿童。好转:食量、体重较前增加,低于同龄正常儿童。无效:食量及体重均无改善。

    3.1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

    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

    治疗组7027(31.14)21(30)17(24.28)5(7.14)(92.86)

    对照组388(21.05)10(26.31)9(23.68)10(26.31)(73.69)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祖国医学称厌食症为纳呆。发病原因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2]。《诸病源侯论》有“脾脏也,胃腑也,脾胃二气合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得食。”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虚赢》云:“脾胃不和不能食乳”。《杂病广要》亦云:“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合不思而且不化”的论述。强调了纳谷运化,需脾胃互理。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是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所以往往影响运化功能,致乳食停滞不化,留于脘腹,阻滞中焦,因而出现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小儿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嗜食肥甘厚味,多病久病,或先天不足等。均可伤及脾胃,纳运失常,脾失升清,津反为湿,胃失纳化,谷反为滞,久之而成为厌食。本病的治疗,应以健脾疏肝益气为主。白术为补气健脾要药,主治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所致食少便溏、脘腹胀满、倦怠无力。太子参益气出津,对胃肠运动具有调节作用。焦三仙消食导滞,枳实行气宽中,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驱风下气,所含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肠管内积气。半夏行气和胃降逆,柴胡能条达肝气而疏肝解郁,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推陈致新。山药清热化湿,除烦止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56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