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5年第6期
编号:13119540
协同护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效果及自护能力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5年第6期
     【摘要】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效果及自护能力影响。方法:选取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实施本研究协同护理,对照组则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后肺功能变化,并统计1年内发生营养不良、急性发作以及呼吸衰竭的比例。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EV1、FEV1/FVC和VCmax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随访1年后,观察组发生营养不良、急性发作以及呼吸衰竭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协同护理,对于提高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急性发作及呼吸衰竭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协同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自护能力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6-0099-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5.06.049

    协同护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干预模式,其重点是将专业护理人员作为临床教育者、工作协调者与支持者,而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主体进行的一种护理方式。其关键优势在于重视患者主观能动性,强调患者的积极参与[1-2]。协同护理是在责任制护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对于发挥患者及其家属积极性,提高治疗依从性,节约医疗资源具有重要价值[3]。目前协同护理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针对普外科手术术后患者、冠心病日常护理以及糖尿病护理等,而针对慢阻肺的护理,较少见于报道[4]。本研究则主要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护能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5~75岁,平均(63.5±5.1)岁,病程5~25年,平均(11.5±2.5)年,吸烟史10~30年,平均(21.3±2.5)年;

    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5~75岁,平均(63.4±5.0)岁,病程5~25年,平均(11.6±2.7)年,吸烟史10~30年,平均(21.5±2.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吸烟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入院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所有患者均给予抗感染、吸氧、卧床休息、止咳化痰、加强营养等基础治疗,其中观察组实施本研究协同护理,对照组则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后肺功能变化,并统计1年内发生营养不良、急性发作以及呼吸衰竭的比例。

    1.3 协同护理干预方法

    首先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是第一步,护理上建议在患者入院时由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进行入院指导,促使患者及其家属尽快进行角色转变,适应医院住院环境。同时做好与患者的第一次沟通,了解患者及家属对慢阻肺相关知识健康教育的需求,并告知可能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针对不同患者及其家属所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并建立系统的健康教育方案,内容一般包括慢阻肺的发病原因、机制、诱发原因、指导方法、临床表现以及预后和防治方法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5]。通过入院指导,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互信关系,逐步将依赖性护理转变为主观能动性护理,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和自我维护的能力。在患者入院后开始,对患者进行具体的健康教育指导,告知患者如何有效的通过咳嗽进行排痰,教会患者咳嗽咳痰的方法,并告知家属如何有效的协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好呼吸功能锻炼的指导,结合患者营养状况、体重、疾病发展程度等,制定患者可耐受运动负荷,做到循序渐进以逐渐增加潮气量,提高患者呼吸幅度。注重病友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自我护理教育,病友之间存在相似的疾病、心理状态以及治疗方法,鼓励患者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巩固协同护理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肺功能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EV1、FEV1/FVC和VCmax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1年内营养不良、急性发作及呼吸衰竭比较

    对所有患者均实施电话或者门诊随访,1年后,观察组发生营养不良、急性发作以及呼吸衰竭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协同护理模式主要是指在责任护理基础上,有效而且充分的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自我护理能力,鼓励家属积极参与的一种护理干预方法[6-7]。其应用于临床后,有效且创造性的改善了目前护理人工短缺现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其中协同护理过程中,责任护士主要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情绪的监控,并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以把握整体护理方向[8]。强调主观能动性在治疗患者疾病方面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与护理,做到因人而异的护理干预。

    协同护理模式全面且有效地促进了患者护理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本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FEV1、FEV1/FVC和VCmax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即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较对照组显著好转,可能是因为协同护理的观察组积极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肺功能方面锻炼,掌握了咳嗽咳痰方法有关。另外本研究随访1年后,观察组发生营养不良、急性发作以及呼吸衰竭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能与患者通过病友之间的沟通,得知加强营养的重要性,同时相互之间交流了预防和减少急性发作的方法。通过本研究笔者认为协同护理,对于提高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急性发作及呼吸衰竭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毕艳玲.协同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生,2012,19(14):327.

    [2]姜淑霞,程建云,牛琴.协同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37(2):241-247.

    [3]马红梅.JCI评审标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2,20(4):266-267.

    [4]程建云,曹静,林淑兰.笔者所在医院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9):617-618.

    [5]赵雪萍,薛小玲,苏翠红,等.协同护理干预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生活质量及照顾能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06-208.

    [6]王慧容.协同护理模式对脊柱结核手术患者出院后服药依从性的干预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2):142-144.

    [7]王新歌,樊少磊,韩晗.协同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3):207-209.

    [8]赵雪萍,薛小玲,卢珏,等.协同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影响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664-1666.

    (收稿日期:2014-10-24) (编辑:黄新珍), 百拇医药(陈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