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4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708450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及同源性研究(3)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15日 韦柳华
第1页

    参见附件。

     2.4 PFGE分析

    限制性内切酶SpeⅠ将铜绿假单胞菌DNA切成11~20条带,条带分子量大小范围20~1200 kb。34株铜绿假单胞菌分为10种基因型(A~J),其中A型15株、B型3株、C型2株,D型4株、 E型2株 、G型2株、H型3株,F型、I型和J型各1株,A型为主要基因型,占44.1%,A、B、C、E、G、H型包括2~4种亚型。34株铜绿假单胞菌PFGE图谱及树状分析图见图1。

    3 讨论

    碳青霉烯类药物被认为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最有效的药物之一,但是随着该类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对其耐药性也逐渐上升,严重影响其临床应用。本研究中,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为0,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1.6%、20.3%、21.7%,氨基糖苷类的耐药率明显低于汉中地区报道的88.6%~94.4%[9]。该菌对头孢他定、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40.6%、40.6%、44.9%,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建议[5],对铜绿假单胞菌严重感染患者的治疗,用大剂量抗假单胞菌青霉素或加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并推荐与氨基糖苷类或氟喹诺酮类联合应用。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主要与外膜通透性降低、外排系统上调、AmpC 酶的高表达以及各种碳青霉烯酶如金属酶和KPC 酶等出现有关[10]。各地区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是多种多样的,如浙江地区主要是由于孔道蛋白OprD2缺失[11],湖南地区主要是由于外派泵高表达[12],广东深圳主要由于携带有AmpC基因导致[13]。本研究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IMP基因阳性率为4.3%,OprD2基因阳性率为63.8%,主动外排表型阳性率为82.6%,表明主动外排泵高表达是引起柳州市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其次为OprD2蛋白表达缺失和产IMP型金属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