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34期 > 正文
编号:12336663
赣南地区药物性肝损害人群的调查与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5日 吴雄健 刘洪荣 廖跃光
第1页

    参见附件。

    吴雄健 刘洪荣 廖跃光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摘要】目的探讨赣南地区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到2012年5月在赣南地区就诊的10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特征和预后。结果 100例患者中女71例,男39例,平均年龄(45.3±10.5)岁。导致肝损害的药物中以抗结核药为主(38.0%),其次为中药(21.0%)、减肥茶(14.0%)、抗微生物药(9.0%)等。临床类型中胆汁淤积型最多(50.0%)。临床主要表现包括疲乏(74%)、纳差(55%)、黄疸(54%)、恶心(46%)、呕吐(36%)、腹胀(25%)。临床治疗组治愈65例,好转24例,无效10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为,89.0%,死亡率为1.0%。结论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点无特异性,可由多种药物引起,应早期诊断,停用致病药物,保肝治疗,预后较好。

    【关键词】 肝损伤 药物性 临床分析

    【基金】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12267)

    【分类号】R595.3

    肝脏是人体主要的代谢器官,可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对进入人体的药物进行代谢反应并排出体外。药物性肝损害(DILI)是在药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产生毒副作用或人体对药物产生变态反应,造成肝脏的损伤,严重时可导致肝功能衰竭[1]。物性肝损害的发病具有地区差异性,
------
     【摘要】 目的 探讨赣南地区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到2012年5月在赣南地区就诊的10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特征和预后。结果 100例患者中女71例,男39例,平均年龄(45.3±10.5)岁。导致肝损害的药物中以抗结核药为主(38.0%),其次为中药(21.0%)、减肥茶(14.0%)、抗微生物药(9.0%)等。临床类型中胆汁淤积型最多(50.0%)。临床主要表现包括疲乏(74%)、纳差(55%)、黄疸(54%)、恶心(46%)、呕吐(36%)、腹胀(25%)。临床治疗组治愈65例,好转24例,无效10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为,89.0%,死亡率为1.0%。结论 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点无特异性,可由多种药物引起,应早期诊断,停用致病药物,保肝治疗,预后较好。

    【关键词】 肝损伤;药物性;临床分析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1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