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09年第14期
编号:12054539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9年5月1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09年第14期
     [摘要]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60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和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组。观察用药后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血脂水平、急性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TT-ASA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TT-ASA组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SA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肯定,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缺血性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 R74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b)-073-02

    近年来,一些大型的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临床试验结果发现,他汀类药物在降低心肌梗死发病率的同时,也降低了脑梗死的发病[1]。本研究通过对我院诊治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观察,现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7月~2008年7月住院及门诊经头颅CT检查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平均(68.2±15.1)岁。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30例)和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组(30例),所有患者经治疗后随访两年。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阿司匹林(ASA)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100 mg,1次/d;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ATT-ASA)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肠溶阿司匹林片100 mg,1次/d。

    1.3 检测指标
, 百拇医药
    在正常饮食情况下,测定治疗开始时、6个月、1、2年空腹静脉血脂水平。采用酶试剂法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采用直接测定法,试剂盒由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阿司匹林组(ASA组)和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组(ATT-ASA组)血脂水平的比较

    ASA组和ATT-ASA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ATT-ASA组治疗生化指标恢复明显优于ASA组(P<0.05);两组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只有ATT-ASA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百拇医药
    2.2阿司匹林组和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组急性脑梗死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有广谱药理活性和多个作用位点,血脑屏障通透性好[2]。阿托伐他汀是3-羟基-3-甲基戊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肝脏内HMG-CoA还原酶及胆固醇的生物合成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和血清脂蛋白浓度,并通过增加细胞表面的肝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以增强LDL的摄取和代谢。临床试验已证实,阿托伐他汀可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及三酰甘油浓度,同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1浓度[3-5],在10~80 mg的剂量范围内可使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的LDL-C降低61%。本研究通过阿司匹林组和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二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血脂水平和脑梗死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表明,ASA组和ATT-ASA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ATT-ASA组治疗生化指标恢复明显优于ASA组(P<0.05);但是两组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只有ATT-ASA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ATT-ASA组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SA组,P<0.05。因此提示,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使用疗效明显,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7,35(5):390-419.

    [2]郑秋甫.合理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病[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6,8(2):67-71.

    [3]朱士奎,郑金海.急性缺血型脑卒中的早期治疗[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35.

    [4]务孔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高血糖56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4):26.

    [5]熊敏.11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3):32-33.

    (收稿日期:2009-04-2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