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3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361516
手末节指骨骨折手术治疗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15日 叶润轩 王平山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末节指骨骨折手术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 将9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A组、对照B组,分别采用注射针头内固定、克氏针内固定及指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比较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优良率:观察组为92.5%,对照A组为84.2%,对照B组为75.0%;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10.0%,对照A组为16.7%,对照B组为26.7%。观察组整体效果明显优于对照A组与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手末节指骨骨折采用注射针头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手末节指骨骨折;注射针头内固定;克氏针内固定;指骨小夹板外固定

    [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b)-0032-02

    手末节指骨骨折临床较为常见,多发生于工厂普通生产工人,由于生产工作多由手操作完成,容易外伤导致发生手末节指骨骨折,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学习或者工作等造成极大不便,及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并加快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传统非手术方法主要采用托板或指骨小夹板外固定,而克氏针内固定及注射针头内固定是目前临床更为常用的手术。本院对2009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90例手指末节指骨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2年6月本院共收治90例手指末节指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5例;共40指;年龄16~37岁,平均23.0岁。对照A组,男26例,女4例;共38指;年龄15~38岁,平均22.8岁。对照B组,男25例,女5例;共40指;年龄15~36岁,平均22.6岁。受伤原因:机器压伤44例(56指);电锯伤15例(19指);模具砸伤14例(18指);切割伤10例(15指);其他伤7例(10指)。左手骨折32例(40指);右手骨折58例,78指。指骨干骨折22例(26指);粗隆骨折68例(92指)。甲床均存在程度不同的破裂。3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骨折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1.2.1术式选择 观察组采用注射针头内固定方式;对照A组采用常规克氏针内固定方式;对照B组采用常规指骨小夹板外固定方式。

    1.2.2观察组手术方法 麻醉:所有患者均通过鞘管阻滞麻醉方式麻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先用0.9%NaCl溶液冲洗伤口,并消毒铺巾,使用利多卡因进行麻醉。麻醉效果显现后,先行止血处理,后使用0.9%NaCl溶液以及H2O2溶液对伤口进行冲洗,充分暴露骨折面,直视下确保骨折复位满意,使用9号注射针头,从距离指甲边缘约2 mm的指端中点进针,顺行逆入针头,针尖经过指骨末端后,旋转穿透皮质,经松质骨隧道,到达远断端,继续旋转后直至到达近断端处的松质骨,并对骨折端牢固固定。根据患者骨折程度,如果1枚注射针头固定不牢固,可增加注射针头的数量。对于指甲脱落患者将指甲予以拔出,并对破裂的甲床进行修复。术后使用无菌纱布包扎伤口,使用凡士林覆盖甲床[1]。

    1.2.3对照A组手术方法 术前准备同观察组,在充分暴露骨折面后,使用1 mm克氏针进行固定,逆行进针,从指尖出针,并直视下进行复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合适数量的克氏针;如出现指甲脱落等现象一并进行修复。

    1.2.4对照B组手术方法 采用常规指骨小夹板外固定方式。选用合适的小夹板,对伤口清创后,敷药并采用环形包扎方式,内层绷带缠绕时避免过紧,放置小夹板于骨折部位,外层绷带缠到夹板上,并与夹板之间留约1.5 cm的空隙。术毕后要避免患者骨折手活动幅度过大[2]。

    1.3术后处理

    术后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发生,手术后12 d拆线,并于手术后1个月复查X线,骨折线模糊将注射针头取出。

    1.4评价指标

    (1)根据术后手末节指骨骨折的整体愈合情况对手术效果按照优、良、差三个等级进行评定。优:骨折愈合情况良好,骨折部位外观佳,指甲外观恢复正常,关节活动自如。良:骨折基本愈合,骨折部位外观可,指甲外观基本恢复正常,关节灵活度逐步恢复。差:骨折愈合不佳,外观情况一般,关节较为僵硬[3]。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2)对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评定。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手术效果比较

    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A组与对照B组;其中,对照A组的整体手术效果优于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A组与对照B组;对照A组不良反应又明显少于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8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