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09年第15期
编号:12054403
药物性血尿52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9年5月2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09年第15期
     [摘要] 目的:探讨药物所致血尿的病因。方法:对52例药物性血尿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血尿的药物有磺胺类、双氯酚酸、消炎痛、庆大霉素、头孢拉啶、头孢氨苄、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甲氨蝶呤。患者有使用相关药物史,临床表现为血尿,镜检尿液有结晶体,少数患者有皮疹,老年患者较多(51.9%)。停用药物及对症处理后痊愈。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为避免该症的发生,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防止滥用药物,尽量少用或不用肾毒性药物,特别是老年患者,并教育患者应尽可能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要盲目用药。

    [关键词] 血尿;肾;肾毒性;药物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09)08(a)-061-02

, http://www.100md.com     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不良反应,有些药物在体内代谢后经肾脏排泄时,对肾脏乃至泌尿系统各部分产生刺激造成损害。我们在医院的急、门诊工作中共诊治药物性血尿52例,为总结经验教训,尽可能避免药物性血尿的发生,现回顾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药物性血尿患者52例,为2000年5月~2008年4月诊治的急门诊患者。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15~82岁,其中15~20岁5例、21~30岁3例、31~40岁2例、41~50岁6例、51~60岁9例、61~70岁13例、70岁以上14例。52例中原发病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3例、急性支气管炎6例、慢性支气管炎3例、急性胃肠炎1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各种老年慢性关节病6例、慢性结肠炎6例、偏头痛3例。所有患者无急、慢性肾炎、泌尿系感染、结石、出血
, 百拇医药
    性疾病及使用抗凝药物治疗的病史,无腰腹外伤史,并排除功能性血尿。

    1.2用药情况

    本组中口服磺胺类药物19例(36.54%),其中复方磺胺异恶唑10例、柳氮磺胺吡啶6例、磺胺嘧啶3例,口服解热镇痛类药9例(19.23%),其中消炎痛1例、双氯酚酸3例、感冒通(含双氯酚酸、人工牛黄及氯苯那敏)5例,口服喹诺酮类药物4例(7.69%),其中环丙沙星3例、氧氟沙星1例,口服先锋霉素类3例(5.77%),其中头孢拉啶2例、头孢氨苄1例,静滴或肌注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2例(3.85%),口服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3例(5.77%),上述药物2种联用11例(21.15%)。本组52例中自购药服用25例(48.08%),个体或乡村诊所用药11例(21.17%),社区医院用药10例(19.23%),本院门诊用药6例(11.73%)。本组52例中,34例(65.38%)为按治疗剂量用药,18例(34.62%)为日用量或一次用药量偏大。
, http://www.100md.com
    1.3 临床特点

    本组患者使用上述药物后,35例在12~48 h,13例在49~72 h,4例在73~96 h出现血尿,大部分呈全程肉眼血尿或洗肉水样尿,少数尿中有血丝或小血块。就诊时已排血尿2次或以上,最多已排6次,少数患者伴皮疹,2例有尿频、尿急、尿痛,无少尿或无尿,无发热、腰痛、水肿、高血压等。

    1.4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4.1 尿常规检查 明显肉眼血尿,洗肉水样尿,镜检红细胞++++,潜血++++,尿蛋白++ ~ +++30例,镜检红细胞+++,潜血+++~++++,尿蛋白+ ~ ++ 18例,尿赤、镜检红细胞+ ~ ++,潜血+++ ~ ++++、尿蛋白- ~ + 4例,其中24例有结晶尿。

    1.4.2 一般血液检查 血白细胞4.0×109/L~11.2×109/L,中性粒细胞0.57~0.72,嗜酸粒细胞0.12~0.18,淋巴细胞0.18~0.31;血小板125×109/L~295×109/L;血红蛋白108~157 g/L,出血时间0.8~4.0 min,凝血时间12~15 s。
, 百拇医药
    1.4.3 肾功能 血清肌酐45~97 μmol/L、血尿酸247~416 μmol/L、血尿素氮2.8~6.9 μmol/L。

    1.4.4 全部病例泌尿系统B超检查 无异常,25例行X线腹平片和(或)尿路造影排除结石、结核、肿瘤、肾囊肿。

    1.5 治疗

    立即停用有关药物,多饮水、卧床休息、静脉滴注5%或10%葡萄糖2 000 ~3 000 ml/d,同时给予止血剂、静滴5%碳酸氢钠125~250 ml/d,感冒通或双氯酚酸、消炎痛所致血尿者加给大剂量维生素C,考虑药物性膀胱炎者加用激素和膀胱黏膜保护剂,伴皮疹者加用抗过敏药、激素。所有病例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

