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039582
脑卒中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5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458KB,2页)。

     [摘要] 目的:调查脑卒中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和感染情况,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减轻痛苦和社会经济负担。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本院2007年1~12月524例脑卒中出院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者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发生院内感染45例,院内感染发生率为8.58% 。院内感染常见感染部位是呼吸道、泌尿系、胃肠道、口腔等,与意识障碍、长期卧床、住院时间长、各种侵入性操作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结论:规范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加强基础护理和病房管理,教育医护人员注意保持双手卫生,严格无菌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等,可有效地控制和减少院内感染发生。

    [关键词] 脑卒中;院内感染;原因分析;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a)-144-02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脑血管疾病在中国人口死因中居第2位,仅次于恶性肿瘤,不少城市已占首位[1]。神经内科是危重患者较多的科室,脑卒中患者由于年龄大、意识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长期卧床、康复慢、病程长,需应用抗生素及需要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等特点成为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为控制和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笔者对本院脑卒中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7年1~12月发生院内感染脑卒中患者45例,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其中脑出血患者15例,脑梗死患者13例,脑栓塞患者9例,混合性脑梗死患者8例,平均年龄58.9岁,住院天数15~251 d。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根据医院感染患者病例记录内容,按不同年龄、感染部位、住院天数、侵入性操作、应用抗生素等情况进行分析。

    1.3 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依据国家卫生部(2001)2号文件《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并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各种生化检测结果及临床医生和护士的记录综合诊断。

    2 结果

    2.1 脑卒中医院感染发生率

    神经内科脑卒中出院患者524例,发生医院感染45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8.58%,与医院感染总发生率5.4.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脑卒中医院感染发生率及部位的关系

    见表1。

    2.3 医院感染与住院时间的关系

    见表2。

    2.4 不同年龄组医院感染发生率

    见表3。

    3 讨论

    3.1 60岁以上的老年脑卒中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老年患者机体生理功能下降,免疫功能低下,且多伴有糖尿病、心、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差。患者由于发病急、常出现昏迷现象和呕吐胃内容物,故极易出现误吸现象;自理能力缺陷、长期卧床不起、吞咽、咳嗽、排泄反射减退或消失是引起医院感染的直接因素。由表1可看出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是4.58%,主要是因为患者意识障碍、吞咽功能障碍,不能有效地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使得吸入性肺炎、坠积性肺炎发生率增加。

    3.2 各种侵入性操作是引发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

    各种侵入性操作如吸痰、胃管(反流)、深静脉置管、导尿、吸氧、可导致肠道优势菌的移位定植,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直接因素。留置尿管损伤尿道黏膜,增加逆行感染的机会。

    3.3 医院感染发生率与住院时间成正比

    从表2可看出住院时间越长发生医院感染的机会就越大,住院时间大于30 d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是4.01%。医院感染既影响了病程与疾病的转归,又增加了住院时间;既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又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

    3.4 不合理应用抗生素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仅不能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反而使得人体微环境失衡,引起菌群失调和移位,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使用广谱抗生素与真(霉)菌的发生密切相关。

    3.5 护理对策

    3.5.1 加强基础生活护理 由于脑卒中患者意识障碍、吞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各种反射减弱或消失,对昏迷患者应抬高床头20°~30°,头偏向一侧,有利于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定时翻身拍背,保持床单位整洁干净,每天湿扫床单位,做到一人一床一巾;保持全身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发生;保持口腔清洁,根据口腔情况选择不同的护理液,以防止口腔细菌生长;及时清理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吸入性肺炎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指征及掌握无菌操作要领,消毒隔离技术;每天对吸氧、吸痰装置消毒处理;留置尿管者,保持引流通畅,勿牵拉、扭曲尿管[2];每天用5 000 mg/L碘伏液行会阴擦洗2次,保持会阴清洁;意识清楚者鼓励多饮水;留置胃管期间,加强口腔护理,注意观察患者胃液及胃液残留情况,预防胃液食管反流情况发生,防止误吸发生,并缩短胃管留置时间,减少或控制医源性感染发生[3]。

    3.5.2 增强医护人员预防院内感染的意识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为: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合理应用抗生素以及有效地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给护理人员进行系统院内感染预防知识培训,提高其对医院感染的重视,严格遵守各种操作规程,把防止医院感染行为贯穿到整个护理活动中。

    3.5.3 重视护理人员的手清洁和消毒 洗手是阻断外源性感染,预防医院性感染的有效措施[4]。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严格保持双手卫生。在接触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后、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或从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处理污染物前后、接触各种分泌物后都应及时洗手,并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去做。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无菌操作原则,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物一用一消毒处理,可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定期对医护人员的双手进行细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

    3.5.4 加强病房管理 做好患者及家属、陪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和指导,控制病室陪护人员和探视人员的数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定期开窗通风;采用湿式清扫方法清扫地面和病床,并注意随时保持环境清洁、干净。病床及家具做到一人一桌一巾,使用过的物品及时消毒(500 mg/L有效氯浸泡30 min)洗净、晾干。定期对病室内空气、物体表面进行细菌监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及时评价效果,提出整改措施。

    3.5.5 合理应用抗生素提高机体抵抗力,慎用广谱抗生素,护士应密切观察体内正常菌群,及时正确地留取各种培养标本,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严格选药和选取给药途径,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从而预防和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发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5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