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预防保健 > 家庭医生 > 洗澡与健康
编号:97557
洗澡原意是洗手脚
http://www.100md.com 2021年11月23日 生命时报 2021.11.23
     洗澡原意是洗手脚

    福建中医药大学 张孙彪

    如今一说“沐浴”,大家就认为是洗澡,但在古人眼中,这可不单指一件事。关于洗澡,他们分成了不同字眼,区分得非常细致。

    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说文解字》中解释,“洗”为“洒足也”,“澡”为“洒手也”。也就是说,古人最初说洗澡,只不过是洗手、洗脚。此外,“沐,濯发也”“浴,洒身也”,将古人的“沐浴”与“洗澡”合并,才与现代意义的“洗澡”完全吻合。

    早在古代,先人们就意识到流动水洗手更卫生,于是发明整套水器,比如鉴、勺、\u531c(yī)、盘等,人们用流水洗手,科学地避免了交叉污染。“盥”字形象地表达出“流水从两手之间通过”的含义。

    在西周中期,“沃盥之礼”开始形成——以水洁净双手,表达对神对事对人的恭敬,仪式感很强:年长者持“\u531c”从上方浇水,宾客洗手,年少者则用“盘”在下面承接弃水。宴请就餐前,待客的主人还需将手和餐具清洗干净,以示尊敬,毕竟当时人们习惯“手抓饭”。
, 百拇医药
    除了洗手,如梁实秋所言:我们中国人一向把洗澡当作一件大事的。古人重礼制,沐浴更是重要,否则就是失礼失德。

    先秦时期,沐浴不仅是日常的清洁行为,更是一种仪式感行为。尤其在重要场合:在祭祀前,人们首先要沐浴以示虔诚;臣子上朝拜谒君王,也要先沐浴以示尊重。在这一点上,大圣人孔子做得一丝不苟,他“沐浴而朝”的习惯堪称典范。即使是寻常人家,沐浴也与礼仪道德脱不开关系。《礼记·内则》中谈及敬老的礼节,曾对洗澡如此规定:“五日,则\u71c2(tán)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u71c2潘请\u9767(huì);足垢,\u71c2汤请洗。”说的是,若想成为一个孝顺的晚辈,就要每5天烧一次水,为父母洗澡;每3天为他们洗一次头。其间,倘若看到父母脸脏了要为他们洗脸,脚脏了要为他们洗脚。

    从道德礼仪层面,洗澡是一件大事,但有趣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洗澡并没能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平时,古人对洗澡并不上心,甚至可以忍耐较长时间不洗澡,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不爱洗澡、洗头,还专门写了《沐浴》一诗:“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今朝一澡濯,衰瘦颇有馀。”作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他,竟然一年不洗澡,令人瞠目结舌。
, 百拇医药
    到了宋元时期,洗澡开始遍及百姓大众,许多城市出现了商业澡堂,多在门首置有“金鸡未唱汤先热,红日东升客满堂”的对联,足见洗澡习俗的兴盛。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曾在杭州街道看见路边的“冷浴澡堂”。与邋遢的白居易不同,苏轼是一个极爱干净的人,十分喜欢洗浴,不只是为了除去污垢,还为了健康身体和愉悦心情。有时,洗澡能给他创作灵感。元丰七年,他在泗州(今江苏盱眙)雍熙塔下的浴池泡澡,有感而发,写下《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至中古之后,古人愈发讲究洗澡的情趣,也尽力发掘其养生功效。清代美学家李渔曾专门谈论洗澡一事,认为“此事非独宜于盛夏,自严冬避冷,不宜频浴外,凡遇春温秋爽,皆可借此为乐”。为反驳某些养生家的沐浴伤身之说,他还摸索出一整套洗澡经验:宽衣解带之时,先调试好水温,略带温和;然后由腹及胸、由胸及背,渐次擦洗浸泡;等到身体适应水温后,再添加热水,边洗边加,边倒边搅匀;最后放手擦洗,手势或纵或横,身体或侧或反,一定要洗到浑身舒坦才作罢。

    除了洗澡本身,古人对洗浴汤水的制备和选择也很考究。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记载的一则洗澡药方中,包含丁香、沉香、桃花、梨花、红莲花、樱桃花等花草,搭配珍珠,捣碎、研磨,当成“洗手面”,用以美容防病。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洗澡已不再是古代严肃的礼仪制度、宫廷贵族的专利,逐渐成为寻常百姓的日常,人人都能洗个舒服的澡。▲, 百拇医药