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理血剂 > 活血祛瘀 > 补阳还五汤
编号:13653416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15日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2
     【摘 要】补阳还五汤其本义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宗其思想在临床中诸般气虚血瘀的病证都可以推广用之。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临床应用体会

    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的名方,出自于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方由用黄芪、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等七味组成,功在益气养血,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对后世医家影响巨大。本人在临床应用补阳还五汤十余年,根据其益气活血通络之功效,尝试治疗多种难治之症,现将体会汇报如下:

    1 胸痹案

    谢某,女,70岁,2014年8月5日初诊:左胸部刺痛反复发作伴意识模糊一个月,多次住院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无效,每于夜间发病,发时口唇紫绀,出冷汗,意识模糊,需送医院急诊救治。刻诊:无力心慌,扶入,畏寒肢冷,口唇紫,舌淡黯齿痕多瘀点,脉弱,诊为阳虚血瘀型胸痹,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以温阳益气通络止痛,黄芪120g、当归20g、地龙10g、川芎10g、赤芍10g、桃仁8g、红花8g、肉桂20g、附子10g、人参10g、桂枝20g,3剂。8月9日复诊,预后患者,自述服药以来,夜间虽有心脏不适,但未再明显发病,无明显畏寒症状,续服前方5剂。8月16日三诊,自述未再发病,口唇色泽正常,舌淡暗减轻,瘀点减少脉力增强。黄芪100,余方不变,调理善后。

    体会:补阳还五汤也可用于气虚血瘀型胸痹[1],但本例有明显阳虚症状,故加用补阳之品,肉桂20g、附子10g、人参10g、桂枝20g,以温阳益气通络。

    2 寒厥案

    唐某,男,65岁。12月3日初诊,阵发性四肢肢端对称性的紫绀十年,遇寒则重,平素感觉精神甚疲,畏寒肢冷,食凉即泻,舌淡嫩而白,脉沉迟。糖尿病三年,血糖通过控制饮食,能基本维持正常。十年来辗转求医,均按风湿或糖尿病末梢神经炎治疗,无明显疗效。今来我处求治。自诉手足紫绀疼痛遇寒则重,平素感觉精神甚疲,畏寒肢冷,食凉即泻,查舌淡嫩而白,脉沉迟。治疗当以温阳益气,活血通络为法。予补阳还五汤合四逆汤治疗。黄芪120g、当归20g、地龙10g、川芎10g、赤芍10g、桃仁8g、红花8g、肉桂20g、附子10g、干姜10g、炙甘草10g、桂枝20g、夜交藤20g、姜黄10g、丝瓜络15g,5剂。12月10日复诊。双手冷痛症状有所缓解,青紫已经消退,乏力症状减轻,食欲佳,大便成形,精神转佳。效不更方,再5剂。12月7日三诊 双手血色恢复正常,无寒冷感,饮食睡眠正常,舌质淡红,台薄,脉和缓有力。续服上方6付,巩固疗效。

    体会:西医认为本病以阵发性四肢肢端对称性的紫绀、发白、潮红,伴有感觉异常及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其病因可能为交感神经活动亢进,使末梢血管收缩,导致局部缺血而形成。本病属中医学“寒厥”范畴。其病机多为素体不足,外感寒邪,少阴阳光不振,阴寒内盛留滞血脉,血脉痹阻,气血不畅,肢端失养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今阳虚神失所养,是以嗜睡而精神不振,脉沉。故用四逆汤以温少阴之阳气,亦“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之义。故治疗当以温阳益气,活血通络为法。方中加夜交藤养血行血,姜黄、桂枝、炮附子温经通络,丝瓜络活血通络,少量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众药合用,阳气得以温通,血行得以改善,则病症自除。

    3 心悸案

    王某,女48岁,2013年5月14日就诊。心悸2年,在西医院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刻诊心慌、胸闷不适、气短,劳累后加重,乏力懒言、四肢沉重,纳差,舌质暗,瘀点多,苔薄,脉细涩而结代。心电图检查:室性早搏,ST段改变。心悸属于气虚血淤;治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补阳还五汤合炙甘草汤加减:黄芪100g、赤芍10g、当归20g、桃仁8g、红花8g、炙甘草15g、生地25g、大枣5枚、桂枝20g、火麻仁20g、人参15g、麦冬12g、生牡蛎30g、生龙骨30g、五味子10g、阿胶12g烊化,6剂。5月20日二诊:服中药后,早搏减少,心慌、胸闷缓解,体力食欲增加。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无早搏。效不更方,再予7剂。5月29日三诊:早搏更少发生,续服7剂以资巩固。

    体会:心悸形成机理多为心气不足,心气鼓动无力,因虚致实,血滞成淤。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活血化淤,符合本证[2]。再因《伤寒论》云,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故两方相合,治疗本证取得良效。

    以上所列诸症,虽病位、临床表现各有不同,但病机均为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气虚血瘀之证,正如王清任所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3]。而补阳还五汤重补气以促血行,此为立方之本意,故而在临床使用上抓住气虚血滞这一主要病机,随证加减,不必拘泥于西医所诊之病,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得当就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黄芪重用方可显示药效,古法虽有黄芪五倍于当归之说,但临证时应根据气虚、血淤程度轻重而定。 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补阳还五汤配伍巧妙,功能广泛,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血流动力学;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临床可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及周围神经病变。

    参考文献

    [1]王洪燕.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5(2):89.

    [2]陈佩斯,陈卫阳.补阳还五汤研究概况[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3):228.

    [3]郭明冬,翁维良.《医林改错》活血化瘀方的组方规律浅探[J].中医药通报,2014,13(5):25., http://www.100md.com(李丽 杜绍秀 孙丽华)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理血剂 > 活血祛瘀 > 补阳还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