    2 结果

    本组患者经治疗后肉眼血尿、洗肉水样尿在12 h内消失者13例、13~24 h内消失者24例、25~36 h内消失者15例,镜下血尿3 d内消失者33例、4~5 d内消失者15例、6 d内消失者4例。全部病例治愈后经随访6个月无复发。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药物性血尿是药源性肾损害的表现之一。产生药物性肾损害主要原因有:①尿液的浓缩,使尿液中药物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产生结晶阻塞肾小管;②肾脏血流丰富,使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更易影响肾脏;③肾脏代谢酶活性增高,药物在此转化时可产生有毒物质;④肾脏为活性物质产生部位,如前列腺素,其调节肾血流的作用受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影响;⑤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脏基底膜,主要表现为药物的变态反应。药物对肾脏损害的分类:①药物阻塞性肾病;②药物对肾小管和肾间质的直接损害;③免疫性肾损害;④出血性膀胱炎[1]。

    本组患者有明确的用药史,大多在用药不久后出现血尿,停药后给予一般性治疗,绝大部分血尿很快消失,结合临床特点,可以认为血尿的发生与用药有关[2]。从本组病例来看,致血尿的药物仍以磺胺类占多数(36.54%),其次为非甾体类(19.23%),非甾体类主要为双氯酚酸。值得注意的是,本组中喹诺酮类药占了7.69%,喹诺酮类药在pH<7时易在尿液中释出结晶[3],结晶随尿液排泄时损害肾小管、肾盂、输尿管黏膜而致血尿。本组药物性血尿发病年龄60岁以上患者占的比例较大,共27例(51.92%),表明老年人易发生药物性肾损害致血尿。
, http://www.100md.com
    分析本组药物性血尿的原因主要是:①盲目用药。本组自行购药使用占48.08%,由于不了解药物的确切作用及不良反应、药物的毒性及其与年龄、体质的关系,属于盲目用药。②滥用药物。本组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不管是否合并细菌感染、不论年纪多大都给予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慢性结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不管年龄多大都给予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老年人肾功能减退,更易受肾毒性药物的损伤,用药应更小心。③药物用量使用过大。本组18例(34.62%)日用量或一次性用药量过大。主要是一些患者为尽快缓解病情,自行加大用药量;另外,一些个体和乡村诊所、社区医院未严格按药物的使用方法给药,比如将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日剂量一次给予,而非分次给药,从而药物过量,导致肾损害。特别是在因原发病致胃纳差,入水量不足,或腹泻呕吐致失水、尿量减少的情况下,药物在肾脏滞留时间延长,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肾内浓度增高更加明显,更易致肾损害。④使用易在肾小管内形成结晶的药物。如:磺胺类、甲氨蝶呤、喹诺酮类时,未予多饮水、碱化尿液。⑤联用有肾毒性的药物。本组两种药物联用患者11例(21.15%),两种或以上肾毒性药物联用更易造成肾损害。
, http://www.100md.com
    为避免药物性血尿的发生,首先应对药物的肾毒性作用有足够的认识,作为临床医生应教育来诊患者尽可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严格按医嘱用药。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盲目用药和滥用药、超量用药;根据个体、体质的差异用药,对年老、体弱者尽量不使用或少用肾毒性药物,如病情必须使用时,用药剂量不应过大,时间不宜过长;避免两种或两种以上有肾毒性药物的联用;使用易在肾小管内形成结晶的药物如磺胺类、喹诺酮类、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应嘱多饮水,同时给予碱化尿液,对胃纳差、有脱水征、酸中毒者应同时给予静脉补液、补碱,并减少剂量给药、延长给药时间,以免药物蓄积中毒;对老年患者和必须用药或联合用药的患者应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定期进行尿常规、肾功能检查,如有条件,可作血药浓度监测,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征象并能够及时处理[4]。

    [参考文献]

    [1]陈志敏.药源性肾损害[J].新医学,2002,33(3):174-175.

    [2]余毅,谢福安.药物与重金属所致的中毒性肾病[J].新医学,2005,36 (9):545-456.

    [3]徐彦贵,高仲阳.全科医生安全用药需知[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25-138.

    [4]黄振海,李伟明.小儿药物性血尿32例临床分析[J].新医学,2006,37(1):43-4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