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8年第4期
编号:13243496
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临床研究新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2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第4期
     【摘要】 随着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发生率不断提升,人们对其关注度随之提升,加之医疗技术水平日益进步,人们对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认知与治疗也有了新进展,关于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取得了丰富临床研究成果。本文即基于文献学研究方法,从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当前疾病特点与有关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方法三方面对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认知与治疗提供更多参考。

    【关键词】 氯胺酮; 相关性膀胱炎; 研究; 进展

    doi:10.14033/j.cnki.cfmr.2018.4.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4-0182-02

    氯胺酮是苯环己哌啶衍生物,1962年研制成功后开始作为麻醉剂在临床中应用。王宁等[1]指出由于氯胺酮具有致幻作用,又常用来当成毒品替代品,俗称为K粉,因此对氯胺酮加以滥用的患者较多。王军[2]指出氯胺酮滥用往往可对患者泌尿系统造成损害,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即为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近年来,该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引起了广泛关注与研究,在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诊治、病机、治疗等方面也形成了更多认识。本文即对当前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 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疾病特点

    当前在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方面的诊断尚无公认标准,鲍文朔等[3]指出该疾病主要根据病史、症状及相关检查进行诊断。肖远松等[4]指出患者多为20~30岁男性,大部分患者吸食氯胺酮1年以上开始出现症状,症状多与间质性膀胱炎相似,尿频、尿急、尿痛等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伴随耻骨上区疼痛。郑宏[5]通过镜检能够明显看到患者膀胱三角区附近黏膜发生病理变化,常表现为充血、红肿,絮状白色坏死物质在膀胱内明显可见,也可见部分膀胱黏膜出现片状坏死。肖远松等[6]通过尿动力学检测发现,患者往往膀胱高度敏感,在最大尿流率方面有所下降。张克云[7]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发现,患者输尿管伴随程度不一的扩张、增厚、硬化,还伴随膀胱挛缩,在膀胱壁上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片状增厚。曲仕浩等[8]经过细胞学检查,可见坏死黏膜上皮细胞等细胞浸润,出现肉芽组织生长症状。而在血常规上患者则基本正常,也无明显肝肾功能异常。

    2 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有关发病机制

    2.1 损害膀胱黏膜

    氯胺酮进入人体后,其分解物和原化合物会经过肾脏代谢通过尿液被排出体外。王宇雄等[9]指出由于其代谢产物同样可具备与氯胺酮相同或相似活性,虽然可通过尿液将90%产物排出,但当对氯胺酮滥用后,则会致使人体尿液中相关代谢物浓度有所增加,对膀胱上皮及间质细胞产生较大刺激,损害人体膀胱黏膜,当氯胺酮及其代谢产物在人体肌层有所渗入后,可刺激人体神经纤维,导致慢性炎症反应的发生,进而促使膀胱黏膜发生水肿、纤维化,严重情况下可导致人体膀胱痉挛,出现尿频、尿失禁乃至血尿等问题。易小春等[10]对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动物模型进行构建发现,模型小鼠在肾小球、肾小管周围发生广泛炎性浸润,且膀胱上皮细胞层数也显著减少,膀胱肌神经纤维发生严重损害。

    2.2 激活免疫反应

    杨青山等[11]指出,氯胺酮及其代谢产物对于机体自身膀胱尿路上皮等自我免疫反应可能具有激发作用,从而引起非特异性间质性炎症,促进机体补体系统的激活与膀胱血管的扩张,导致炎细胞浸润的发生,进而对内源性活性物质释放形成引发作用,致使发生慢性炎症改变等,使人体尿路上皮细胞发生损伤。

    2.3 微循环障碍与感染

    高浓度氯胺酮及氯胺酮代谢产物可对机体膀胱毛细血管造成损害,导致机体血管出现变性、僵硬和弹性下降等问题,引起机体广泛性微循环障碍,使机体细胞加速坏死。徐卫平等[12]研究指出,氯胺酮会对人体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及细胞内钙含量上,从而使血管发生收缩障碍,同时能够诱导细胞凋亡。通过对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患者镜下检验,能够看到其膀胱内新生血管增多,而在总体数量上却有所下降。此外,吴芃等[13]调查发现少数患者会发生感染,但通过抗生素进行治疗后效果往往较差,表明在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发病机制中,感染可能并非主要病机。

    3 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当前临床治疗方法

    在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治疗中,通常建议通过患者戒断吸食氯胺酮进行治疗。吴宗强等[14]指出,患者如可对实现对氯胺酮的戒吸,半数患者临床症状可发生顯著改善,膀胱容量也一定程度上升。不过,对于病情较严重部分患者,仅仅依靠戒断吸食已经很难促使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逆转,还需要通过介入治疗,当前治疗方式主要有3种。

    3.1 药物治疗

    对于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药物治疗,目前主要采用三类:一类为抗胆碱药物,另外两类为非甾体类、甾体类抗炎药。抗胆碱药物在临床中常被用来治疗尿频、尿急等症状,但将其应用于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中时间并不久,对其治疗效果还不够明确。巢海潮等[15]研究显示,针对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患者,给予其抗胆碱药物治疗后,其尿频、尿急等症状均有所缓解。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应用,主要在于缓解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患者疼痛感,陈深泉等[16]研究发现患者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后,疼痛出现明显缓解。不过,针对剧烈疼痛者,则采用甾体类抗炎药具有更佳效果,尤其对于早期膀胱炎治疗具有较好疗效,而针对晚期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则治疗效果也不佳。

    3.2 膀胱灌注及注射肉毒素治疗

    对泌尿外科治疗来说,临床疗效较为显著的方法之一为膀胱药物灌注。覃庆平等[17]指出通过膀胱灌注,有利于药物与病变部位直接接触,从而提升治疗效果。在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患者治疗中,常用灌注药物为两种,一种为透明质酸,另一种为硫酸软骨素。王宇雄等[18]研究发现,通过透明质酸对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患者进行膀胱灌注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其次,膀胱注射肉毒素疗法在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治疗中,也表现出较好疗效。肉毒素作为一种神经毒素,能够阻止神经对神经递质加以释放,通常接受治疗后4周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患者临床症状即可有所缓解。吴宁等 [19]给予患者膀胱电切并水扩张联合肉毒素注射治疗,研究显示4周后,患者尿频、夜尿增多问题均明显改善,膀胱疼痛也明显缓解。杨青山等[20]给予患者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也发现,在治疗后1个月后患者各时间点每日排尿次数及最大排尿量和ICSI评分均明显改善。, http://www.100md.com(陈志健)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