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 201910
编号:13551102
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切口早期妊娠的护理配合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9年5月15日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10
     【摘 要】 目的:探讨并分析剖宫产术后发生子宫下段切口早期妊娠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将本院于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76例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切口早期妊娠患者以护理方案的差别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38例,护理配合组)和对照组(38例,常规护理组)两组,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由此进行护理方案的效果评价。结果:在住院时间比较上,观察组更短;在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方面,观察组更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切口早期妊娠患者的护理中应用护理配合,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 早期妊娠;子宫下段切口;护理

    怀孕是女性在生理年龄内完成的一项重大举措,生产后不仅完成了个人角色的转变,还丰富了家庭结构,有利于亲人间的情感维持,还促进了个人成熟与完整。剖宫产是分娩方式的一种,剖宫产术后发生子宫下段切口妊娠是再次妊娠时受精卵着床于既往的手术切口位置,在受精卵分化、发育的过程中不断的从切口处汲取营养形成胎盘,极有可能引起切口瘢痕处血管破裂,引发大出血或子宫破裂,造成生命威胁。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切口妊娠临床上少见,但随着分娩方式的改变,剖宫产率一直呈上升趋势,随之子宫下段切口妊娠的发生率也在提升[1]。为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切口早期妊娠患者在治疗时的护理配合的有效性,以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本院76例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切口早期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分组形式进行效果评价,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来本院求诊的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切口早期妊娠患者中抽取38例为观察组,为避免沾染效应,对照组患者选自于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观察组38例,年龄26~36岁,平均(29.52±6.33)岁;停经天数为35~60d,平均(46.22±8.07)d;剖宫产次数中,1次剖宫产史28例,2次剖宫产史10例;剖宫产距离患病时间为1~7年,平均(3.68±2.55)年。对照组38例,年龄27~39岁,平均(30.04±7.34)岁;停经天数为39~70d,平均(50.07±7.64)d;剖宫产次数中,1次剖宫产史26例,2次剖宫产史12例;剖宫产距离患病时间为2~9年,平均(5.31±2.97)年。两组患者年龄、停经天数、剖宫产次数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入选标准:1)均有剖宫产经历;2)主诉为停经或不规则阴道出血;3)实验室检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为阳性。排除标准:1)异位妊娠或习惯性流产引起的子宫出血;2)已经发生子宫破裂或大出血者;3)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76例患者入组后均给予对症治疗,并进行清宫术。对照组患者给予妇产科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饮食指导、清宫术后护理等。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配合,结合疾病特点制定规范的臨床护理路径依次展开护理。1)心理干预:因子宫切口妊娠比较少见,患者及其家属认知度较低,患者入院后,以宣传单、宣传栏、动画、讲座等形式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的心理顺应性;再次妊娠及妊娠无效等均会引起患者复杂的情绪波动,指导患者家属给予安慰,同时护理人员结合患者年龄、生育需求等针对性的开导患者,消除患者对于手术的恐惧及妊娠失败的失落,提高患者的治疗能动性[2]。2)术前用药护理:为减少术中出血,一般在清宫术前会常规使用甲氨蝶呤(MTX),用药前告知常见的不良反应及自我改善措施[3],提高患者的心理接受范围,增加自我效能感。3)清宫术的护理:在术中注意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患者主诉,配合医生进行操作;术后定时观察患者阴道出血量及会阴分泌物,做好会阴护理,指导患者注意会阴卫生。4)饮食结构及生活模式的调整:告知合理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在术后应以流质、半流质饮食为主,日常生活中避免暴饮暴食;科学的分配工作、休息、运动时间,采取多种途径缓解心理压力,每周保持有效的运动强度,提高身体素质;避免熬夜,注意休息;对于育龄期内无生育要求的患者,进行有效避孕方式的告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护理满意度以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统计分析,住院时间及满意度评分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少,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分娩对于女性来说是威胁生命安全的过程,对于产程迟滞、骨盆狭窄、胎位不正、多胞胎、胎儿过大、母体不适合顺产等,剖宫产极大程度上保证了母婴安全;但是因剖宫产术后子宫存在切口,为避免再次妊娠导致手术切口裂开出血,两年后才能再次妊娠。子宫下段切口早期妊娠的发病机制不明,从理论上分析可能是由于受精卵运行过快,或者各种宫内手术操作不当导致的子宫内膜损伤,或者在受精卵着床时滋养细胞直接经缺损的底蜕膜侵入子宫肌层并不断分化生长等有关;患者发生子宫下段切口早期妊娠后,仍然有正常的妊娠表现,如停经、子宫增大、血HCG阳性增高等;在彩超检查下可发现子宫内孕囊或胎盘组织位置低于正常人群平均水平且恰好位于子宫下段的既往剖宫产手术切口瘢痕处[4-5]。在清宫术治疗中,主要以宫腔镜下进行孕囊剥离并有效止血为主要过程,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配合对患者的恢复有关键性作用。

    常规的子宫下段切口早期妊娠护理,是针对患者疾病进行专业照顾及护理,很大部分上忽略了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情感需求。有效的护理配合不仅是治疗时的护理参与,还包括了患者的心理干预、日常生活结构的干预等。以疾病的发展及治疗特点,建立相关的护理路径,再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心理动态、生育需求等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以专业的护理手段及有效的沟通技巧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并加以开导排解,协助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提高依从性;术前用药指导提高了患者耐受度,有利于不适症状的缓解;饮食结构、睡眠、运动等相关指导,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本研究表1数据显示,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从而减少患者的经济压力,且对于有妊娠需求的患者提高了妊娠概率,最终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P<0.05)。

    综上,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切口早期妊娠患者的护理中采取有效的护理配合能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 王莉.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切口早期妊娠的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06):155-156.

    [2] 倪天芳.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切口早期妊娠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7,30(07):165-166.

    [3] 种海艳,郑银娟.360°无缝隙护理模式在瘢痕子宫早期妊娠后介入治疗围术期的应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03(25):177-178.

    [4] 杨敏,李晓琴,杨艳红,等.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滋养细胞血流信号对剖宫产子宫瘢痕早期妊娠的诊断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03):199-200.

    [5] 程小杰,陈丽,肖丽,等.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早期妊娠的MRI表现及病理对照[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31(01):102-105., 百拇医药(付裕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