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1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192100
魅力王陇德(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月1日 《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第1期
     “这也应该算是一种人生态度吧?”记者进一步探寻说。

    “人生态度?就算是吧。”王陇德院士爽朗地笑了笑,认可了这句话。

    2007年年底,王陇德刚刚离开卫生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的位置之后不到半年时间,就被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韩启德“要走”,于2008年4月出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一职。这样一来,他的人生角色发生了逆转,从一位卫生行政管理官员“陡然转身”,成了一名卫生教育工作者。

    对于这个职务,王陇德院士似乎十分惬意。在采访中,他一语中的地说:“从目前来看,中国公共卫生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根源,在于教育方面。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医学教育对于临床医生的公共卫生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做得太少,这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非典’以及‘三聚氰胺事件’等卫生安全事件发生后,我国公共卫生方面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所以说,从医学教育着手,才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比如我们刚才谈到的慢性病的防治,包括脑卒中的筛查、治疗与防控等具体问题。我认为,对于慢性病防治的科普教育,不仅要针对广大人民群众,更要针对广大医务工作者,但很多医务工作者对于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知识非常薄弱。只有转变了医务人员的观念,患者的意识才会随之转变,从而更好地配合脑卒中防控工作,切实保障自身的健康权益。再就是一些医疗机构的领导,思想认知和重视不够,对于慢病防控中‘防’与‘治’的理解还有不少误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而且,专家人才队伍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如果我们早十年、二十年从医学生的公共卫生教育层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那么我们现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至少不会那么大……”

    说到这里,王陇德院士停顿了一下,又接上了刚才的话题:“墨子曾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我担任学院院长这个职务,相对于外延更广的卫生行政管理工作而言,也算是真正地发挥了我的专长,能够为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发挥自己更大的作用吧。至于你所提到的‘角色转变’的问题,我觉得,只要对于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疾病防控事业,多做一些专业方面的工作,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淡泊明志,夙夜在公。”听着王陇德院士这些淡然而又由衷的述说,记者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也想起了他在贫穷的甘肃40余年沐风沥雨、与底层群众促膝而交所渗进内心的“平民情结”。作为一名在官场行走了大半生的学者而言,这八个字,也许是他辞旧职也好、履新职也好的一种诠释吧。

    修身之魅

    在采访王陇德院士之前,记者早已了解到,他不仅十分注意养生,而且,他还形成了一些很有特色的个人锻炼、保健的习惯和方法。长期担任卫生行政管理要职的他,其工作的繁忙程度可想而知,但他几乎雷打不动地每天坚持一小时的晚间锻炼,而且,其锻炼的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仅记者此前了解到的就有:举哑铃、拉拉力器、仰卧起坐、跳绳等等。在个人饮食方面,他还独创了一种奇特的“网球计量法”,他自己称之为“1+2+3+4的网球饮食结构”——他把一天的饮食结构归纳为“饮食十个网球原则”,即将一天的进食量设定为不超过一个网球大小量的肉类,相当于两个网球大小量的主食,要保证三个网球大小量的水果和不少于四个网球大小量的蔬菜。因为饮食合理,坚持锻炼,他说自己几乎从不用吃药品和保健品。

    未曾想到,在采访中涉及这个话题时,王陇德院士还饶有兴趣地向记者袒露了另一个“秘密”,他还酷爱京剧,条件允许时,几乎每天都要唱一小时左右的京剧!

    他这么一说,记者立即想起了此前在其他媒体上看到的他少年时拉提琴的一幅照片。

    “人的健康标志,不仅仅是体现在身体健康上,精神健康甚至比身体健康还要重要。我会一百多个京剧唱段。唱京剧对我而言,就是一种‘精神体操’,当然了,我这一小时的‘自娱自乐’,是在恰当的时候,比如上下班的路上,或者在家里影响不到别人的时候。”

    由此话题,记者进一步问道:“记得您在接受某媒体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人民健康是国家发展之基础’!您本人无论是体育锻炼还是‘精神体操’方面,对于身心健康无疑都是一种很好的修身养心的习惯和方式,为世人树立了一个楷模。那么,您能否结合您个人的体验,为更多的人们提供一些个人保健和公共卫生方面的建议,以启示大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王陇德院士从自身出发,坦言道:“公共卫生的概念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传染病控制问题了,更有公民的亚健康状态、个人生活卫生行为等问题急需解决。三年前的世界卫生日,我在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就说到过这个话题。”

    随后,他更详细地解释说:“这些年,国家经济发展了,人们富裕了,很多‘富贵病’的发病率也急速攀升,比如肥胖、‘三高’,以及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等,这些亚健康问题和慢性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的现象,就使我们不得不重新面对公共卫生概念的延伸问题,也迫使政府必须对人民群众的不良或者不科学的生活方式给予干预,更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宣教工作,让人们知道如何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据记者了解,近些年来,王陇德院士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坚持写文章、出书籍、办讲座,并深入社区,花费了很多精力去推动“国民行为、膳食和厕所”的三大“革命”,以养成国民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今天,我们将大量资金消耗在治疗疾病上,其实预防更重要。”王陇德说,现阶段一个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惕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很多慢性疾病的发生在向低龄化发展。因此,预防疾病的意识不仅仅是中老年人要关注的,青年人更应重视。“年轻人往往认为自己还年轻、身体很健康,还有更多的‘健康本钱’,但事实上,如今各种慢性病发病的年龄都在提前,有些慢性病甚至提前到了少儿时期……”

    在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王陇德院士说:“‘保持健康,这是对自己的义务,甚至也是对社会的义务。’这句话好像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的吧。古人讲勤以修身,智以养德。那么锻炼身体,修养身心的目的是什么?按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为了给社会做更多、更大的贡献。回到社会公共卫生以及疾病防控这个话题上来讲,每个个体的人,能否养成良好、正确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乃至精神层面的卫生习惯,也是政府能否真正把公共卫生工作落到实处的一个最关键的基础……”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尽管此前记者不止一次地领略过他的风采,但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儒雅、健谈,沉稳、乐观……结束了对王陇德院士的采访,走出鼓楼西大街那个曾经是昔日王府的院子,王陇德院士留给记者的印象,最终汇成了一个词汇——魅力,是那种能够引发你诸多层面的思考的魅力!

    [人物简介]

    王陇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中国医药科学》顾问委员会主任。

    1969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现兰州大学医学院)医疗系,1978年就读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1980年赴美国纽约大学西奈山医学院进修,为交换学者;1982年回国后从事卫生行政管理工作,历任甘肃省卫生厅副处长、副厅长、厅长;1995年调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1998年至2007年任卫生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2008年3月,任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2007年,出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2008年,被WHO和UNAIDS分别聘为结核病控制技术和策略专家组成员、亚太地区艾滋病控制和发展论坛指导委员会委员,并被卫生部聘为“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组”首席专家;2009年,被农业部、卫生部联合聘为“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2007年,因在中国艾滋病防治和结核病防治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王陇德获得了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颁发的“应对艾滋病杰出领导和持续贡献”奖和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2007年度结核病控制“高川”奖。 (詹洪春 封邑生)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