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413
编号:13684389
引导式教育对社区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效果的影响(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5月5日 汪小萍 吴睿 钟炜
第1页

    参见附件。

     1.2.1.1 小组学习 按照孩子的年龄、疾病种类及功能障碍的轻重进行分组。以年龄和功能障碍相似的成为一个小组(每组6人),以便更好地让孩子之间互相观察、交流、模仿,从而成为一个小团队。在进行各项活动中尽量使孩子减少了对家长的依赖性,逐步建立起独立面对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2.1.2 整日流程计划 根据各组孩子的特点,结合整日流程的生活化特色,制定出适应每个孩子发展的课程安排和康复计划。包括:坐立、步行、社交沟通、认知。生活自理方面包括:入厕、洗手、就餐、就寝、穿脱衣服等。通过日常生活和课程的结合和贯通,使孩子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1.2.1.3 规划性的环境 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运动障碍的不同,运用一些特殊的木质家具:条台床、梯背架、有扶手的梯背椅、木凳,和儿童辅助器具:平衡杠、站立架、坐姿椅、步行器、绑肘、绑腿、木棍等,使孩子在生活中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家人的依赖,用最少的协助完成日常的生活活动。

    1.2.1.4 节律性意向 节律性意向是引导式教育的一种诱发技巧技术。孩子在活动之前必定是想达到一个目标,通过语言的运用表达孩子的意向,在脑子里准备进行一个活动。利用有节律的数数、动词的重复,或有节律的儿歌给孩子在活动中提供节奏感[3]。这样使言语和运动连接在一起并促进运动的学习,最终达到目标。

    1.2.1.5 家长参与 家长参与是引导式教育对脑瘫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进行处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与脑瘫儿童接触最多的是家长,训练也是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得到强化,家长的参与让患儿得到更为直接的康复训练,将康复知识更好的融入到家庭。让脑瘫儿童能够得到持续的康复。

    1.2.2 传统式一对一康复训练组的训练方法

    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