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6年第20期
编号:13015453
王伊龙: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最新防控攻略(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0月15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20期
     我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展现了自己的经验和成果。日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科研处副处长、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王伊龙教授用临床数据介绍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治疗临床决策经验。不同的颅内症状性大动脉狭窄可能存在不同的治疗策略,未来可能并不是根据患者的狭窄率来决定是强化抗栓还是要慎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等治疗策略。

    顱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首先进行机制分层:存在狭窄的评价(各种高分辨核磁和影像学技术可以剔除动脉炎、动脉夹层等病变)——狭窄病因评价——症状性狭窄发病机制评价(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动脉-动脉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或混合机制,不同的机制有不同的治疗策略)——斑块易损性评价——血流动力学评价。

    以前我们以血管狭窄率作为强化治疗的指征,现在从血管的阳性重构和阴性重构可以看到管壁的重要特点,虽然管腔不狭窄,管壁却有很多易损斑块,这也需要进行强化治疗。对于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患者的早期发病特点,我们过去所有的循证医学证据都集中在错过了急性期,处于二级预防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显示,并不是药物治疗无效,而是很多药物治疗的时机出了问题,就会导致不同的治疗效果。

    王伊龙教授介绍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8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